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年

672年

672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鹹亨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72年
  • 外文名:672 years
  • 朝代:唐代
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許敬宗死
鹹亨三年(六七二)八月,許敬宗卒。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今富陽西南)人。幼善屬文,隋舉秀才,為通事舍人。後投李密,為元帥府記室。入唐歷任漣州別駕、秦府學士、著作郎,兼修國史,中書舍人、給事中。貞觀十七年(六四三),以修武德、貞觀實錄成,封高陽縣男、檢校黃門侍郎。十九年(六四五),太宗伐高麗,皇太子監國,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參掌機要,因中書令卒,又檢校中書侍郎,從太宗征戰,馬前草詔,文采飛揚,由是專掌誥命。高宗即位,遷禮部尚書、入衛尉卿、加弘文館學士。因助立武后,深得高宗、武后信任,加太子賓客,歷任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進封郡公。任遇之重,當朝莫比。然敬宗誣構大臣,謀逐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監修國史,記事阿曲,貪財受賂,好色無度,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荒蠻,及死,人議謚曰繆,後改曰恭。終年八十一。有文集八十卷。貞觀以來朝廷所修《五代史》、《晉書》、《東殿新書》、《西域圖志》、《文思博要》、《文館詞林》、《累璧》、《瑤山玉彩》、《姓氏錄》、《新禮》皆敬宗總知。其孫彥伯有文才,敬宗晚年文筆,多為彥伯代作。
始刻《集王書聖教序》
《聖教序》乃唐太宗李世民撰,高宗李治記。釋懷仁集晉王羲之書,成《集王書聖教序》,鹹亨三年(六七二)十二月,諸葛神力、朱靜藏將此刻石成碑。世人重羲之書法,摹寫者不絕,然集字刻碑,乃唐之創舉。懷仁乃羲之裔孫,得其家法,《集王書聖教序》與羲之遺帖纖微克肖。碑中行楷、行草、個別草書雜糅其間,顯示羲之各種書法體勢,古雅有淵致,一氣渾麗,神采奕奕,與《蘭亭序》並驅,為百代書法楷模。
唐伐姚州永昌叛“蠻”
鹹亨三年(六七二),姚州永昌(今雲南保山)“蠻”民起事,反抗唐朝統治。正月,唐以太子左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發梁、益等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討伐“蠻”民。“蠻”民以和舍、設蒙儉為首領,連營布陣,踞險揚兵,東西三十餘里,馬步二十餘萬抵抗唐兵。積壽遣中郎將令狐智通率兵擋其步陣,遣臨源府果毅馬仁靜勒兵九百斷其伏軍,又遣銀州刺史李大志率騎兵擊其馬軍,遣嶲州都督府長史、行軍司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絕其退路,自己親率行軍長史韓餘慶等長驅直進,殺“蠻”民七千餘人,獲馬五千餘匹,生俘和舍等人,唯蒙儉脫身得逃。
昆明“蠻”內附
昆明“蠻”以西洱河(即葉榆河)為境,自武德中(六一八至六二六)遣使入貢,以後歲與牂牁使者偕來。總章三年(六七0),置祿州、湯望州。鹹亨三年(六七二)正月十七日,其十四姓率戶二萬三千內附,唐析其地置殷、總、敦三州(殷州居戎州西北,總州居西南、敦州居南)。其後,唐又置盤、麻等四十一州,皆以首領為刺史。
徙吐谷渾於靈州
唐軍大敗於大非川,吐谷渾復國無望,唐廷遂於鹹亨三年(六七二)二月徙居涼州南山的吐谷渾諾曷缽部於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然鄯州地狹,鄰近吐蕃,吐谷渾畏懼吐蕃來擾,不安其居,因此,唐廷又徙吐谷渾於靈州鳴沙縣(今寧夏靈武縣西南),以其部落置安樂州,意為既安且樂。後又置長樂州安置吐谷渾。
姜恪卒
恪乃唐高宗時左相,歷任將軍、司戎太常伯、侍中。麟德二年(六六五)三月,授同東西台三品,封永安郡公。恪素立功塞外,然無宰輔之譽。時與右相閻立本對掌樞密,立本善畫,時人以《千字文》中語譏二人:“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鹹亨元年(六七0),恪以左相任涼州道行軍總管以御吐蕃。三年(六七三)二月十七日,卒於河西鎮守。
吐蕃大臣仲琮入貢
鹹亨三年(六七二),吐蕃遣大臣仲琮來唐入貢。仲琮少時為人質,曾入朝詣太學讀書,頗曉文字。高宗賜宴,甚優禮之,問仲琮,吐蕃贊普孰與其祖為賢,仲琮曰:今之贊普,雄勇果斷,不及其祖,然勤於聽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邏娑川唯有楊柳,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猶積雪。贊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萬分之一。但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議事自下而起,凡事利於民乃行,所以國祚能持久。高宗責問吐蕃吞滅吐谷渾、敗唐軍於大非川、寇逼涼州之事,仲琮答己僅奉命朝貢,不曉軍旅之事。及仲琮還,高宗以仲琮非執權之臣,來朝又非乞和,故輕其使,遣都水使者黃仁素往吐蕃報聘,仁素竟不得吐蕃情實而還。
