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Coltrane

Alice Coltrane

爵士樂里,Alice Coltrane可類比於搖滾樂里的Yoko Ono或Courtney Love,因為人們在提到這三位寡婦時,總不知怎樣去避開不談她們各自大名鼎鼎的逝夫,儘管她們自己的成就皆可各成一章。所以一定要公允地講,Alice的聲望絕非僅建立在她死於40年前的丈夫、被譽為自由爵士樂之神的John Coltrane之上;怎樣通過器樂建立人與神的溝通路徑,怎樣將音樂幻為形而上的器械、思考並呈現東方遠古宗教里靈知一系,現代音樂里,沒有人比她走得更遠更縹緲。1月12日,這位繆斯因呼吸衰竭於洛杉磯去世,再過半年,她就整70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爵士樂里
  • 外文名:Alice Coltrane
  • 類比於搖滾樂
  • 去世時間 :1月12日
創作簡介,世人評價,

創作簡介

爵士樂里,Alice Coltrane可類比於搖滾樂里的Yoko Ono或Courtney Love,因為人們在提到這三位寡婦時,總不知怎樣去避開不談她們各自大名鼎鼎的逝夫,艱簽汽妹儘管她們自己的成就皆可各成一章。所以一定要公允地講,Alice的聲望絕非僅建立在她死於40年前的丈夫、被譽為自由爵士樂之神的John Coltrane之上;怎樣通過器樂建立人與神的溝通路徑,怎樣將音樂幻為形而上的器械、思考並呈現東方遠古宗教里靈知一系,現代音樂里,沒有人比她走得更遠更縹緲。1月12日,這位繆斯因呼吸衰竭於洛杉磯去世,再過半年,她就整70歲了。
除了動輒提及John Coltrane,Ailce被人們聊起時還會經常被腳榆譽為爵士樂史上首席豎琴大師,似乎沒錯,她少年時的偶像是底特律豎琴高人Dorothy Ashby,她幾乎所有個人唱片裡都會彈起這件希臘撥弦樂器。但請注意,她顯殊的豎琴風格就是發出大量琶音,儘量去縮短本來就很密集的弦與弦間的距離,在各根弦的餘音間建立體系繁蕪的和聲,她希望樂音連成一片、沒有中斷,這點在她個人風格里很明顯,於是從阿屑體上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她著迷於提凳達演奏風琴這種可將厚實的餘音嚴密編織為一體的樂器,並在最後一張錄音室製作“Translinear Light”(2004)里,完全放棄了豎琴。這是她的信仰所至,她確信神的音樂沒有間隔、宏大而密織,如時空一般;它不需要任何即成格調或常識里的邏輯,其音色間的輪迴僅基於印度古教義中的因果。
風琴本就是她最早學習的器樂之一,另一種是鋼琴。那時她7歲,在其出生地底特律的教堂里演奏聖歌。從最初到她去世,無論從演奏的數量或質量上來看,她當然首先是一位敲鍵器樂的行家,包括在60年代初,她剛剛進入美國爵士樂視野,跟隨拉丁爵士樂創始者之一Terry Gibbs時對電顫琴的短時間迷戀。在她最著名的唱片之一“Ptah,the El Daout”(1970)的內頁里,Terry不無遺憾地說:“她若願意的話,一定可以成為電照欠再顫琴的巨人。”而鋼琴,她取代McCoy Tyner成為John Coltrane最後階段的鋼琴手,其表現已成為爵士樂的至上經典。
兩夫婦的合作錄音並不多,最著名的兩部,一和擔宙奔是專輯“Stellar Regions”(1967),二是“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Again!”(1966)。有批評家認為,Alice在技巧呈現上雖不遜色於McCoy,卻缺少力度從John那聽似永無終結的即興音系中拔身而出。McCoy曾解釋過為何離開John:他越來越少地聽到自己的鍵音在整體演奏中發出的聲音。但這點對Alice並不存在,她情願靜默地從後面看那座背影,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隨時都會死去。
