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03型。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種中型常規動力潛艇,其(西方稱之為Whiskey級、簡稱W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 地位:我國自行建造中型常規動力潛艇
  • 前身:蘇聯海軍613型
  • 背景:50年代中國海防力量近乎空白
簡介,概括,布局與結構,動 力,觀通與指揮設備,電子設備,武器與威懾能力,

簡介

根據1953年6月4日中蘇簽訂的64協定,蘇方有償貯轉讓613型潛艇的建造權,提供相應的成套器材設備和設計圖紙。我國將其稱為6603型,簡稱03型。首艇於1955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交付部隊使用,1958年正式列入作戰序列,艇名為新中國15號。該艇是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的潛艇,因此曾用過56-110的舷號。至1964年江南造船廠共建造13艘,至1962年武漢造船廠共建造8艘,總計21艘。其中圍殼前裝雙聯25毫米炮的613-IV型建造5艘,沒有火炮的V型建造16艘。另曾向阿爾巴尼亞出口4艘、向孟加拉國出口4艘、向埃及出口4艘、向巴基斯坦出口4艘。
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因此首要問題是在數千千米的沿海建立強大的防禦體系。當時大陸沿海很多島嶼仍然由國民黨軍隊占領,這些島嶼扼守大陸重要的出海口。
國民黨軍隊從占領島嶼上隱蔽出動,在出海口航道布設水雷,在50代前期造成了大陸沿海航運受阻。國民黨海軍小型作戰艦艇也利用這些島嶼集結和設伏,打擊大陸沿海航線上的船隻以及干擾漁場作業。當時國民黨海軍的大型艦艇經常在大陸幾海里外的海面進行襲擾活動,集結的艦艇規模也往往超過大陸方面出動的編隊。
當時中國海軍無論艦艇數量和噸位,都無法在作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反而容易遭到國民黨海軍的強大攻擊。在上海解放以後組建的海岸炮兵開始部署在沿海重要地區的要塞,火炮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射程都在20千米以內,難以照顧到漫長的海岸。國民黨海軍抓住大陸沿海防禦的弱點,在對重要地區的襲擾作戰中,通常將驅逐艦和護衛艦等大型艦隻部署在海岸火炮射程外提供火力支援,快速靈活的小型艦艇靠近海岸線。大陸方面的編隊採取的措施恰好相反,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小型艦艇編隊通常貼著海岸或島嶼活動,避免被國民黨艦艇雷達捕獲,同時能夠得到海岸炮兵的支援。大陸海岸火炮通常部署地區固定,一旦戰鬥發生在射程以外的海面,海岸炮兵就望塵莫及,國民黨海軍的大型艦艇卻能隨時伴隨其小型艦艇編隊。打破這種僵局首先需要將國民黨遠離海岸的大型艦隻逐出戰鬥,使其小型艦艇失去支援和依託,同時使己方小型艦艇獲得更大的戰鬥行動空間。中國海軍一直謀求採用潛艇打擊或驅走威脅近海作戰的國民黨大型艦隻。
除海上反艦作戰外,奪取沿海島嶼,打破國民黨對珠江和長江口外的封鎖,首先要具備打擊大型作戰艦艇的能力。沿海島嶼上的國民黨守軍彈藥和補給品都需要從台灣運來,切斷這些補給使島上守軍陷入困境。國民黨運輸船隊有護航艦艇伴隨,在行動時通常會先採取行動,將中國海軍在附近活動的艦艇逐出附近海域,為此兩岸爆發過多次交戰。國民黨海軍借中國海軍打擊其補給行動的企圖,曾經多次實施反伏擊作戰。由於國民黨海軍對海上行動採取保密和隱蔽航行措施,因此大陸預警時間不足,而且對其企圖往往難以判斷準確。當中國海軍出動小型艦艇編隊進行襲擊時,會遭到護航艦艇反擊,中國海軍編隊往往陷入了外側小型艦艇之間的交戰,難以接近主要大型目標。小型炮艇炮火不足以對大型艦隻有效殺傷,中國海軍惟一能夠擊沉國民黨大型艦隻的只有魚雷艇。蘇聯援助的魚雷艇適航性和續航能力很差,不能持續巡邏,加上魚雷射程不到10千米,只能採取設伏方式作戰。設伏作戰的特點就是難以確定時間,魚雷艇編隊經常在島礁形成的雷達盲區內熬得淡水和食品殆盡也沒有等到敵人。採用潛艇巡弋和設伏,能夠隨時隱蔽出入伏擊海區,使國民黨海軍難以防範。
