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途徑

ED途徑

又稱2-酮-3-脫氧-6-磷酸葡糖酸(KDPG)途徑。因最初由N.EMrier和M.Dbudonoff兩人(1952)在嗜糖假單胞菌中發現,故名。這是存在於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徑的微生物中的一種替代途徑,為微生物所特有。特點是葡萄糖只經過4步反應即可快速獲得由EMP途徑須經10步反應才能形成的丙酮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ED途徑
  • 外文名:(Entner-Doudoroff)
  • 又稱:2-酮-3-脫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徑
  • 發現:研究嗜糖假單胞菌的代謝時發現
  • 性質:存在於嚴格需氧細菌
  • 特點:葡萄糖只經過4步反
簡介,機理,套用,

簡介

又稱2-酮-3-脫氧-6-磷酸葡糖酸(KDPG)途徑。因最初由N.EMrier和M.Dbudonoff兩人(1952)在嗜糖假單胞菌中發現,故名。這是存在於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徑的微生物中的一種替代途徑,為微生物所特有。特點是葡萄糖只經過4步反應即可快速獲得由EMP途徑須經10步反應才能形成的丙酮酸。

機理

這是存在於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徑的微生物中的一種替代途徑,為微生物所特有。特點是葡萄糖只經過4步反應即可快速獲得由EMP途徑須經10步反應才能夠形成的丙酮酸。
這條途徑的關鍵是2- 酮 - 3 - 脫氧 - 6 - 磷酸葡萄糖酸的3,3裂解, 分解為3-磷酸甘油醛和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可進入EMP途徑轉變成丙酮酸。(特徵性酶:KDPG醛縮酶) 在極端嗜熱古菌和極端嗜鹽古菌中,葡萄糖的分解是靠經過修飾的ED途徑而進行的,而且其初期的中間產物不經過磷酸化。
ED途徑的產能水平較低。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時,只淨得1分子ATP和1分子NADH。

套用

具有ED途徑的細菌有嗜糖假單胞菌、銅綠假單胞菌、螢光假單胞菌、林氏假單胞菌、真養產鹼菌等。
ED途徑在革蘭氏陰性菌中分布較廣,是少數EMP途徑不完整的細菌如林氏假單胞菌和運動發酵單胞菌等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