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年

公元594年,以鎮置縣,始設長清縣。

出生名人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基本介紹

紀年,本年年表,大事記,釋法融,逝世名人,南海神廟南海神廟,史料記載,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信行卒,萬寶常焚《樂譜》,江總逝世,資治通鑑記載,

紀年

甲寅年(虎年
開皇十四年
高昌延昌三十四年

本年年表

大事記

1、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
2、公元594年,隋文帝巡幸并州與秦王楊俊與大臣王子相歡飲時,做一首四言是名為《宴詩》。
3、公元594年,日本天皇下詔,提倡佛教,為了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聖德太子在與中國加強來往的同時,不再以臣相稱,而是採取了對等的稱呼。
4、公元594年,以鎮置縣,始設長清縣。

釋法融

釋法融(公元594-657年),牛頭禪始祖;潤州延陵(在今江蘇丹陽縣境)人。法融住在牛頭山,他的禪法從山得名,稱為牛頭禪。法融所創立的牛頭禪,雖然只有六傳而終止,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盛極一時,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法融住在牛頭山,他

逝世名人

薛稷作品:《信行禪師碑》釋信行(公元540-594年)
釋信行,隋代創立三階教的僧人。魏郡(今河北臨漳西南)人,俗家姓王。信行一生,廣涉經論。他根據自己研究的結果,創立了一個新興的教派,史稱“三階教”又名“普法宗”。信行的著述,多為集經論內容而成。他死後六年,就開始被禁止了。

南海神廟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是歷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廟宇。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景區內有“南方碑林”及木棉、紅豆等古樹名木。

史料記載

州縣佐吏三年一代

文帝恐州縣佐吏久任難制,開皇十四年(五九四)十一月,詔三年一代,不得續任。

信行卒

僧信行(五四0至五九四),俗姓王,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十七歲出家。畢生重視苦行和布施。後創立三階(指佛滅後所經正法、像法、末法三時)教。開皇七年(五八七)曾被隋文帝召入長安。後卒於長安真寂寺。曾著《對根起行法集錄》三十二卷、《三階位別集錄》三卷,均佚。今敦煌存《信行遺文》一卷。詔禁公廨錢(官衙置公廨錢,出借收息),公卿以下都給職田。關中大旱,饑荒,文帝不肯賑給(見《貞觀政要》),令民就食洛陽。音樂家萬寶常死(約五五六至?)寶常出身樂戶,對樂理有所闡發。

萬寶常焚《樂譜》

太常卿牛弘使協律郎祖孝孫定雅樂。開皇十四年(五九四)三月,成,四月;詔行之,同時禁民間流行音樂。樂工萬寶常聽太常寺奏新樂,泣云:“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將盡!”寶常貧而無子,竟餓死。將死,取所著《樂譜》六十四卷,全部焚毀。寶常出身樂戶,善彈琵琶,精於音樂。所著《樂譜》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終於一千八百聲,可應手成曲。及毀,時人惜之

江總逝世

梁、陳詩人江總死(五一九至?)。總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入隋拜上開府,著作今存《江令君集》輯本(參見五八四年)。