根據1950年實際的情況,從蘇聯引進的艦艇及建造技術問題剛剛開始洽談接觸,中國海軍擁有在近海能夠遂行大規模作戰的艦隊還需要等待10至15年,然而1949年至1950年7月間為打開出海口和穩定沿海局勢的戰鬥迫在眉睫。1年多來的戰鬥表明,海軍作戰艦艇很難有效威脅國民黨海軍主力艦隻,而且防空是大問題。在“重慶”號巡洋艦被炸沉後,中國海軍作戰艦艇一直非常注意防空,1950年後的每次海上行動時,附近基地的航空兵也進入一級戰備。1950年8月,海軍在北京召開建軍會議,確定了“以現有力量為基礎,重點發展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等新力量,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的建軍方針,而且決定優先建設潛艇部隊。當時只有潛艇能夠避開國民黨作戰飛機和小型艦艇組成的警戒幕,直接威脅主要目標。海軍的這項決定很有遠見,正如所料,在不久後的幾場海戰中,國民黨作戰飛機攻擊中國海軍艦艇取得了不少戰果,加快裝備潛艇顯得更加迫切。
1951年4月20日中國海軍首批275名潛艇受訓人員進入駐旅順的紅旗太平洋艦隊潛艇分隊學習。1953年6月4日,中國政府與蘇聯簽定了“海軍訂貨協定”,蘇聯有償向中國轉讓戰後設計的新型613型潛艇建造許可證,提供全套散件器材和圖紙資料。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始採用蘇聯提供的設備和散件開始組裝建造613型,國內稱為6603型(也稱03型)潛艇。
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概括

613型潛艇是蘇聯戰後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潛艇,實際上是二戰期間С級潛艇的改進型。
1943年蘇聯曾經準備在戰前建造的С級中型潛艇基礎上設計更大的608型潛艇,最初確定608型潛艇排水量為640噸,艇首安裝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尾部安裝2具後射向的相同魚雷發射管。按照設計圖紙,608型艇首次裝備英國提供的聲吶裝置,此前蘇聯潛艇多數隻安裝聽音器。
1944年蘇聯海軍在芬蘭灣打撈起納粹德國海軍的VIIC型U 250號潛艇,在檢查和研究該艇艙室後,發現608型的設計理念和結構完全落後。戰前設計的VIIC型潛艇是德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型號,總數達704艘,是當時嶄新理念下的設計。蘇聯1944年的608型潛艇設計不僅結構和鋼材性能落後,理念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沒有多少差異,將簡陋的導航設備安裝在指揮艙各個戰位,所有操作都是通過直接安裝在管道或設備上的手柄開關等操作。各個戰位分布在全艇,任何操作都要將口令傳遍全艇,然後由各處人員一起動作才能保證順利完成。德國在潛艇上安裝了相關裝置的聯動或閉鎖控制裝置,只要幾個戰位上的人員操作,就能夠使全艇各處相關裝置按照規定的順序動作。當時蘇聯潛艇魚雷裝填非常複雜,需要人力像往卡車上抬原木一樣才能塞進發射管,而德國潛艇幾乎是可以直接從雷架上推入魚雷管。鑒於這種情況,蘇聯考慮重新設計比608型艇更先進的中型潛艇。
