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溫室氣體)

GHG(溫室氣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GHG(Greenhouse Gas, 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 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包括對太陽短波輻射透明(吸收極少)、對長波輻射有強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烴及臭氧等30餘種氣體。《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六種溫室氣體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 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由於人類活動或者自然形成的溫室氣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室效應氣體 
  • 外文名:Greenhouse Gas
  • 其他名稱:溫室效應氣體
  • 相關標準:ISO14064
  • 簡稱:GHG
主要成分,發展歷程,環保倡議,主要危害,政府支持,

主要成分

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汽(H2O),水汽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占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約占了26%,其他的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發展歷程

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多為世界重工業發展產生,溫室氣體一旦超出大氣標準,便會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威脅人類生存。因此,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展開的全球氣候會議,就是全球達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的一個世界性大會。我國承諾到2020年中國減碳20%,也就是從以上六種物質減少,並且把其他五種氣體轉換成二氧化碳的的排放量來計算。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兩天時間裡先後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和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錦濤主席並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路”,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籲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並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2008年,應低碳經濟的趨勢,深圳市宗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開發了新的項目《減碳技術諮詢服務》,並與服務企業近百家。項目包括評估減碳空間、實施減碳措施、評價減碳效果、形成減碳報告。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儘快採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他建議應儘快發展低碳經濟,並著手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環保倡議

2009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於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溫室氣體減排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並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並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主要危害

環境危害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並存,但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全球變暖對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氣候異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冰遲凍與早融、中高緯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範圍向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
水蒸氣為最大的溫室氣體,其高出二氧化碳近兩個數量級,但其受高度、緯度的影響較大,受水域和季風的氣候影響也較大,相對的:絕對濕度大的海洋性氣候受人工排放的濕室氣體影響不明顯,海拔較高、高緯度、乾旱地區等絕對濕度較低的地區受人工溫室氣體的影響較大。例如中國的天山山脈處於內陸高海拔地區,雪線明顯上移。美國、歐洲等地區濕度較大人工溫室氣體加速水汽對流反而造成極端的低溫和高溫天氣。若沒有水蒸氣的影響,人工溫室氣體總體會造成溫度上升,但水蒸氣的存在使得大氣湍流增加、氣候趨於極端。
美國環境保護署認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空氣污染物,“危害公眾健康與人類福祉”,人類大規模排放溫室氣體足以引發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
氣候影響
溫室氣體的增加對氣候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二氧化碳增加雖然有利於增加綠色植物的光合產物,但它的增加引起的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會影響和改變氣候生產潛力,從而改變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和農業的土地承載力。這種因氣候變化而對生態系統和農業的間接影響,可能大大超過二氧化碳本身對光合作用的直接影響。按照氣候模擬試驗的結果,二氧化碳加倍以後,可能造成熱帶擴展,副熱帶、暖熱帶和寒帶縮小,寒溫帶略有增加,草原和荒漠的面積增加,森林的面積減少。二氧化碳和氣候變化可能影響到農業的種植決策、品種布局和品種改良、土地利用、農業投入和技術改進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制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時,應該考慮到二氧化碳增加可能導致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背景。這個問題對於面臨人口膨脹和人均資源貧乏兩大壓力的我國,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政府支持

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路和高端製造產業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廣義的低碳技術除包括對核、水、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之外,還涵蓋生物質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部門。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套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