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結構

ATX結構

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主機板規格由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這是多年來第一次計算機機殼與主機板設計的重大改變。ATX取代AT主機板規格,成為較新計算機系統默認的主機板規格。ATX解決以往AT規格中,令計算機組裝人士煩惱的問題。其他派生的主機板規格(包括microATXFlexATXmini-ITX)保留ATX基本的背板設定,但主機板的面積減少,擴展槽的數目也有所刪減。

自英特爾在1995年發表最初的ATX官方規格後,此規格經歷多次變更;最新2.3版本規格於2007年發表。標準的ATX主機版,長12英寸,寬9.6英寸(305毫米×244毫米)。這也容許標準的ATX機箱容納較小的microATX主機板。

2003年,英特爾發布全新的BTX主機板規格,以其作為ATX的替代規格。但由於兼容性的問題,ATX規格仍為組裝計算機最通行的主機板規格,只有大型廠商的零售計算機採用BTX,因此英特爾於2006年放棄BTX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TX結構
  • 外文名: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
  • 含義:主機板規格
  • 製作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
  • 學科:計算機硬體
主機板簡介,主機板分類,

主機板簡介

ATX是一種結構標準,由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這是多年來第一次計算機機殼與主機板設計的重大改變。由於Baby-AT主機板市場的不規範和AT主機板結構的過於陳舊,英特爾在95年1月公布了擴展AT主機板結構,即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主機板標準。ATX取代了AT主機板規格,成為較新計算機系統默認的主機板規格。ATX解決了以往AT規格中,令計算機組裝人士煩惱的問題。
ATX結構
這一標準得到世界主要主機板廠商支持,目前已經成為最廣泛的工業標準;19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2010年流行的PC機使用的主機板大多數都是ATX板。
2003年,英特爾發布全新的BTX主機板規格,以其作為ATX的替代規格。

主機板分類

一般來說大板的用料足,價格高點,一線大廠或主流主機板肯定是大板,而小板集成度高,經濟實惠,對於喜歡小機箱不需要太多擴展的用戶來說很合適。
ATX與Baby-AT區別
首先,Baby-AT主機板在主機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機板引出接口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接口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越來越強、對外接口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
其次,Baby-AT主機板上CPU和I/O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性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里CPU位於擴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後阻礙CPU風扇運轉。記憶體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計算機記憶體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機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記憶體插槽安放在機箱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記憶體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機板,很不方便。記憶體條散熱條件也不好。
最後,Baby-AT主機板軟硬碟控制器及軟硬碟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碟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可靠性。甚至由於硬碟線纜過長,使很多高速硬碟的轉速受到影響。
ATX主機板針對Baby-AT主機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
首先,ATX主機板外形在Baby-AT的基礎上旋轉了90度,調整幾何尺寸為30.5cm×24.4cm;
其次,ATX主機板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記憶體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最後,ATX主機板最佳化了軟硬碟驅動器接口位置;提高了主機板的兼容性與可擴充性;並且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
舉例:ATX(AT eXternal)板型,是英特爾提出的新型主機板結構。它的布局是"橫"板設計,就象把Baby-AT板型放倒了過來,這樣做增加了主機板引出連線埠的空間,使主機板可以集成更多的擴展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