二戰結束後,德國潛艇設計人員和技術資料被盟國瓜分,蘇聯同樣獲得了XXI型潛艇的相關技術。相對於VIIC型潛艇,XXI增加了電池容量,並採用成套設備解決柴油機通氣管水下航行充電。艇上設備的操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蘇聯在已經開始的中型潛艇的技術方案中,利用XXI型艇上的成果修改設計。1946年蘇聯海軍司令部批准了613型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並做出了論證修改設計任務書,增大了排水量、航速和續航能力指標,1947年至1948年間,批准了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1949年613型潛艇開始設計建造。在飛彈武器作用地位還沒有顯現的時代,潛艇是惟一能夠避開美國和西方空中優勢,並能滲透過驅逐艦警戒幕打擊航空母艦的攻擊性武器。史達林正是看中這個優勢,計畫建造336艘,在1949年至1958年間,最終共完成了236艘。
613型很像放大了的德國XXI型和戰前蘇聯С級潛艇的綜合體。德國的XXI型考慮在多冰況的北大西洋使用,並且主要採取在水面航行抵達伏擊海域後再下潛遊獵的作戰方式,因此艇首採用前傾很大的弧形首柱,便於克服零碎浮冰和壓浪。蘇聯設計613潛艇的首柱前傾程度減小,但依舊保持二戰潛艇的船形破浪艇首。由於蘇聯歷來重視在冰況複雜的北方海區航行,沒有採取德國VIIC那樣的單耐壓殼結構,而是保留了傳統的雙耐壓殼形式,並且吸收了XXI型艇雙耐壓殼的鋼結構設計。613型潛艇的橫剖面並非現代潛艇的那種圓截面,是與早期潛艇相同的橢圓和不規則的對稱形狀。40年代末期潛艇最大潛深只有100至200米的情況下,採用這種截面的耐壓結構完全可行。
由於缺乏大量的海上反潛作戰經驗,蘇聯海軍最初在613潛艇的指揮塔圍殼後部的甲板設計了安裝火炮的平台,根據任務可以選擇23毫米、57毫米或76毫米火炮。為支撐火炮,平台下面的耐壓殼和耐壓艙內都有加強結構,占據了不少耐壓殼內外空間。實際上早在二戰後期對德國潛艇的作戰中,盟國海軍一系列新型反潛設備已經能夠很好的追蹤水下航行的潛艇,但是軸心國海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德國在建造XXI型潛艇時,依舊保留甲板火炮,採取消除擾流噪聲的措施有限。戰爭中缺乏反潛作戰經驗的蘇聯海軍同樣沒有積累這些反潛戰的資料,當美國和西方海軍開始發展外形更為光滑的新型潛艇時,一些有遠見的蘇聯設計人員提出了很好的構想,但在主流的設計思維主導下,還是將德國不合時宜的經驗也一同延續下來。1951年韓戰期間,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過追蹤美國艦隊的行動,多次陷入反潛艦隻的跟蹤,此時才真正意識到戰後潛艇技術發展差距已經顯現出來。
在613型潛艇上去掉甲板炮是一個對潛艇作戰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蘇聯歷屆領導人都喜歡將各種武器堆砌在戰艦上,在潛艇上也是能堆則堆。
在80年代之前,這種堆砌未必對水面艦艇有害,卻可能置潛艇於死地。戰後水面艦艇各種系統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聲吶已經能夠與魚雷和拋射式深水炸彈的射擊指揮儀連線,為計算射擊諸元提供目標運動要素等,不僅深彈射擊變得越來越準確,而且反潛自導魚雷能夠被射到很近的距離開始自行尋找目標。此外艦炮開始普及炮瞄雷達和自動裝填射擊技術,不僅射擊精度很高,而且發射準備時間很短。艦艇結合多種系統能夠在潛艇浮出海面前,確定潛艇位置實施攻擊,因此潛艇根本無法做到上浮後再使用甲板上人工操縱的火炮。
1950年後蘇聯海軍開始取消613型潛艇上的甲板火炮,著重於改善潛艇水下作戰性能。隨後建造的613型潛艇雖然沒有甲板炮,卻依舊保留了甲板炮的平台。當年開始設計完全取消甲板炮平台的613У型潛艇。雖然“六四協定”簽署於1953年,但是蘇聯並不打算轉讓最新的613У型潛艇,最早向中國移交的4艘613型潛艇是安裝57毫米後甲板炮的613潛艇,“六四協定”中提供的613型潛艇技術圖紙也是有57毫米後甲板火炮的型號,中國江南造船廠在建造中,變更了設計,去掉了後甲板火炮,改進的6603艇全艇外形更像光滑的613У型艇,完全沒有甲板炮平台的痕跡。

