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基本介紹

由來,主要成就,人物生平,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勛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盧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胡國公秦叔寶,

由來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並時常前往懷舊。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後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傑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誌。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結果出現貞觀盛世,正如唐太宗所言,“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為了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
圖畫功臣於凌煙閣並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么乾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而唐朝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閣中又隔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為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為君臣之禮。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陳大臣的長短:“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恆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於武將,他說:“於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這年李靖己七十四歲,在家養老,故評價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司空、梁國公房玄齡、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特進、衛國公李靖、特進、宋國公蕭瑀、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陝東道行台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和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非按照功勞大小排名,而是在貞觀十七年,唐太宗選出二十四個功臣後,按照最高官職排名。貞觀十七年已經去世的人,此時已經獲得贈官(死後贈官一般會遠遠高於生前真正職務),因而排在前面。舉例而言,貞觀十七年,長孫無忌最高虛銜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此時已經去世,是贈司空。因“死者為大”的原則,真正的司空房玄齡排在三個贈司空之後。貞觀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也因為“去世較晚、此時未獲得死後贈官”的原因,位列第八。
唐朝開國三大功臣為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玄武門五大功臣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
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有詩為證: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主要成就

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畫家蔡昌林重新創作的唐凌煙閣功臣圖再現大唐芙蓉園紫雲樓迴廊,作者以神來之筆展示了大唐元勛赫赫功績和盛唐恢宏氣度。這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唯一的凌煙閣功臣圖石刻壁畫。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復原的大唐開國二十四功臣圖以鏡面花崗岩刻石而成,並附有專家權威審校的人物小傳,所有文字用褚遂良體集字而成。人物形象依據唐代壁畫資料和中國傳統人物造像,傳承前人同類作品的神采,融注作者對唐代壁畫人物的研究考證成果,為世人了解大唐開國歷史提供了生動、準確的形象和文字。
凌煙閣功臣圖系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為褒彰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勛,親自作贊,詔令褚遂良題閣,由畫家閻立本繪製完成。因而成為集初唐文采、書法和繪畫最高成就的三絕之作。為歷代史學家所稱道。同時,這種褒崇勛德的傳統,由此繼往開來,延續至今。由於凌煙閣毀於戰亂,二十四功臣圖僅見於史學家和詩人的描寫之中,而無圖像可稽考。現存僅有宋人游師雄刻石殘片四幅,無法辯識 ,清代雖有蘇州劉源重刻版畫,但與唐風相去甚遠。
以從事於文物題材畫創作見長的蔡昌林先生,充分發揮其博物館學者的資源優勢,在兩年多時間裡,參閱了大量的文獻史料和文物圖像,走訪和考察了與之相關的古蹟遺存,並運用網際網路,從國際範圍遍訪名家,考證史實,正本清源,精心創作,使之成為唐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西安旅遊新亮點。

人物生平

趙國公長孫無忌

貴戚豪族,英冠人傑——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長孫無忌在開國戰爭中功勞較少,故未被史書記載。玄武門後,長孫無忌以功第一,封劉國公,後徙齊國公、趙國公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
武德九年(626年),長孫無忌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居功甚偉。貞觀元年,曾擔任尚書右僕射,貞觀二年初回家避嫌,直到貞觀末才復出。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虛銜為司空,群臣之首,故居第一。長孫無忌身為外戚,善避嫌疑,貞觀時期在家賦閒將近二十年。貞觀二十二年,長孫無忌在執掌朝政二十多年的貞觀首輔房玄齡病危之際,接替了朝廷政務。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乾,後李承乾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晉王李治(即後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
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於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體弱擅權,與武氏結怨。後遭武氏寵臣許敬宗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慶市武隆縣),不久被迫自縊身亡,有詩三首存世。太宗評語: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長孫無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長孫氏。長孫氏是北魏以來的士族高門,屬於軍事貴族。

河間王李孝恭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將,高祖從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淵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籍沒妻、子。其後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國公杜如晦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國公杜如晦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鄭國公魏徵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國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縣,又說河北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鑑》卷一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太宗對魏徵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經魏徵舉薦入相的杜正倫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誅,因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終止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親自書寫的紀念碑。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梁國公房玄齡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國公房玄齡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臨淄)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申國公高士廉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國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玄武門之變時,因功升任侍中。貞觀五年(631年),高士廉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後奉命編撰《氏族志》,加封同中書門下三品。貞觀十二年(638年),改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書右僕射。貞觀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輔佐皇太子監國。
高士廉高士廉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贈司徒、并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昭陵,後又追贈太尉。太宗評語: 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

鄂國公尉遲敬德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國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曾於宴會之上因議論軍功打傷某宗室將領。晚年閉門不出,煉製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秦瓊為兩位傳統鬥神

衛國公李靖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國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李靖是諸多將領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軍功的人,其人善於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宋國公蕭瑀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國公蕭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後梁明帝蕭巋之子。隋末割據江陵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並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於懷。

褒國公段志玄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國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原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餘人,被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永豐倉(在今陝西大荔縣境),皆為先鋒,並歷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於潼關。劉文靜為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20餘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於是復振,大敗隋軍。後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嗣後從秦王李世民於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衝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一馬,急馳而歸,數百騎尾追其後,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竇建德後,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諡號“莊肅”。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夔國公劉弘基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國公劉弘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一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依賴父親的名聲當了一名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後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飢凍。”

蔣國公屈突通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屈突通(557年—627年),複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其弟屈突蓋)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升右僕射。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勛國公殷開山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國公殷開山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殷開山(?—622年),名崤,字開山,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戶縣)人。為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歷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為尺牘。《唐書本傳》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後,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並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後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譙國公柴紹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舊唐書·柴紹列傳》),以抑強扶弱而聞名,於少年時便當了隋煬帝長子元德太子楊昭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倖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國公長孫順德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國公長孫順德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順德,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親長孫愷,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後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餘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鄖國公張亮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鄖國張亮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煬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後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當地豪傑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為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為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證據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為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陳國公侯君集

摧凶克敵,恃寵矜功——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並且時常到凌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郯國公張公瑾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國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盧國公程咬金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國公程咬金
程知節程知節
程咬金(589年-665年),濟州東阿斑鳩店(今山東東平斑鳩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於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於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餘姚人,唐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但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國公劉政會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國公劉政會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戶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謚曰襄。

莒國公唐儉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國公唐儉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隋、唐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於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唐太宗曰:“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

英國公李勣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國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發音與茂公相同,《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隋唐英雄傳》等小說、電視劇誤稱他為徐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瓦崗軍首領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被李世民稱為“唐初三大名將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李道宗和薛萬徹)。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武德年間與李靖一起偏向李世民。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於將高麗滅亡。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句麗後次年病逝。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胡國公秦叔寶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國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鬥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 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舊唐書》稱參與玄武門之變,雖然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但事後待遇與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有功的功臣相比遠遠不及。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