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7

Big 7

Big 7(Big Seven)是指在20世紀20~30年代期間,世界海軍列強所建造的7艘裝備有16英寸(約406毫米)以上口徑主炮的戰列艦的通稱。包括2艘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3艘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和2艘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7艦
  • 外文名:Big Seven
名稱來源,各艦簡介,長門級戰列艦(2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3艘),納爾遜級戰列艦(2艘),

名稱來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4至15英寸。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帶來的惡性循環在一戰結束後顯然各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因此到了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發展海軍裝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1921年11月,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中,英美代表主張在條約生效後廢棄一切各國當時正在建造或計畫建造的戰艦,但日本認為剛剛完成試航(實際為趕工建造,設備不完善)的“陸奧”號(長門級戰列艦2號艦)是已完成的軍艦,不應在此限制內。對此雙方展開了長達3個星期的爭論,日本代表提出“陸奧”號的“建造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小學生的捐款,如果將其廢棄則無法向國民交代”。西方記者一度報導說“陸奧”號的艦名與明治天皇的名字睦仁讀音相同,因此日本必然全力爭取。英美方面的調查由於日本的干擾,沒能抓住陸奧號未交付使用的確證。最終各方達成了妥協,日本被準許保留“陸奧”號,但必須廢棄戰列艦“攝津”號,作為交換,美國也可以繼續完成除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華盛頓”號之外其他3艘的建造,英國則允許在條約規定的總噸位限制內,新建一型具有同樣主炮口徑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納爾遜級)。
從條約簽訂生效的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其他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畫都被迫終止或取消。這樣7艘被保留下來的戰列艦:2艘日本長門級(長門、陸奧),3艘美國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西維吉尼亞、馬里蘭),2艘英國納爾遜級(納爾遜、羅德尼)作為擁有當時最大的16英寸口徑艦炮的戰列艦,被海軍界人士統稱為“Big 7”(Big Seven)。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由於隱瞞了主炮口徑,該艦的主炮實際為410毫米(即16.14英寸)。

各艦簡介

長門級戰列艦(2艘)

第一次世界大戰勢力增強的日本為爭奪太平洋地帶的海上霸權,於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八八艦隊海軍擴充計畫,長門級是該計畫中最早開工的戰列艦。建造方案A-102,主設計師為平賀讓。
Big 7
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戰列艦,在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補充量的不足。安裝當時戰列艦最大口徑的410毫米口徑主炮,主炮塔採用背負式艏艉對稱布局。主炮仰角達到30度,射程達到3萬米,副炮在頂層甲板與上甲板採用炮廓式安裝。長門級最具特色的是,為遠距離觀測以及指揮的需要,採用七根支柱支撐的高大檣式桅樓,頂部設立射擊指揮所,並且設計了獨特的“勺型”艦艏(為了使用鏈系水雷,不會勾住連線兩枚水雷的鏈條)。隨著戰列艦火炮射程增加,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加強了重點區域防禦裝甲尤其是水平防禦裝甲。長門級擁有當時戰列艦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達到26.7節,日本海軍對長門級的航速指標採取了保密措施,當時對外公布的航速是23節。由於之前的日本戰列艦是英國的設計或者是基於英國設計的更改,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艦”。長門級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長門級服役後為克服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的影響,最初加裝了煙囪帽但效果並不充分,1923年開始改裝,將前煙囪被改成大幅度向後彎曲的形狀以遠離前桅樓。“長門”號服役後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直到大和號戰列艦服役,快20年的時間經常對外開放與海外訪問,成為日本國民最熟知的戰艦,與海軍象徵;當時長門號知名程度已經到如果問日本小學生最喜歡的戰列艦是哪一艘,大部分幾乎會立刻回答是“長門”號,同時如果有寫生軍艦的機會也會以該艦為首選。由於日本政府嚴格對大和級建造事項保密,大部分的日本人直到戰爭結束前都不知道大和級事跡,反而是長門級更為大眾所知曉。
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際,聯合艦隊艦艇多集中在渤海灣實施聯合演習,獲知日本本土災情後,長門級隨即載運救災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不過在日本遠州灘海域時,正好遇到英國皇家海軍的達娜厄級輕巡洋艦“派遣”號,為避免極速被國外軍艦查知,“長門”號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號慢駛進橫濱港。
1926年(昭和元年)“長門”號在艦體中後部設立了飛機搭載裝置,是第一艘裝備水上飛機彈射器的日本戰列艦。
1934年,2艘長門級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達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觀測瞄準裝置,加強艦體與炮塔的防護,艦體舯部增加防魚雷隔艙。延長艦艉,改建艦橋桅樓等上層建築,全部更換專燒重油鍋爐並將兩個煙囪合併成一個,加強了防空火力。改裝使標準排水量增加約6千噸,由於排水量增加主機不變最高航速下降為25節。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長門級因為航速的限制並且作為最後決戰的主力而很少出戰,開戰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戰隊因長期駐泊廣島的柱島錨地待機而被頻繁出擊的航空母艦戰隊的軍官諷刺稱為“柱島艦隊”。1943年6月停泊在廣島灣的“陸奧”號三號主炮塔彈藥庫發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後沉沒。1944年10月“長門”號參與雷伊泰灣海戰。戰爭末期由於燃油短缺而行動能力不足,作為警備艦被編入預備役。
在日本投降時是唯一尚能作戰之戰列艦,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1946年在比基尼島的十字路行動中,被美軍用於核彈爆炸試驗。在經過空中爆炸與水中爆炸的兩次測試後,“長門”號仍然在海面上漂浮,直到第二次試爆後的第五天因大量進水沉沒。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3艘)