布局與結構

與早期潛艇結構相似,613型潛艇採用的是兼顧水面和潛航的線形和雙殼結構。非耐壓殼體布置有10個主壓載水櫃和4個燃油櫃,通氣管、應急高壓氣瓶和應急電話浮標都布置在非耐壓表面甲板下。為保證穩性,耐壓殼體是下大上小的組合圓筒。筒內分為5段各有上下層的耐壓分艙,共有首魚雷艙、前蓄電池艙、指揮艙、後蓄電池艙、主機艙、推進電機艙和尾魚雷艙。各艙段之間有球面耐壓壁隔離,球面壁上有水密門供人員通過。指揮艙和前後艙能夠作為救生艙,在發生進水事故或戰損時,依靠關閉水密門保持這些艙室不被淹沒。航行和作戰時,這些水密門都處於關閉狀態,由於各艙室可能出現氣壓不平衡,通行人員在開啟這些水密門前,都需要先開小縫平衡氣壓後,才能放膽打開通過,否則氣壓可能沖開艙門撞傷人員。每年都有開門不慎被氣流撞傷人的事件發生。前艙上層甲板是前生活艙,下層為蓄電池艙。除前部生活艙靠近指揮艙的後部布置了衛生間、廚房和士兵餐廳,還布置了多層艇員鋪位。在首魚雷艙還有艇員床位布置在魚雷架之間的空擋中。後艙下層同樣是蓄電池艙,上層為軍官房間和部分艇員房間。相比之下,不過只能放下一張床和桌子的艇長房間是艇上最為高級的住所。全部耐壓殼體都是由СХл-1或МС-1高屈服強度鋼材焊接而成。由於潛艇耐壓殼體的非規則截面,使得建造工藝複雜,需要採用平台和月牙隔板支撐,在建造初期確實存在很大困難,這些問題在6603型上沒有多大改觀。
在首魚雷艙和尾魚雷艙外的艇體甲板上,分別有魚雷裝填口,此外前後有出入艙口。首魚雷艙的發射管分上下兩排,布置4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上排兩具發射管口在水線上,下排發射管位於水線以下。在機艙後部並列布置有後向發射的2具533毫米魚雷管,發射管口同樣在潛艇水面水線上,離水面很近。這個尾部魚雷發射管位置有時候也被稱為尾魚雷艙,實際上並非單獨的艙室,魚雷存放在螺旋槳軸涵邊上的雷架上。這樣布置魚雷發射管可以利用沒有吊裝設備的小型船隻在外海補充魚雷,前後發射管露出水面能將魚雷從管口倒塞進去。
613潛艇中部是指揮艙,由於當時潛艇導航、火控、觀察和通信設備相對較簡陋,通常集中布置這些設備的舯部指揮艙較小,操艇裝置除水平舵和方向舵集中布置在指揮艙內,其餘控制潛艇沉浮的閥門和水泵開關都分散布置在緊靠水櫃的首魚雷艙和後機艙側壁,沒有占用指揮艙空間。指揮艙後有個小格子式的艙室,裡面是無線電通信艙,安裝有短波通信設備。在指揮艙前以及通信艙室後,都有耐壓艙門,通過這些艙門就是前後生活艙。
耐壓殼體的下層甲板是蓄電池艙,由於613型設計沒有擺脫二戰前的潛艇結構,下層電池艙非常低矮,有效空間較小。電池艙前部空間因採用尖削型的船形艇首而收縮,無法容納電池,下層後部空間因耐壓殼淨高小,全部為機艙所占據。潛望鏡裝置基座,以及長大的潛望鏡桅桿,都布置在底層前後電池艙之間騰出的艙室中,桅桿穿過指揮塔圍殼及其下方的指揮艙,直通這個設備艙。早在二戰之前,蘇聯海軍一直努力增加桅桿的高度來增加潛望鏡航行狀態的深度,因此需要較大的淨高來布置。613潛艇首龍骨與中部龍骨結合部有個台階,布置了主動聲吶裝置,這種聲吶是根據英國提供的樣機研製,之所以布置在這個位置,主要原因是首部尖削的線形沒有空間容納陣列,而且主動聲吶主要用於對水下靜默目標的測距測向,因此安裝在龍骨以下不會影響使用。裝備波羅的海艦隊的613型潛艇由於活動在淺海,經常需要坐底潛伏,突出的台階聲吶罩容易被壓壞,同時還破壞流場,在改進設計的633等型潛艇上完全取消了這種台階結構。
613型潛艇首部安裝了可以收放的水平舵,尾部有面積較大的固定尾水平安定面和水平舵。在安定面和水平舵之間布置螺旋槳雖然使舵效有所提高,但噪聲水平相應增加。在艇體首部布置水平舵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利用舵效加速下潛,也方便布置首舵的動作機構,然而在停靠碼頭作業時容易碰壞首舵,鋼鐵舵葉在數千噸的潛艇面前如同脆弱的蛋殼。多數國家都將首水平舵設計成摺疊結構,在水面航行時摺疊,防止停靠碼頭作業以及航行中與其他船隻、浮冰及大型漂浮物碰撞。613型潛艇首舵摺疊機構是典型的二戰形式,水平向後摺疊縮入首非耐壓殼體,長而狹窄的舵面不僅能夠保證足夠的舵效,也便於並排疊放。