資治通鑑記載

(1)春,三月,樂成。夏,四月,乙丑,詔行新樂,且曰:“民間音樂,流僻日久,棄其舊體,競造繁聲,宜加禁約,務存其本。”萬寶常聽太常所奏樂,泫然泣曰:“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將盡!”時四海全盛,聞者皆謂不然;大業之末,其言卒驗。寶常貧而無子,久之,竟餓死。且死,悉取其書燒之,曰:“用此何為!”
(1)春季,三月,隋朝新樂修訂完成。夏季,四月乙丑(初一),隋文帝下詔令頌行新樂,並且說:“民間音樂流入邪僻不正已經很久,丟棄了音樂原崐來的主體風格,競相造作繁雜的聲律,應該加以禁止,務必保存音樂本來意義。”著名樂師萬寶常聽了太常寺樂師所演的音樂後,傷心落淚地說:“樂聲淫厲而又哀惋,天下不久將會滅亡!”當時隋朝正處在全盛時期,聽到的人都認為他的預言不會兌現;到了大業末年,萬寶常的預言終於得到證實。萬寶常生活貧窮又沒有兒子,很久以後,竟飢餓而死。臨死的時候,他把自己的書籍全部燒掉,悲憤地說:“讀這些書能有什麼用處!”
(2)先是,台、省、府、寺及諸州皆置公廨錢,收息取給。工部尚書蘇孝慈以為“官司出舉興生,煩擾百姓,敗損風俗,請皆禁止,給地以營農。”上從之。六月,丁卯,始詔“公卿以下皆給職田,毋得治生,與民爭利。”
(2)以前,隋朝在中央台、省、府、寺各機構和地方各州縣都設立了公廨錢,每年放貸出去,收取利息以供需用。工部尚書蘇孝慈認為:“官府放貸,收息盈利,煩擾百姓,敗壞風俗,請求陛下明令禁止,而由國家撥給他們田地以經營農業。”隋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六月丁卯(初四),下詔書說:“公卿大臣以下各級官吏都分配給職分田,不得再經商放貸,與民爭利。”
(3)秋,七月,乙未,以邳公蘇威為納言。
(3)秋季,七月乙未(初三),隋朝任命邳公蘇威為納言。
(4)初,張賓歷既行,廣平劉孝孫、冀州秀才劉焯並言其失。賓方有寵於上,劉暉附會之,共短孝孫,斥罷之。後賓卒,孝孫為掖縣丞,委官入京,上其事,詔留直太史,累年不調,乃抱其書,使弟子輿櫬來詣闕下,伏而慟哭;執法拘而奏之。帝異焉,以問國子祭酒何妥,妥言其善。乃遣與賓歷比校短長。直太史勃海張胄玄與孝孫共短賓歷,異論鋒起,久之不定。上令參問日食事,楊素等奏:“太史凡奏日食二十有五,率皆無驗,胄玄所刻,前後妙中,孝孫所刻,驗亦過半。”於是上引孝孫、胄玄等親自勞徠。孝孫請先斬劉暉,乃可定歷,帝不懌,又罷之。孝孫尋卒。
(4)當初,隋朝頒行了張賓修撰的《甲子元歷》以後,廣平人劉孝孫與冀州秀才劉焯都上書指出了新曆的失誤。當時因為張賓正受到隋文帝的寵信,儀同三司劉暉又附會張賓,兩人一起向隋文帝詆毀劉孝孫,於是文帝就駁回了劉孝孫的建議。後來張賓去世,劉孝孫擔任了掖縣縣丞,他棄官入京,再一次上書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文帝下詔令他留在太史曹擔任直太史,但多年沒有調動他的職務,於是他自己抱著書,讓弟子門生們抬著棺材來到宮闕前,伏地痛哭;執法官吏拘捕了他,然後奏報隋文帝。文帝感到驚異,就詢問國子祭酒何妥,何妥回答說劉孝孫的建議很對。於是文帝就讓他將自己的曆法和張賓的曆法比較高下優劣。直太史勃海人張胄玄劉孝孫共同指責張賓的曆法,於是異議蜂起,長期爭論不休。文帝派人詢問驗證雙方曆法所定日食的情況,尚書右僕射楊素等人上奏說:“太史們根據張賓的曆法所奏報的日食總共有二十五次,基本上都與事實不符;而張胄玄所推定的日食日期,前後全都得到驗證,準確無誤;劉孝孫所推定的日食日期,符合的也超過一半。”於是文帝就召見劉孝孫和張胄玄兩人,親自加以慰問勉勵。劉孝孫請求先處斬劉暉,然後他才能制定新曆,文帝很不高興,就又下令終止了制定新曆的工作。劉孝孫不久就去世了。
