Gypsy Airs

Gypsy Airs又稱《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它的曲作者是西班牙小提琴大師巴布羅·薩拉薩蒂,演奏家是埃里克·弗雷德曼(Erick Friedman)。

Gypsy Airs簡介,獨奏曲介紹,作家介紹,演奏家介紹,曲目賞析,同名電影,日本同名電影,基本劇情:,

Gypsy Airs簡介

ZigeunerweisenZigeunerweisen
Gypsy Airs又稱《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Op.20)
是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又名吉普賽之歌。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迴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獨奏曲介紹

小提琴:ErickFriedman埃里克·弗雷德曼
指揮:Sir MalcolmSargent薩金特閣下
WalterHendl亨德爾
樂團:London S.O.倫敦交響樂團
ChicagoS.O.芝加哥交響樂團
錄音:1962~1963年

作家介紹

流浪者之歌(薩拉薩蒂)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又叫做《吉普賽旋律》,音樂愛好者俗稱《流浪》,是小提琴通俗曲目里最流行的樂曲之一。它的曲作者是西班牙小提琴大師巴布羅·薩拉薩蒂,他是19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炫技派小提琴家,與他同時代的人們稱薩拉薩蒂是“活著的帕格尼尼”、“花腔表演藝術之王”,可見他在當時聲譽之隆重。
薩拉薩蒂是19世紀後半葉一位偉大的小提琴家,在小提琴演奏藝術里,他屬於炫技一派。他的演奏風格輕盈靈巧、流暢自然,音質純淨。與薩拉薩蒂同時代的幾位小提琴大師談起他的演奏時都不吝辭藻。卡爾·弗萊什曾道:“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會懂得技術一定要完美無缺,演奏過程始終要拉得十分準確,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之後才隨之興起的一種風氣。”薩拉薩蒂不僅在演奏上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特點,他的音樂創作也說明他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他的作品數量不多,僅限於小提琴作品,並且都是為自己演奏所寫,然而這為數不多的小提琴曲幾乎都成為了經典曲目,是小提琴表演者最常選擇的曲目。
《流浪者之歌》幾乎是當代小提琴家必備的曲目,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奏家們出版的唱片裡,幾乎找不出有誰沒錄過這首曲子。這首《流浪者之歌》與聖-桑所寫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像是一隊姐妹篇,都為演奏者提供了展示技巧的空間。因此在錄製唱片時經常把這兩首曲子編輯在一起。薩拉薩蒂在世時,留聲機技術已經問世,他錄製過不多的幾張唱片,包括《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塔蘭泰拉》、《巴斯克隨想曲》,今天的人們還有可能聽到一百多年前薩拉薩蒂留下的聲音。

演奏家介紹

埃里克·弗雷德曼(ErickFriedman,1939~2004),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Newark)。父親是一位業餘小提琴手,6歲開始教他學習小提琴。後從阿普勒鮑姆(Samuel Applebaum)學習,10歲之後曾先後師從加拉米安(IvanGalamian)、海菲茲(JaschaHeifetz)學習。1954年初次在紐約登台獨奏。1956年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同年開始隨米爾斯坦(NathanMilstein)學習。50年代後期,海菲茲從頻繁的音樂會演出中退出後,弗里雷德曼成為他的第一個正式學生。海菲茲很看中他的才華,曾在1960年邀他合作錄製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這是海菲茲惟一一次與他人合作的雙小提琴演奏唱片。
此後他開始自己的音樂會演出生涯,曾與許多樂團和著名指揮有過合作,諸如波士頓、芝加哥、倫敦、柏林、費城等樂團,以及斯坦伯格(Steinberg)、薩金特、小澤征爾、普列文等。此外他也為RCA錄製唱片,其中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過最佳銷售排行。1965年,他至莫斯科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受到不公正待遇,事業也因之受到影響;不久,左臂和手又在一次交通事故受傷,致使演奏生涯突然中止。此後,他開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在學校教授小提琴課程。1989年開始在耶魯大學音樂學院任教。此外他還擔任馬里蘭州的加勒特湖音樂節樂團的音樂總監和指揮。
埃里克·弗雷德曼埃里克·弗雷德曼