動 力

613型潛艇是中型潛艇,水面排水量為1050噸,水下排水量為1350噸,這樣一個長75.2米、型寬6.3米、型深4.9米的龐然大物全部動力是2台2000馬力的37Д型12缸柴油機、2台主推進電機和2台經濟航行電機。每台主推進電機功率約1250馬力,每台ИГ-103型直流經濟航行電機功率為150千瓦,主推進電機通過離合器和變速箱與柴油機聯軸。採用電機推進高速航行時,離合器分離主推進電機和柴油機連線。613型潛艇是第一種安裝經濟航行電機的蘇聯潛艇,經濟航行電機主要用於潛艇低速和極低速爬行的動力,這種潛航狀態下,潛艇航行噪聲遠遠低於淺海背景噪聲,因此很難被探測到。蘇聯海軍潛艇需要考慮在有西方強大的反潛兵力警戒的海區活動,當時主推進電機無法將噪聲降到海洋背景噪聲水平以下,只能設法安裝經濟航行電機,採取極低速航行方式。雙軸潛艇的最大優勢是極低速航行的可操縱性,低於3節以下航行,潛艇舵效很低,導致操縱性、靈敏性降低,轉彎半徑達幾千米,根本無法有效活動。而雙槳潛艇能夠控制推進電機兩側轉速差,在1節以下航速靈活轉向,且噪聲很低。為降低機械噪聲,經濟航行電機通過皮帶傳動。在小功率低速情況下,皮帶傳動可以滿足輸出指標,而且不會因高速高溫而燒毀皮帶。推進電機由分布在前後電池艙的112塊蓄電池供電。當主電機全部依靠電池供電時,能夠以13.1節航速潛航13.35海里,而利用經濟航行電機以2節航速潛航時,續航能力達335小時。坐底潛伏最長時間可達200小時。這種指標在40年代屬正常水平。6603型潛艇完全照搬了這些設計,在隨後的30年中沒有多少改動。
613型潛艇在水面航行和充電狀態時使用內燃機,水下通氣管狀態航行也使用內燃機,航行需要限制航速,否則會造成通氣管供氣不足,柴油機組消耗艇內空氣,以及一氧化碳濃中毒的情況。60年代初期,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水下通氣管航行時,因供氣不足就發生過這類事故。為減小機械振動噪聲,柴油機和推進電動機組安裝在彈性基座上,但是其消聲效果有限。613型潛艇動力採用的是二戰的傳統模式,柴油機直接通過離合器和變速箱帶動推進電機,在充電狀態時,柴油機不僅是推進動力,也是充電能源,此時推進電機工作在發電機狀態。當採用電機航行時,離合器將柴油機和電機連線分離,蓄電池向電機供電。
獨立連軸的柴油機和電機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蘇聯設計部門通過倒換驅動供電電路來解決這個問題。當一側柴油機發生故障時,另外一側的柴油機無法與該側電機進行機械連軸,此時使一側採用柴油機推進和發電,將故障側的柴油機與電機的離合器脫開,只採用電機推進。實際上這種情況很難平衡2個螺旋槳的轉速,蘇聯設計了專門的轉速調節電路,使電機驅動跟隨柴油機驅動的轉速變化。在50年代這已經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卻能夠彌補動力結構造成的缺陷。外界推測中國的6603型潛艇後期型號很可能在這方面有所改進。

觀通與指揮設備

潛艇的水下航行需要準確地了解自身所在位置,才能避免迷航和找不到目標。二戰前的潛艇水下導航主要依靠磁羅經和航海鐘,天文潛望鏡和六分儀作為修正手段。潛艇的任務航線通常被分為很多段,分別航行完每段後校準航向和位置。第一次確定了潛艇位置後,艇長會在海圖上標出現在位置到下一個對準點之間的航線,然後就全部憑藉定時察看羅經來監視是否偏離航向,同時通過海航鐘和計程儀默算是否已經到了下一個對準點的時間和位置。在到達下一個對準點時間後,潛艇會伸出導航潛望鏡讀六分儀的校準結果,此時再標出本次測量位置到第二個對準點之間的航線,以此類推,直到潛艇抵達作戰海域。僅僅憑藉磁羅經和航海鐘推算艇位非常粗糙,往往發現偏航很大,即便採用天文導航校準,也會喪失很多戰機。