20歲出頭時,Alice慕比波普宗匠Bud Powell之名去到巴黎,成為這名會將琴鍵燒著的鋼琴大師的旁聽生。在那裡,她和爵士樂歌手Kenny Hagood有過一場短暫的婚姻,並生了一個女兒Michelle。1962年她回到美國,第二年,她在作為樂手隨Terry的演出里第一次遇到比她大十歲的John,後者對Terry講:“第一次見到她,就發現了她的美。”那一年,她26歲。
從頭至尾,她就是一個回望內心的隱居者,從沒有像Yoko或Courtney那樣拿她和逝夫的感情當眾招搖,這個一直抿緊嘴唇的非裔女子僅對媒體說過這么一句,在她尚未嫁給他時:“他的音樂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而任何可以聽懂她後來音樂的人都明白,這扇門一直沒有關上。
John與前妻Naima Grubbs(那首著名的“Naima”,正是他寫給前妻的)離婚後,1965年,與Alice在墨西哥舉辦了婚禮,那時他們已有了兩個男孩,John Jr.Cltrane和Ravi Cltrane,前者早夭於1982年,後者現已成為知名薩克斯演奏家。他們婚後生出的第三個男孩Oran Coltrane也作為爵士樂手推出過專輯。在她最後那張“Translinear Light”里,Ravi作為製作人和主音管樂手身份出現,值得思量的是,在Ravi成年之前,母親從未告訴過他有一位被人稱呼為神的父親。
丈夫對妻子最重要的影響並不是自由爵士樂的即興方法或其它一切相關音樂操作的事,而是令她確鑿地明白:這世上有一個我們須無限戶定說信仰的神。John早年曾一度沉溺在酒癮和毒癮之中,他在1964
年那張劃時代的專輯“A Love Supreme”里以徹底皈依於神的態度,宣布了自我的一次精神革命,變得自律、節制、精進。他從未說明自己屬身於哪門宗教派別,只不過以為通過音樂使得他確信了宇宙一定有主宰者的事,並慶幸於自己有義務和能力與之無限靠近。丈夫把這個理念告訴了妻子,妻子將之作為一輩子去完成的事。
1967年John死於肝病,他和Alice的三個孩子都不到5歲,兩個人的婚姻也不過兩年光景。至去世,Alice守寡40年。
先是著迷於印度國器西塔琴里那些綿延瑰麗的琶音,遂為兒子起了將這件器樂帶入西方的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的名;然後隨嬉皮年代和自己一直尋覓著信仰歸宿的勢,在1970年跟去西方布道的古印度教思想家Swami Satchidananda到了印度,並被取了Turiya Aparna的梵名。Swami這個把鬍子像毯子一樣掛在胸前的印度老頭,曾吸引了像John Lennon或George Harrison之類大人物跟他去印度悟道,在今天搖滾樂史的多數文本中,將這段歷史看作那個年代不巧造就的某種滑稽場面,被看作左派嬉皮們一次無傷大雅的莽撞甚至受騙。但Alice並不這么認為,她用後半生一點都沒有瑕疵地完成對自我信仰的堅忍與淨化。她將自己所有的唱片都稱為聖詩,穿著印度的艷麗花裙,用樂聲完備了神之人道。
1975年,她在洛杉磯組建了Vedanta Center,可譯為新吠檀多教義中心,宣揚這種古印度教一個分支混意西方近代哲學後的教派,並不時將古伊斯蘭教與佛教的審思引入其中,其修煉過程多數通過音樂。最初幾年,由於人們對其行為的無知與誤解,傳她為亡夫建了教堂,引領樂迷們去膜拜——卻也真有不少遊客是本著皈依John Cltrane的心,來到了Vedanta Center。(確實有一座將John Cltrane尊為主神的教堂,1969年,一個名為Franzo Wayne King的樂迷在舊金山建造了它。)