(5)關中大旱,民飢,上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不御酒肉,殆將一期。八月,辛未,上帥民就食於洛陽,敕斥候不得輒有驅逼。男女參廁於仗衛之間,遇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至限險之處,見負擔者,令左右扶助之。
(5)隋朝關中地區大旱,百姓饑荒,隋文帝派遣左右侍臣察看老百姓的食物,左右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雜糠呈獻給文帝。文帝流著眼淚將這些東西展示給百官大臣們看,並深深地自責,從此不再飲酒吃肉,堅持了將近一年。八月辛未(初九),隋文帝率領關中百姓前往洛陽地區度荒,並下敕令警衛的士兵不得驅趕百姓。百姓們男男女女參雜行進在禁衛和儀仗隊伍中間,文帝如果遇到扶老攜幼的逃難者,總是牽馬讓路,好言慰勉而去;到了艱險難行的地方,遇到挑擔負重的逃難者,就命令左右隨從上前扶助。
(6)冬,閏十月,甲寅,詔以齊、梁、陳宗祀廢絕,命高仁英蕭琮、陳叔寶以時修祭,所須器物,有司給之。陳叔寶從帝登邙山,侍飲,賦詩曰:“日崐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並表請封禪。帝優詔答之。他日,復侍宴,及出,帝目之曰:“此敗豈不由酒!以作詩之功,何如思安時事!當賀若弼渡京口,彼人密啟告急,叔寶飲酒,遂不之省。高至日,猶見啟在床下,未開封。此誠可笑,蓋天亡之也。昔苻氏征伐所得國,皆榮貴其主,苟欲求名,不知違天命;與之官,乃違天也。”
(6)冬季,閏十月甲寅(二十三日),隋文帝下詔,由於北齊、梁、陳三國帝室的宗廟祭祀廢絕,命令原北齊高平王高仁英、原後梁國君蕭琮、原陳後主陳叔寶三人分別按時負責祭祀,祭祀時所需要的器物,由朝廷有關部門主管官吏供給。陳叔寶隨從文帝登上洛陽城北邙山,在陪侍文帝飲酒時賦詩說:“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並上表請求文帝上泰山祭祀天地,文帝用親切客氣的詔令答覆了他。在另一天,陳叔寶又在文帝舉行的宴會上作陪,等他離開時,文帝目送他說:“他的敗亡難道不是正由於酒嗎!與其在作詩上下功夫,不如用來考慮安定時事政局!當初在賀若弼率軍渡過長江拿下京口時,就有人向陳朝廷密信告急,可是陳叔寶正在飲酒,根本不看。一直到高到達建康的那天,還發現告急密信猶扔在床下,根本就沒有開封。這件事真是可笑,實在是上天要讓陳滅亡。以前前秦苻堅南征北伐所吞併的國家,都榮耀尊貴原來的國君,苻堅只是想博取好名聲,不知道這樣做是違背天命的。給上天已經拋棄的君主官做,就是違背了上天的旨意。”
(7)齊州刺史盧賁坐民飢閉民糶,除名。帝後復欲授以一州,賁對詔失旨,又有怨言,帝大怒,遂不用。皇太子為言:“此輩並有佐命功,雖性行輕險,誠不可棄。”帝曰:“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等,則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當周宣帝時,以無賴得幸。及帝大漸,顏之儀等請以趙王輔政,此輩行詐,顧命於我。我將為政,又欲亂之,故謀大逆,譯為巫蠱。如賁之例,皆不滿志,任之則不遜,置之則怨望,自為難信,非我棄之。眾人見此,謂我薄於功臣,斯不然矣。”賁遂廢,卒於家。