在大西洋之戰最為關鍵的階段,盟國擴大了反潛海域,執行“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被迫減少了上浮觀察次數和水面航行時間,導航偏差增大,經常導致潛艇與目標的距離和位置比預計的相差好幾海里。在當時直航魚雷射程只有10千米左右的情況下,這樣大的偏差幾乎相當於根本沒有進入交戰海區。由於當時潛艇水下航速比水面船隻慢,使得德國艇長們不得不利用惡劣氣候和夜幕進行水面追逐,搶占船隊前方的有利陣位,因此而遭到盟國的猛烈反擊,損失很大。陀螺羅經開始裝備潛艇後,水下航行的導航誤差減小,德國潛艇能夠較為準確的通過潛航抵達伏擊海域。
蘇聯海軍為使潛艇具備大洋上獨立作戰的能力,為613型潛艇配備了較為先進的導航設備。常規潛艇很少採用精密的慣導羅經,而613型上卻配備了КУПС-3型陀螺羅經,結合ГОН-23М光學反射磁羅經和ГОМ-III型轉輪計程儀測量艇速,在數天內無需校正也能達到連續天文導航的定位精度。據當時工程技術人員回憶,這些設備當時都並沒有在中蘇訂貨協定的範圍,在中國建造的第一艘6603型潛艇上沒有這類設備。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當時潛艇主要在黃海、東海和南海活動,單純確定艇位並不困難,利用磁羅經和計程儀就能滿足當時多數情況下的作戰要求。潛艇高精度導航有目的,利用海床地形航行和作戰。當時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水文資料,對海床探查很不完善。613型潛艇主要靠龍骨下的НЭл-3型回聲探測儀測量龍骨下水深,中國海軍6603型潛艇利用這類裝置結合導航系統可以大致判明所處位置的海床情況,這些資料可以用來完善海圖。
除配備了傳統的羅經和計程儀外,613型潛艇還配備了РПН-47-03型定向儀,這個設備能夠起到偵察和導航作用。傳統的天文導航需要用對空潛望鏡觀察星體,在遭遇惡劣天氣時難以進行天文觀察,此時能夠利用無線電導航信號確定艇位。當時諸如歐米伽、羅蘭、雙曲線等等無線電導航台站還沒有完全建立,無線電系統必須具備測向能力和事先記錄台站的波段和位置。冷戰期間蘇聯海軍電子偵察船隻和飛機還記錄了民用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站的情報,海軍潛艇可以利用這些情報測量相應台站方位,然後利用甚長基線等方法推算艇位。無線電測向天線位於指揮塔圍殼后角高高的固定刀型桅桿上,以便能夠潛航時伸出水面進行探測。在潛望鏡出水或上浮前,先行伸出這個天線探查附近海面是否有雷達波束掃過,如果收到信號,則說明附近海域有反潛艦艇或飛機,潛艇能夠避免貿然出水遭到打擊。蘇聯轉讓給中國海軍的6603型潛艇也有這個天線裝置。蘇聯當時認為中國海軍潛艇可能會依靠本土台站,以及記錄的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台站進行導航。
6603型與613型的指揮攻擊潛望鏡和對空潛望鏡相同。指揮攻擊潛望鏡用於潛航狀態的觀察和搜尋海面,同時也能對空觀察和搜尋。與指揮攻擊潛望鏡不同的是,對空潛望鏡觀察範圍更大,能夠用於天文導航。指揮潛望鏡的目鏡以及操作面板較天文潛望鏡複雜,有連線偵察照相機的鏡頭接口,用來拍攝偵察目標和戰鬥結果。潛望鏡劃分扳能夠用來測量目標大小和大致距離。潛望鏡桅桿座上有刻度和感測器,轉動潛望鏡時將自動向射擊指揮儀輸送舷角和裝定提前角,這是二戰期間的發明。此前蘇聯潛艇依靠艇長操縱潛望鏡然後讀出方位標尺,口頭通報負責魚雷射擊諸元裝定的操作人員手工完成裝定。

電子設備