美國在得到日本建造長門級戰列艦的情報後,更改田納西級戰列艦的設計,主要改進火力和防護力,8門16英寸(406毫米)口徑主炮取代了14英寸口徑主炮。由於火力加強,防禦也相應加厚來抵禦敵方相同口徑炮彈的攻擊。科羅拉多級繼承了當時美國戰列艦的標準風格,包括籠式主桅;飛剪型艦艏;副炮安裝在艏樓甲板以上;
Big 7
科羅拉多級採用電氣推進的動力系統。該級的航行速度同當時的所有美國戰列艦一樣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最大航速只有21節。在該級艦建造時美國海軍要求不得將藍圖作改動,因為1917年海軍法案要求建造16艘戰列艦和6艘戰列巡洋艦,這樣做可以減少建造時間。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計畫建造4艘,但三號艦“華盛頓”號(BB-47)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終止建造。建成的同級艦三艘: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維吉尼亞號(BB-48)。二號艦"馬里蘭"號首先於1917年開工,1921年率先服役,因此也有人將科羅拉多級稱為馬里蘭級。
科羅拉多級建成後均在太平洋艦隊服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最強大的戰列艦。該級艦在1930年代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加強防空火力並加裝5英寸高炮。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時,“科羅拉多”號正在西海岸的聖迭戈維修從而逃過一劫。“馬里蘭”號被兩顆炸彈穿透上層甲板,艦體發生縱向傾斜。“西維吉尼亞”號由於停泊在福特島外側,左舷被多枚魚雷命中,因其水密性較好並且及時打開右側注水閥門進行反注水而避免傾覆,但艦體嚴重受損並沉入水中。
1942年“科羅拉多”號、“馬里蘭”號拆除後部主桅進行現代化改裝,大大加強了防空火力。“西維吉尼亞”號在1943年打撈出水進行改裝,拆除前後主桅,艦體上層建築拆除並徹底重建,使其于田納西級更加相像。“馬里蘭”號隨後支援了塞班島登入戰役並被一枚魚雷擊中受損。1944年“西維吉尼亞”號與“馬里蘭號”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並在蘇里高海戰中同其他4艘老式戰列艦一起擊沉了“山城”號戰列艦。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的戰列艦以火炮對決的海戰。其後該級艦參加了包括沖繩島戰役在內的美軍登入作戰。
科羅拉多級於1947年相繼退役,1959年全部解體。

納爾遜級戰列艦(2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畫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定而夭折。作為對日本可以保留“陸奧”號戰列艦的交換,英國被允許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且建造不受條約規定的“各國10年內不再新建戰列艦”的約束。兩艘新艦被分別命名為“納爾遜”號與“羅德尼”號。
Big 7
納爾遜級採用平甲板船型,不再是以往英國戰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裝甲最厚的戰艦。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目的是將有限的重裝甲防護區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存在後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彈藥庫失火,連鎖反應也令人擔憂。受條約規定排水量的限制,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航速較慢(比較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全炮塔化的雙聯裝6英寸口徑高平兩用副炮。但其高速輕彈在實戰中被證明效率低下,其使用的Mark I 16寸炮彈在遠距存速急劇下降導致炮彈貫穿力不足,遠距離貫穿深度只相當於舊式的Mark I 15英寸艦炮和新式的Mark VII14英寸艦炮,但仍然比同期的美國Mark I16英寸艦炮、日本三年式410毫米艦炮要強,在服役之初是世界最強的艦載主炮。最初的樣炮雖然有不俗的表現,但其壽命太短被認為無法勝任長時間的海戰作戰,之後對膛線的改良導致其初速下滑。原本打算研製1020KG的重彈計畫,但遇上全球性經濟危機而不得不取消。
納爾遜級在BIG7最值得稱道是其防護水平,防護水平在海軍假日時期中的BIG7中最強。即使是放在二戰也是非常可觀的。不過其對水中彈的防護並不是很好。
但該艦23節的最大速度在二戰中不合適伴隨高速部隊如航母編隊等行動,適航性、穩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國海軍中地位不高,甚至低於一戰前動工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除“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海戰外,該級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入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1944年納爾遜號參加了諾曼第戰役。1945年“納爾遜”號開赴印度洋參加針對日本的作戰行動,“納爾遜”號見證了日軍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受降行動。戰後,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先後退役拆解。
海軍假日時期的BIG7的原始實力簡單比較 (後期的改造不計算在內)
主炮威力: 長門級》科羅拉多級》納爾遜級
防護: 納爾遜級》科羅拉多級》長門級
航速:長門級》納爾遜級》科羅拉多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