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55光纖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為發揮單模光纖在1 310 nm和1 550 nm工作波長視窗潛在的巨大頻寬容量,人們先後開發了高精度的雷射器、光放大器和光波分復用、時波分復用技術。並採用高精度的雷射器、光放大器和光波分復用、時波分復用技術研製成功了密集波分復用(DWDM)光纖通信系統。這個系統可在一根光纖中同時傳輸幾十乃至上百個光信道,每個信道的間隔小於1 nm,每個信道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0~40 Gbit/s,這種DWDM光纖通信系統比單信道系統的傳輸容量擴大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655光纖
  • 外文名:G.655 fiber
1993年美國AT&T首先發現了光纖非線性效應產生四波混頻現象。四波混頻可以實現波長轉換,即將某一波長信道所承載的信息轉載其他波長信道引起密集波分復用系統各個波長信道傳輸的信息之間的串擾。由於G.653光纖的纖芯有效面積比G.652光纖的纖芯有效面積小,再加上G.653光纖在1550nm波長的色散係數為零,所以G.653光纖的四波混頻效率高,干擾十分嚴重。為克服在1550nm波長G.652光纖的色散大,而G.653光纖的四波混頻嚴重的問題,1994年美國朗訊和康寧公司的光纖研究人員立志研製一種新的光纖,即由新的光纖自身來解決G.652光纖在1550nm工作波長的色散太大和G.653光纖在1550nm工作波長的四波混頻嚴重的問題。光纖研究人員在色散位移單模光纖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光纖折射率分布結構,研製出一種在1550nm工作波長具有較小正色散或具有負色散的光纖,被稱為非零色散位移單模光纖,這種單模光纖的特點是在1530~1565nm工作視窗的色散不為零,保持有一個能夠抑制四波混頻的合適色散系統值。ITU-T將非零色散位移單模光纖命名為G.655光纖。由於這種光纖在1530~1565nm工作視窗的色散係數較小,且不為零,用G.655光纖來組成線路進行10Gbit/s以上遠距離時才需要用少量的色散補償光纖,因此,這種光纖是目前實現10Gbit/s以上遠距離、大容量通信的密集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的首選光纖類型。
G.655建議是1996年創建的第一個版本V1.0(1996),經2000年和2003年兩次修訂形成第三版本V3.0(03/2003),在這個版本中將G.655光纖基本種類細分為G.655A、G.655B、G.655C三個種類,L波段上限確定為1625nm,其中G.655C類光纖的PMD限值為0.2ps/。對微彎衰減測試的光纖纏繞半徑減小為30mm。目前最新的版本中(03/2006)又增加了D和E兩個種類的光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