50年代潛艇最重要的探測設備是聲吶系統,由於613型潛艇艇首難以安裝近似筒形的大直徑陣列,因此配備的марс-24киГ“火星”被動聲吶陣列安裝在龍骨台階下。攻擊時,先用“火星”聲吶進行噪聲測向,聲吶兵主要通過耳機監聽是否有航行特徵的噪聲出現,如果監聽到此類噪聲,則採用比幅儀器偵察視角內各個方向的聲強信號,特徵信號聲強大的方向就是目標舷角,陣列舷角鮑登線會被投射到方位盤上標示。滿足計算魚雷射擊諸元不僅需要測量目標舷角及變化,還要測量出目標距離。理論上被動聲吶不能測量單獨測量目標距離,但在實戰中潛艇處於機動狀態,在不同的位置上不斷目標舷角,將各個位置上測得的舷角延長,相交點附近就是目標大致位置,由此可以從圖上作業計算目標射擊諸元。因此潛艇作戰演化出了很多計算目標運動要素的方法,如兩方位兩要素法,三方位一要素法,以及四方位法和濾波估計法等,這些方法也成為後來編制現代潛艇火控軟體的計算機算法。中國的6603型艇在後來的改進中,安裝了模擬計算設備,加快了解算過程。
潛艇攻擊時,更為精確的距離測量則是採用主動聲吶測距。因為潛艇一旦打開主動聲吶,則表明準備發動攻擊,因此主動聲吶通常也稱為攻擊聲吶。1954年之前,ταмир-5л型主動聲吶在蘇聯海軍的613型潛艇上已經裝備,但是中國引進的6603型艇最初沒有配備。1959年引進蘇聯的633型潛艇也裝備這種攻擊聲吶。633型潛艇在中國稱為6633型(也稱33型)艇,不久後ταмир-5л型攻擊聲吶也安裝到了6603型艇上。根據蘇聯方面的資料,613型潛艇上的主動聲吶作用距離約為10鏈左右,僅能夠滿足魚雷攻擊的戰術要求。
中國引進建造的6603型與613型都採用ФлаГ“旗幟”對海和低空搜尋雷達,通常情況下作為航海雷達使用,作戰時可用來測定水面目標方位和距離。在潛射反艦飛彈沒有出現前,潛艇的搜尋雷達只能在襲擊沒有安裝電子戰系統的目標時使用,附近有先進的反潛艦艇情況下貿然使用雷達,則會被艦上測向系統定位而遭到攻擊。因此潛艇更多使用潛望鏡,通常只在能見度不佳情況下,進出港口和狹窄水道時使用雷達。中國海軍的6603型艇部分可能安裝了天線孔徑更大的накат“涌浪”雷達。6603型艇安裝了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應答器,當遭到雷達波束掃射到應答器天線時,會自動發出回答信號,同時也偵收對方信號,如果在規定的數秒延時內沒有收到對方應答,或者應答信號3次都不對,則判斷為不明或敵方目標,裝置會自動啟動艇內戰鬥警報。60年代國中蘇關係惡化後,蘇聯撤走專家時,潛艇製造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些電子設備。
蘇聯海軍使用613型潛艇伴隨艦隊活動時,通常將其部署在編隊外側的水天線附近,潛艇能夠利用雷達警戒水天線另一側的低空和水面,為艦隊提供低空延伸預警。布置在這樣的距離上,潛艇又沒有脫離編隊防空飛彈的掩護,敵方反潛飛機不敢靠近遂行反潛作戰,使艦隊和潛艇構成相互依託。中國海軍很少採用大編隊行動,70年代以前中國潛艇行蹤非常詭秘,很難斷定是否參加過對國民黨海軍的幾次作戰。但從國民黨海軍獵潛艦60年代出動異常頻繁的情況看,中國海軍的6603型潛艇當時可能非常活躍。

武器與威懾能力

蘇聯海軍613型潛艇主要作戰武器是魚雷和水雷,最初配備的型號為53-38、53-38у、53-39型瓦斯熱動力魚雷,以及зт-80電動魚雷。戰後蘇聯大規模研製新型魚雷,1951年後613型潛艇開始裝備戰後研製的新型魚雷。53-51、53-56、53-57和53-61瓦斯熱動力魚雷在1951至1961年間裝備613型潛艇,САЗТ-50和СЗТ-53聲自導魚雷也在1950年和1958年裝備613型潛艇。“六四協定”引進的6603艇只配備了53-51瓦斯熱動力直航魚雷,在中國自行研製的魚-3和魚-4聲自導魚雷裝備部隊前,6603型潛艇沒有自導魚雷可用。由此可見,中國海軍潛艇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深海獵潛作戰的能力。
6603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中國海區淺海居多,尤其是黃海和東海。在平均水深只有50米的淺海中,潛艇活動深度受限制,因此潛對潛作戰可以採用直航魚雷。通常情況下,潛艇通過聲吶確定目標舷角後,可以保持與目標相同的深度,然後對數枚魚雷裝定不同的深度,形成垂直方向上的射擊扇面進行攻擊。中型常規動力潛艇全高度接近8米,核潛艇全高度達10米,在淺海中逃脫直航魚雷的攻擊並不容易。一旦進入深海,潛艇機動深度只受最大潛深限制,而最大潛深通常在200米以上,因此很難再使用直航魚雷進行攻擊。
