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er

ECM是英文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Music的縮寫,中文的意思是"當代音樂集錦",她是一家獨立的德國唱片公司的名稱,出版以爵士樂為主的多樣性音樂。她並不是一家剛剛出道的新公司,自1969年創立至今,這家小公司已經在音樂大海中傲然挺立了三十多年了!長期以來,ECM出版的唱片一直給人品位過高,親和力不夠的感覺,加上獨立發行的市場銷售方式,不依傍大公司極具煽動力的廣告宣傳,除了少數幾張比較通俗之外,敢於進口ECM的人很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代音樂集錦
  • 外文名:ECMer
  • 全稱: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Music
  • 解釋:一家獨立的德國唱片公司的名稱
介紹,歷程,

介紹

ECM當然不是一家熱門唱片大牌,但她絕對是一最勇於創新的公司。充滿活力不拘一格的音樂;歐陸色彩濃厚的美術設計;特有的錄音取向---構成了ECM唱片最吸引人的特徵。而這一切,則與公司老闆兼創始人製作人Manfred Eicher密不可分。
Manfred Eicher1943年出生於德國林德,六歲開始學小提琴,後來進入柏林音樂學院完成了大提琴及作曲學位,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樂手,並擔任室內樂及管鉉樂的錄音助理。這些經歷為他今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很多古典音樂演奏家一樣,Eicher對爵士樂非常感興趣,經常穿州越境地去欣賞一個又一個爵士音樂節,由此認識了一些很有才華但又不受主流唱片公司重視的爵士音樂家。1969年,Eicher籌借了一萬六千馬克,租用錄音室,錄下了ECM的第一張唱片,推出市場後的銷售情況號到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從此,ECM陸續出版錄音,給全世界的唱片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創立唱片公司的動機有很多,有人為了名成立就,有人則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和一份音樂人對樂迷的責任感,Eicher無疑是後者。從ECM公司的名稱來看,可以發現Eicher是要出版富有創意的音樂,這些音樂並不局限於爵士樂,可以是民族音樂,可以是世界音樂,甚至是前衛音樂,實驗音樂等多樣音樂。可能你想不到,從公司創立至今,Eicher幾乎包辦了所有ECM專輯的製作。難道說Eicher是一專制霸道的人嗎?當然不是,原因是Eicher有非常獨到的製作理念。事實表明,Eicher不但十分尊重每個音樂家的人文背景,而且這些這些音樂家更在Eicher的啟發下,共同創造了ECM獨一無二的美學。ECM的本質特點是絕不與主流為伍,堅持非主流的出版態度。原來曾在ECM,現已跳槽到美國GEFFEN的著名吉他演奏家Pat Matheny,如今已是一位主流爵士音樂人,他說當藝人想跳槽到主流唱片公司的那刻起,他就已經不屬於ECM了。由此可見ECM的一貫作風:不流於俗,寧缺勿濫。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唱片業間的無硝煙戰爭也很激烈。廠家不光在音樂內容和價位上打仗,在唱片的封面設計也費勁心機,以爭取買者最好的第一印象。一時間,唱片貨架上五顏六色,花花綠綠晃人眼。在一大版唱片中,只要有一張ECM的唱片,我保證你能毫不費力的把它挑出來,因為ECM的設計風格與眾不同,ECM唱片愛用單色作為封面的色調,就算增加其他的彩色也只是極少的點綴。有很多ECM唱片封面只有一張黑白照片,極富生命力的層次感;有的ECM唱片乾脆就是雪白的底子上寫上專輯和作曲家的名稱,或是一種粗獷的線條,讓人感到一種淡雅的淒清。
與其說ECM是一家唱片公司,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由許多藝術家在追求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相識相適中所構成的音樂生態。
Jan Garbarek是自吉普賽音樂大師Django Reinhrdt以後歐洲最重要的爵士樂手之一。這位優秀的挪威薩克斯風手1968年與Eicher在義大利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與ECM的合作。爵士樂向來是美國站主流地位,絕大多數歐洲爵士樂手不是被淹沒在主流大潮中,就是被美國風格同化,很少有堅持本身的背景文化,創作出反映自我生命的作品。Jan Garbarek無疑是個例外。他的作品充滿一種北極凜冽的氣息,更像一座冰雪覆蓋的火山,冷中藏熱,這來源於他挪威家鄉的純樸民謠,加上印地安旋律,加上印度,南美的民族音樂,從而使他的音樂風格豐富多彩。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你或許可以說在精神上與我環遊了整個世界......“
Keith Jarrett也是ECM旗下一位重要的音樂家。這位戴眼鏡,留小鬍子的“不老實“的鋼琴家向來就讓人說不清楚他是屬於哪一類音樂的音樂家,因為他總遊走在古典和爵士之間。有時,他會出版蕭斯塔克維奇的前奏賦格曲;有時確是正宗的爵士三重奏;下次他卻走得更遠,對巴赫的奏鳴曲發生興趣。不管怎莫說, Keith Jarrett1975年出版的《The Koln Concert》科隆演唱會現場演奏專輯是ECM歷史上最暢銷的唱片,堪稱是即興鋼琴獨奏的典範。1994年出版的專輯《Bye Bye Blackbird》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969年由德國的曼弗雷德·艾歇爾(Manfred Eicher)創建的唱片公司。艾歇爾是一位喜愛古典音樂的爵士樂貝司手,20世紀70年代,爵士樂經歷了一場短命的電子化革新,樂手們紛紛把樂器連上功率巨大的擴音設備,並模仿搖滾樂的演奏方式,後人稱之為爵士的融合(Fusion)時代。就在爵士樂手們追求這種譁眾取寵的效果時,艾歇爾開始進行相當反潮流的嘗試,他將爵士樂與古典音樂融和起來,把爵士音樂從小酒吧請進以前專供古典音樂使用的音樂廳,並成立了一家唱片公司,取名為 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即“現代版音樂”,簡稱 ECM。他把樂器上的電插頭通通拔掉,讓樂器還原為自然的原音,同時改進錄音設備,力圖使樂器定位更準確,延長殘響時間,造成音樂廳的效果。他賈勒特簽訂了錄音契約,並出版了一張鋼琴獨奏的錄音室專輯《面對你》(Facing You),這張專輯在歐洲獲得了意外的成功。

歷程

當時ECM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艾歇爾身兼製作人和錄音師和編輯,但由於他對即興音樂的前瞻眼光及唱片製作手法,與當時前衛爵士乃至於古典樂現代流派的發展不謀而合。當時爵士樂唱片唱片市場冷淡,老牌唱片集團不敢冒然出版不斷變化的前衛樂手的唱片。而ECM的高度寬容,則成為前衛爵士樂手延續創作活力的實驗室,它的唱片品牌,則幾乎成為雅皮士的專用品。在 New Age 音樂的發展中,ECM 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旗下的藝人,很多是 New Age 雛形期的代表。
1997年,EMC在挪威的代理魯內·克里斯托弗森(Rune Kristofferson)成立了以電子樂為主的公司 魯內唱片公司(Rune Grammofon)。2000年,ECM收購了魯內唱片公司。由於位於挪威,因此旗下多為北歐樂團。
ECM的產量不大,每年出品20多張唱片,但製作比較嚴謹,在藝術家的選擇、作品演繹及CD封面設計諸方面,都體現出前衛的風格,與傳統精神不同。在古典音樂方面,他們選擇了古典作曲家的現代詮釋。因此,堅持傳統的愛樂者對此並不贊同。也有人評價說:ECM的唱片,垃圾和經典一樣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