(7)齊州刺史盧賁因饑荒時關閉義倉不讓糶糧給老百姓,被朝廷除名為民。隋文帝後來想再授予他一州刺史,而盧賁在回復文帝詔書時不合文帝的意,再加上又有怨言,文帝十分憤怒,就不再起用他。皇太子楊勇為他上奏說:“象盧賁這些人都有佐命大功,他雖然秉性輕薄,行為險詐,但是也不能棄之不用。”文帝回答說:“我壓制他,是為了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等人的輔助,我也不會成為大隋天子。但他們都是些反覆無常的小人,在北周宣帝時,他們都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寵幸。及至宣帝病重,顏之儀等人請求讓趙王宇文招輔政,而他們這些人公然作假,偽造遺詔,讓我輔政。及至我將要當政,他們又想作亂,所以劉謀反,鄭譯用巫術詛咒。象盧賁這類人,永遠不會有滿足欲望的時候,任用他們則驕橫不法,棄置他們則怨天尤人,這要怪他們自己不能取信於人,並不是我要拋棄他們。眾人見我這樣對侍他們,都認為我對待功臣太刻薄,其實並不是那么回事。”盧賁遂被廢黜,後來在家中去世。
(8)晉王廣帥百官抗表,固請封禪。帝令牛弘創定儀注,既成,帝視之,曰:“茲事體大,朕何德以堪之!但當東巡,因致祭泰山耳。”十二月,乙未,車駕東巡。
(8)晉王楊廣率領百官大臣上表,極力堅持請求文帝上泰山祭祀天地。於是隋文帝命令牛弘制定祭祀天地的禮節儀式,牛弘制定完成,文帝看後說:“這件事非同小可,朕有什麼德行能承受呢?只到東方巡視,順便祭祀一下泰山。”十二月乙未(初五),文帝巡幸東方。
(9)上好祥小數,上儀同三司蕭吉上書曰:“甲寅、乙卯,天地之合也。今茲甲寅之年,以辛酉朔旦冬至,來年乙卯,以甲子夏至。冬至陽始,郊天之日,即至尊本命;夏至陰始,祀地之辰,即皇后本命。至尊德並乾之覆育,皇后仁同地之載養,所以二儀元氣並會本辰。”上大悅,賜物五百段。吉,懿之孫也。員外散騎侍郎王劭言上有龍顏戴乾之表,指示群臣。上悅,拜著作郎。劭前後上表,言上受命符瑞甚眾,又采民間歌謠,引圖書讖緯,捃摭佛經,回易文字,曲加誣飾,撰《皇隋靈感志》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劭集諸州朝集,使盥手焚香而讀之,曲折其聲,有如歌詠,經涉旬朔,遍而後罷。上益喜,前後賞賜優洽。
(9)隋文帝喜愛預卜吉凶災祥的雕蟲小技,上儀同三司蕭吉上書說:“甲崐寅、乙卯之年,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合的時候。今年是甲寅年,辛酉朔那天冬至,來年是乙卯年,甲子那天夏至。冬至過後陽氣開始上升,是祭天的日子,那天正是陛下的本命日;夏至過後陰氣開始上升,是祭地的時刻,那天正是皇后的本命日。陛下的恩德如同天之覆育眾生,皇后的仁愛如同地之載養萬物,所以天地兩儀的元氣一起聚合在陛下和皇后的生辰日期上。”文帝聽後大喜,於是賞賜蕭吉布帛等物五百段。蕭吉蕭懿的孫子。員外散騎常侍王劭說文帝有龍顏和頭部有肉突起如角的奇異相貌,並指示給百官大臣們看。文帝聽了也大為高興,於是就任命王劭為著作郎。王劭前後多次上表書,陳述文帝受命即位所出現的種種吉祥的徵兆,又採集民間歌謠,徵引預卜吉凶的讖緯圖書,摘錄佛經中的記載,採取改換文字、歪曲附會等手法,撰成《皇隋靈感志》三十卷上奏文帝,文帝下令將此書宣示天下。於是王劭召集全國各州的朝集使,讓他們洗手焚香而誦讀此書,並且故意讀得抑揚頓挫,好象歌詠一般,讀了十多天,直到把全書讀完才罷。文帝更加高興,先後賞賜給王劭大量錢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