置柏崖倉
鹹亨三年(六七二)六月,唐於洛州柏崖置柏崖倉。此乃轉運倉。總章元年(六六八)及是年關中旱災饑荒直接促使唐設此倉,以屯河東、北租粟,轉輸關中。
河渭轉輸線開啟
鹹亨三年(六七二),關中飢謹,監察御史王師順奏請轉運晉(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倉粟賑濟關中。高宗委師順以運職。自此,河渭之間舟揖相繼,糧米轉輸線開啟。此線開啟表因饑饉而起,實因高宗時官僚機構龐大,官祿激增,西北戰事頻繁,軍餉開支日增,政治軍事變化所致。
太子弘監國
鹹亨三年(六七二),高宗赴東都,十月二日,令太子弘於京師監國。時大旱,關中飢乏,弘視廊下兵士食有榆皮蓬實,遂令家令寺給米使足。時左、右庶子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同為輔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至德等。
邢文偉減膳進諫
太子弘罕接宮臣。鹹亨三年(六七二),典膳丞邢文偉減所供膳,上書諫太子,言近日已來,太子未甚延納,謁見尚稀,三朝之後,何由發揮聖智,睿哲文明?太子答書致謝,言己多疾,又遵禮以色養為先,因此少暇接見,嘉納其意。文偉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早以博學聞名,及此,益知名,擢拜右史。後遷鳳閣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又遷內史。天授初(六九0),因附犯贓內史秦宗客,貶珍州(今貴州桐梓以東)刺史,制使至州,文偉以為誅己,自縊而死。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三年(壬申,公元六七二年)
春,正月,辛丑,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將兵討叛蠻。
庚戌,昆明蠻十四姓二萬三千戶內附,置殷、敦、總三州。
二月,庚午,徙吐谷渾於鄯州浩亹水南。吐谷渾畏吐蕃之強,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狹,尋徙靈州,以其部落置安樂州,以可汗諾曷缽為刺史。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蕃。
己卯,侍中永安郡公姜恪薨。
夏,四月,庚午,上幸合璧宮。
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貢,上問以吐蕃風俗,對曰:“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樸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上詰以吞滅吐谷渾、敗薛仁貴、寇逼涼州事,對曰:“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上厚賜而遣之。癸未,遣都水使者黃仁素使於吐蕃。
秋,八月,壬午,特進高陽郡公許敬宗卒。太常博士袁思古議:“敬宗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夷貊。按《諡法》,‘名與實爽曰繆,’請謚為繆。”敬宗孫太子舍人彥伯訟思古與許氏有怨,請改謚。太常博士王福畤議,以為:“謚者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若嫌隙有實,當據法推繩;如其不然,義不可奪。”戶部尚書戴至德謂福畤曰:“高陽公任遇如是,保以謚之為繆?”對曰:“昔晉司空何曾既忠且孝,徒以日食萬錢秦秀謚之曰‘繆’。許敬宗忠孝不逮於曾,而飲食男女之累過之,謚之曰‘繆’,無負許氏矣。”詔集五品已上更議,禮部尚書陽思敬議:“按《諡法》,既過能改曰恭。請謚曰恭。”詔從之。敬宗嘗奏流其子昂於嶺南,又以女嫁蠻酋馮盎之子,多納其貨,故思古議及之。福畤,勃之父也。
九月,癸卯,徙沛王賢為雍王。
冬,十月,己未,詔太子監國。
壬戌,車駕發東都。
十一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甲辰,車駕至京師。
十二月,高侃與高麗餘眾戰白水山,破之。新羅遣兵救高麗,侃擊破之。
癸卯,以左庶子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罕接宮臣,典膳丞全椒邢文偉輒減所供膳,並上書諫太子。太子復書,謝以多疾及入侍少暇,嘉納其意。頃之,右史缺,上曰:“邢文偉事吾子,能撤膳進諫,此直士也。”擢為右史。太子因宴集,命宮臣擲倒,次至左奉裕率王及善,及善曰:“擲倒自有伶官,臣若奉令,恐非所以羽翼殿下也。”太子謝之。上聞之,賜及善縑百匹,尋遷左千牛衛將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