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飛彈

AA-2飛彈

AA-2飛彈是蘇聯第一種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

AA-2是北約賦予的代號,名稱是環礁(Atoll),蘇聯軍方給予的代號包括K13、R-3或者是R-13,是蘇聯早期外銷很廣,實戰經驗最多的空對空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AA-2飛彈
  • 英文名稱:Atoll
  • 研製時間:1958年
  • 服役時間:1970年到1973年
  • 定型時間:1958年
  • 國家:蘇聯
簡介,基本數據,歷史,生產次型,AA-2,AA-2C,AA-2D,作戰紀錄,服役國:,

簡介

“環礁”是北約給該飛彈的名稱,蘇聯自己定名為K-13飛彈。
這種飛彈酷似美國紅外製導的空對空飛彈“響尾蛇”AIM-9M,估計起直徑和重量也大致相同。
而通常所說的“環礁”發展型,即半主動雷達型的“環礁”飛彈的長度估計比紅外型長60厘米。據推測加長部分為裝雷達接收機和天線組件用的。估計這種飛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普通的高能炸藥戰鬥部。

基本數據

類型
短程空對空飛彈
服役
1960
設計生產
蘇聯
長度
R-13M
2830mm(9ft3.4in)
R-3R
3420mm(11ft5in)
直徑
127mm(5in)
翼展
530mm(21in)
負載重量
11.3kg(24.9lb)
整體總重
R-13M
75kg(166lb)
R-3R
93kg(205lb)
發動機
固體火箭推進器
最大速度
2.5馬赫
有效射程
8km(5mi)
制導方式
R-13M
紅外線導引
R-3R
半主動雷達導引
彈頭
高爆破片彈頭
發射平台
空射

歷史

AA-2是蘇聯根據中國提供的AIM-9響尾蛇飛彈仿造而來,外型也與AIM-9B非常接近。早期傳說蘇聯取得的AIM-9是中華民國空軍F-86於空戰中發射之後插在中國一架米格-17戰鬥機上的未爆彈而來,根據蘇聯公開的資料則是由墜毀在中國境內的美國海軍的戰鬥機殘骸上取得。
1958年蘇聯取的中國提供的樣本之後開始積極發展,第一枚以逆向工程仿造的R-3飛彈在改裝的米格-19戰鬥機上進行飛行試驗,稍後也在米格-21的原型機Ye-6T上進行測試。第一種量產型編號R-3S(S代表俄文中的量產),成為米格-21F-13戰鬥機的標準配備。

生產次型

主要有三種生產次型

AA-2

AA-2也就是R-3S或是K-13是第一種量產型,外型與AIM-9B非常相似,也使用諸多AIM-9B的設計,尋標頭同樣採用沒有冷卻的設計,只有在目標尾部很小的範圍能才能鎖定,性能上較AIM-9B稍差。

AA-2C

AA-2C的蘇聯編號是R-3R或K-13R。除了火箭發動機、控制面與彈頭以外,整顆飛彈採用完全不同的設計。導引方式改採半主動雷達導引,在概念上與AIM-9C非常接近。可攻擊的角度也擴大為全向位,不受到只能在尾部的限制。
  

AA-2D

AA-2D的蘇聯編號R-13M或K-13M,是AA-2系列的最後一種次型。尋標器改用新設計與液態氮冷卻,效果比AA-2要好,不過還是必須在目標的尾部才能夠發揮作用。雖然彈體長度比AA-2要短,可是火箭發動機提供幾乎是AA-2兩倍的推力。火箭燃燒時間為3.3到5.4秒之間,可控制的飛行時間為55秒。
AA-2D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能夠對付發出高熱量的小型地面目標。

作戰紀錄

AA-2第一次的實戰紀錄是在越戰時期,雖然1966年北越空軍已經攜帶飛彈與美國戰鬥機遭遇,不過直到該年10月,負責掩護EB-66的兩架F-4C成為最早的犧牲品。除了大量出現在越戰以外,埃及在1970年到1973年這一段時間之中也有使用。

服役國:

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保加利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古巴、捷克、東德、埃及、芬蘭、印度尼西亞、印度、伊拉克、朝鮮、波蘭、羅馬尼亞、蘇聯、敘利亞、越南等2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轉讓生產的國家印度,也包括中國,中國自己製造的這種飛彈稱之為PL-2飛彈,還包括華約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