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獅虎豹

本片講述三位動物學家分別對三種大型貓科動物的跟蹤考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BC獅虎豹
  • 外文名:BBC Big Cat Week
  • 電視台BBC
  • 語言英語
基本情況,獅,虎,豹,

基本情況

中文名稱:BBC 獅虎豹
BBC獅虎豹
英文名稱:BBC Big Cat Week
電視台:BBC
語言:英語

,俗稱獅子,是一種生存在非洲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其特徵之一。它是大型貓科動物中最成功的一種動物,過去它分布在多個洲,今天它的生存環境已經相當小了。漢語“獅”一詞音譯自西域
獅子獅子
獅是繼虎後第二大的貓科動物,它還是非洲最大的獵手。雄性獅可長達1.80米,肩高約1.20米,尾長1米,平均重225千克。雌性獅的身長一般為1.60米,肩高約1米,尾長約0.85米,體重150千克。非洲南部的獅最大,亞洲的最小。
獅的毛短,呈黃色,雄獅還有很長的鬃毛,一般呈深棕色,但也有黑色、淡棕色或紅棕色。這些鬃毛從面部一直擴展到肩部和胸部。這些鬃毛可能使雄獅在鬣狗等其它食肉目對手眼中顯得更大。另一種理論是長的鬃毛對雌獸來說更有吸引力。野地觀察似乎證明特別深色和長的鬃毛的確對雌獸更有吸引力。亞洲獅的鬃毛比非洲獅的短。幼獸沒有鬃毛。一般幼獸需要過五年才會獲得完整的鬃毛。
此外獅的尾端有一簇黑色的長毛。幼獸身上有深色的斑點,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斑點在第一年就消失了。在極少數情況下這些斑點也可以在成年獅身上看到,但非常不清晰,往往要在很近的地方才辨認得出來。
偶爾會出現白獅。但白獅並非患白化病的動物,它們的眼睛不是紅色的。白獅是一種遺傳結果,由於它們比較顯眼,它們一般很難倖存。至今為止雖然也有關於黑獅的報導,但沒有任何證明。

,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在亞洲許多國家的文化中,虎是美麗、勇敢、力量的象徵,人們畏懼虎的兇猛,又希望具有虎的強壯,以征服它來證明力量。虎與人類的關係密切,人類的活動使虎的棲息地縮小、分隔,人虎衝突和對虎的利用造成了對虎的大肆捕殺,目前這個物種已經十分瀕危。
虎由古食肉動物進化來。大型是肉類在距今700萬年的新生代第三紀上新世出現並逐漸發展。古食肉類中的貓形類進化出多個分之,其中一隻是古貓類,古貓類又分化為恐貓、真劍齒虎類和真貓,經過第四紀冰川期,只有真貓類存活下來,分化為貓族和豹族兩個分支。現在的虎就是從真貓類中的貓族演化而來。
對於虎的起源地說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平原,有些學者根據化石研究,認為虎起源於中國南部。在虎的各個亞種中,華南虎的頭骨結構最接近於原始的虎。
虎為大型貓科動物,斑紋獨特,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不同亞種的虎的體形大小有差異,北方虎的體形大,顏色較淺;南方的體形較小,顏色較深。虎的虹膜呈黃色,圓形瞳孔。耳背為黑色,上有明顯的白斑,有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隨母親活動。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利。掌墊的大小與虎的年齡有關,在種群調查中,研究人員以此鑑別個體。虎的尾較長,具環形斑紋,尾尖沒有長毛,為黑色。
虎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除了交配時期,從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獨自生產和餵養幼虎,平均每胎產子2.46個,在野外,出生幼子的死亡率為30—40%。當幼虎成年後,雌虎將領地遺留給它,獨自去尋找新領地。每個虎占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占山為王”,老虎以鹿、獐、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虎一般採取潛伏襲擊的獵食方式,從獵物後方攻擊,在食物嚴重短缺時,也會攻擊人。印度農民用頭後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擊,因為虎以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對它,它決不會從正面攻擊獵物。

的體型極像虎而小,是中大型貓科動物。肩高約0.9米,體長約一米,體重50千克。僅尾長就60厘米。豹的顏色鮮艷,有許多斑點和金黃色的毛皮,故名金錢豹。
豹的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
豹可以說是完美的獵手,矯健身材,靈活,奔跑時速可達65公里。即會游泳,又會爬樹。性情機敏,嗅覺聽覺視覺都很好,智力超常,隱蔽性強,這些是老虎獅子都辦不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