曲目賞析

《流浪者之歌》表現了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和熱情奔放的性格。
樂曲一開始由樂隊在強音上奏出一個狂放而又悲涼的主題,繼而由小提琴歌唱下去,在這個有悲憤意味的曲調上加入大幅度起伏的華彩,預示全曲華麗的一面。接下去小提琴繼續唱出哀婉悲傷的調子,音樂一再玩味悲涼感情,悲傷得幾近纏綿。突然精神一振,變成生氣勃勃的快板,哀傷與悲涼一掃而光,代之以狂放的熱情,音樂極為歡樂,其中夾雜著快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左手撥弦,音樂在亢奮熱烈的情緒中推向高潮,在兩個乾淨利落的撥弦上嘎然而止。
分解:
《流浪者之歌》的旋律不斷變化,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是C小調,最後一部分是A小調,該分別是基於其拍子而言的。
第一部分:中板的。旋律稍顯壯麗色彩。樂隊演繹時候帶有緩慢卻有宏偉的力量,然後又帶點小提琴本身柔和的的音色。
第二部分:緩慢地。此時小提琴轉成悲哀而舒緩的4/4拍。這部分考驗演奏家即興演奏的功力,掌握其旋律,其本質上是包括4個小段,是非常困難的演奏方式,要求演奏家要有高超的拉與彈的技巧。
第三部分:稍微緩慢的。此時旋律轉為低調而沉鬱的。用1/16 + 1/8拍的節奏,類似與古典音樂的旋律。
第四部分:活潑的。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板, 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同名電影

日本同名電影

導演:鈴木清順
編劇:田中陽造
主演:原田芳雄 / 藤田敏八 / 大谷直子 / 大楠道代 / 樹木希林
類型:恐怖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1980-04-01
片長:144 分鐘
IMDb連結:tt0081662

基本劇情:

本片日語片名為西班牙音樂家薩拉塞蒂一九○四年演奏的唱片名,原著是黑澤明絕筆《夕陽正紅》主人公、隨筆家內田百閒的小說《薩拉塞蒂的唱片》,影片中這張唱片及其音樂出現在主人公青地豐二郎的家中, 他那位放蕩的妻子放的。青地是陸軍學校的德語教師,由清順所欣賞的中年導演藤田敏八扮演,他身材壯闊,穿著厚重的呢子西裝,酷似俄羅斯人。原田芳雄所飾演的浪子中砂與青地算是舊識,但他玩世不恭,似乎沒有一點正經,只喜歡追逐女人,也只有女人能讓他興奮起來。兩人在旅館中結識了藝妓小稻,看上去她對青地有意,青地也喜歡她,卻不知為什麼不肯和她接近,結果讓中砂厚著臉皮搞到手了。青地和中砂各有妻子,青地上門做客時,赫然發現中砂的妻子園與藝妓小稻相貌一模一樣,均由大谷直子扮演。園也愛上了青地,青地還是不肯接近她,她產下孩子失意而死,小稻很快來接替她成了中砂的妻子。中砂有了溫暖的家卻心不在此而屬意流浪,青地妻子的妹妹在醫院中告訴青地,說病中曾見姐姐與中砂在面前有親熱舉動。中砂離家流浪,埋在櫻花下的沙地里,只露出頭,死了,不遠處是一男一女兩個年幼盲童的歌聲。清順復出後真正完全啟用舊班底的本片,很難用語言複述,通篇是用驚人影像營造起來的一個夢境,這夢境有清順對死亡的幻覺和敬畏,像中砂死在櫻花下、埋在沙礫中,像兩男一女賣唱行乞的盲藝人,情敵決鬥以竹杖相互敲頭將對方敲進沙灘的沙屑中,女人彈著琵琶坐著木桶被海水吞沒,帶著意蘊深遠的迷醉情緒;有富於象徵性的奇觀、恐懼、情慾,以及妖艷的媚笑也復不少,但看的人很難從中理出路數來,不明其所謂,只好去看色彩、布料、置景、道具極度富有的美感和質感,那白色洋房外表、花紋壁紙為里的青地家住宅,還有在砂家青色竹蓆、總是有火鍋熱氣騰騰日本式住房,極富20世紀10-20年大正時代的特色。將觀眾的注意力牢固吸引於傑出的形式美,這正是清順“浪漫三部曲”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