世人評價

那或許,她真把他放在了神龕里也不一定……可笑尊重那些音樂寡婦的人,他們完全沒有辦法將這些女人從其亡夫身上吧嗒掰離。就像神離不開人,人離不開會愛人、會殺人的市井一樣。將年輕時死去的愛人視為圖騰,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愛情的顏色淡也淡不下去。Alice 與Yoko和Courtney完全不一樣,她可能更像另一位被忽視的搖滾寡婦Patti Smith,卻也沒有故作從容的一面。她的信仰,與河那邊的丈夫抱在了一起,音樂只是鵲橋上鼓譟的喜鵲,他的薩克斯與她的豎琴已被放進展覽館密封的玻璃箱子里,喜鵲飛了,這對夫婦修得永恆。為此,我們應鼓盆而慶。
20歲出頭時,Alice慕比波普宗匠Bud Powell之名去到巴黎,成為這名會將琴鍵燒著的鋼琴大師的旁聽生。在那裡,她和爵士樂歌手Kenny Hagood有過一場短暫的婚姻,並生了一個女兒Michelle。1962年她回到美國,第二年,她在作為樂手隨Terry的演出里第一次遇到比她大十歲的John,後者對Terry講:“第一次見到她,就發現了她的美。”那一年,她26歲。
從頭至尾,她就是一個回望內心的隱居者,從沒有像Yoko或Courtney那樣拿她和逝夫的感情當眾招搖,這個一直抿緊嘴唇的非裔女子僅對媒體說過這么一句,在她尚未嫁給他時:“他的音樂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而任何可以聽懂她後來音樂的人都明白,這扇門一直沒有關上。
John與前妻Naima Grubbs(那首著名的“Naima”,正是他寫給前妻的)離婚後,1965年,與Alice在墨西哥舉辦了婚禮,那時他們已有了兩個男孩,John Jr.Cltrane和Ravi Cltrane,前者早夭於1982年,後者現已成為知名薩克斯演奏家。他們婚後生出的第三個男孩Oran Coltrane也作為爵士樂手推出過專輯。在她最後那張“Translinear Light”里,Ravi作為製作人和主音管樂手身份出現,值得思量的是,在Ravi成年之前,母親從未告訴過他有一位被人稱呼為神的父親。
丈夫對妻子最重要的影響並不是自由爵士樂的即興方法或其它一切相關音樂操作的事,而是令她確鑿地明白:這世上有一個我們須無限信仰的神。John早年曾一度沉溺在酒癮和毒癮之中,他在1964
年那張劃時代的專輯“A Love Supreme”里以徹底皈依於神的態度,宣布了自我的一次精神革命,變得自律、節制、精進。他從未說明自己屬身於哪門宗教派別,只不過以為通過音樂使得他確信了宇宙一定有主宰者的事,並慶幸於自己有義務和能力與之無限靠近。丈夫把這個理念告訴了妻子,妻子將之作為一輩子去完成的事。
1967年John死於肝病,他和Alice的三個孩子都不到5歲,兩個人的婚姻也不過兩年光景。至去世,Alice守寡40年。
先是著迷於印度國器西塔琴里那些綿延瑰麗的琶音,遂為兒子起了將這件器樂帶入西方的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的名;然後隨嬉皮年代和自己一直尋覓著信仰歸宿的勢,在1970年跟去西方布道的古印度教思想家Swami Satchidananda到了印度,並被取了Turiya Aparna的梵名。Swami這個把鬍子像毯子一樣掛在胸前的印度老頭,曾吸引了像John Lennon或George Harrison之類大人物跟他去印度悟道,在今天搖滾樂史的多數文本中,將這段歷史看作那個年代不巧造就的某種滑稽場面,被看作左派嬉皮們一次無傷大雅的莽撞甚至受騙。但Alice並不這么認為,她用後半生一點都沒有瑕疵地完成對自我信仰的堅忍與淨化。她將自己所有的唱片都稱為聖詩,穿著印度的艷麗花裙,用樂聲完備了神之人道。
1975年,她在洛杉磯組建了Vedanta Center,可譯為新吠檀多教義中心,宣揚這種古印度教一個分支混意西方近代哲學後的教派,並不時將古伊斯蘭教與佛教的審思引入其中,其修煉過程多數通過音樂。最初幾年,由於人們對其行為的無知與誤解,傳她為亡夫建了教堂,引領樂迷們去膜拜——卻也真有不少遊客是本著皈依John Cltrane的心,來到了Vedanta Center。(確實有一座將John Cltrane尊為主神的教堂,1969年,一個名為Franzo Wayne King的樂迷在舊金山建造了它。)

世人評價

那或許,她真把他放在了神龕里也不一定……可笑尊重那些音樂寡婦的人,他們完全沒有辦法將這些女人從其亡夫身上吧嗒掰離。就像神離不開人,人離不開會愛人、會殺人的市井一樣。將年輕時死去的愛人視為圖騰,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愛情的顏色淡也淡不下去。Alice 與Yoko和Courtney完全不一樣,她可能更像另一位被忽視的搖滾寡婦Patti Smith,卻也沒有故作從容的一面。她的信仰,與河那邊的丈夫抱在了一起,音樂只是鵲橋上鼓譟的喜鵲,他的薩克斯與她的豎琴已被放進展覽館密封的玻璃箱子里,喜鵲飛了,這對夫婦修得永恆。為此,我們應鼓盆而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