蘇聯設計的613型潛艇作戰系統是以火控系統為核心的傳統模式,其聲吶、雷達、導航系統和潛望鏡裝置都是圍繞為魚雷射擊指揮儀服務。包括無線電以及通信聲吶系統接收到友鄰艦艇傳送的目標報文後,不能直接傳往設計指揮儀,需要採用人工轉動向量碼盤手工裝定設計指揮儀後解算諸元。613型艇射擊指揮儀是機電式設備,只有一個目標通道,缺乏靈活性。使用直航魚雷攻擊時,通常需要多雷齊射,並要求各雷之間有一定的散射角。這些複雜計算要求在數秒內完成。直到二戰期間,一些老式潛艇部分計算還是人工作業。613型潛艇上的機電式射擊指揮儀相對來說已經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設備,依靠電子線路和機電裝置共同完成計算魚雷射擊扇面中線、有利散射角,以及達到散射角的各雷轉角裝定。在聲自導魚雷裝備後,蘇聯在射擊指揮儀上增加了聲自導設定裝置。轉讓給中國的6603型艇只有直航魚雷射擊解算,沒有聲自導設定部分。直到國產聲自導魚雷裝備後,自行研製了自導魚雷設定裝置。由於老式潛艇發射聲自導魚雷需要修改魚雷發射裝置的尾蓋和射擊指揮儀,改裝並不複雜,因此西方推斷中國海軍6603型潛艇在很早以前就具備發射聲自導魚雷的能力。除探測系統外,6603型潛艇與後來引進的6633型潛艇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很多設備也能通用。聲自導魚雷的攻擊解算與潛艦飛彈類似,因此在國產魚雷管水下潛射“鷹擊”飛彈裝備中國海軍後,西方推測部分6633型艇具備潛艦飛彈攻擊能力。1988年前後,多數6603型潛艇退役或被封存,因此6603型潛艇可能沒有進行發射潛艦飛彈的改裝。
1956年中國自行建造的6603型潛艇裝備部隊後,對台灣國民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中國海軍具備了伏擊國民黨海軍大型艦艇的能力。在隨後幾年中不斷有6603型艇建成服役,60年代初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作戰能力。此時國民黨大型艦艇開始逐漸減少靠近大陸沿海的活動,主要依靠小型艦艇進行襲擾,因為魚雷很難打擊輕快的小型艦艇。此外國民黨海軍經常派出獵潛艦沿大陸領海線活動,企圖偵察和伺機打擊中國海軍潛艇。在6603型潛艇服役後的1958年9月內,中國海軍採用高速炮艇和魚雷艇兩次伏擊了國民黨海軍的獵潛艦,直到1965年的兩次海戰中,國民黨海軍編隊都有獵潛艦參加。60年代至70年代,台灣曾經盛傳不明潛艇在本島近海活動的訊息,台灣軍方認為這些不明潛艇大部分是中國海軍潛艇,因為6603型潛艇也是非常好的偵察平台。在6603潛艇大量裝備後,中國沿海防禦大大加強。
水雷作戰也是潛艇主要的作戰手段。613型潛艇能夠攜帶иут-3和Амд-1000型水雷,通過尾魚雷發射管一邊航行一邊布防。據稱中國當時引進了可以潛艇布防的淺海磁感應水雷和水壓水雷,雷體呈圓柱狀,可以裝入魚雷發射管。70年代中國自行研製的淺海沉底水雷開始裝備部隊,完全可以憑藉強大的潛艇部隊用水雷封鎖台灣近海。不過此時兩岸局勢已經緩和。
6603型潛艇航行噪聲大,艇內空間狹小,難以安裝現代化的作戰系統。水面最高航速只有18節,潛航最高為14節,甚至低於70年代以後建造的大型民用船隻,執行封鎖作戰任務非常吃力,更談不上與現代戰艦作戰。保留如此龐大而性能不佳的老式潛艇,對於當時軍費緊張的中國海軍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儘管這種潛艇在中國海軍發展和國產設備研製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在80年代初期還是決定開始逐步退役和封存。現在中國海軍已經全部淘汰了這種老式潛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