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mm步槍彈

結構簡單,工藝性、經濟性好,使用方便,適於我軍作戰特點;設計中要考慮配備特種彈(穿甲曳光彈、燃燒彈)問題; 400m彈道高不大於0.4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5.8mm步槍彈
  • 外文名:5.8mm DBP87
  • 研發日期:1987年
  • 生產日期:1987年-
  • 研發者:中國
  • 底火種類:柏丹式底火
射擊參數,研製過程,

射擊參數

口徑:6mm左右;
5.8mm步槍彈
初速:1000m/s左右;
膛壓:≤3200kg/cm2;
有效射程:400m;
威力:在600m以內殺傷和穿甲性能優於56式7.62mm普通彈;600m處能穿透3mm厚的A3鋼板;
精度:連發射擊精度優於63式7.62mm自動步槍;
全槍質量:不大於3.2kg;

研製過程

早在1970年,中央軍委常規兵器工業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就明確指出要研製一種初速大、重量輕、殺傷威力大的步槍。根據這個指示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裝備部於1971年3月在北京召開輕武器科研工作會,簡稱“713會議”。會議決定研製我國小口徑彈/槍系統,並初步提出戰術技術論證指標。據“713會議”提出的初步戰術技術論證指標,確定7參加論證研製的單位,並在1971年開始進入軍用小口徑步槍論證階段。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無論是科研還是生產都搞民眾運動。於是在各大軍區和省軍區的領導下組成8個會戰組:浙江會戰組、安徽會戰組、江蘇會戰組、廣州蘭州軍區會戰組、北京軍區會戰組、瀋陽軍區會戰組、重慶地區會戰組(一組和二組)、973廠和942廠會戰組。實施兩個“三結合”:研究所、工廠、部隊三結合;工人、知識分子、領導幹部三結合。因此,我國軍用小口徑步槍的論證工作是輕武器科研有史以來參加人數最多、涉及單位最多、覆蓋地區最廣的一次大規模行動。參加口徑、火藥、槍械論證的單位有27個工廠、3個研究所、2所院校、1個訓練基地和有關部隊,參加人數100多人,論證工作歷時8年,於1978年結束。 選擇口徑的主要原則是保證步槍的戰術技術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離內具有足夠的殺傷威力,保證自動步槍的連發射擊精度,減輕武器系統質量和提高攜彈量,同時也要考慮製造的工藝性。開始論證的口徑有5種,即5.6mm、5.8mm、5.81mm、5.98mm和6mm。每種口徑有多個方案,每種口徑的方案又配多個方案的槍,火藥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種配方方案。由此可見工作量之大。四川會戰組開始論證的口徑是5.6mm和5.81mm。經過多次計算與試驗,從基本性能和工藝性考慮認為5.81mm比5.6mm要好。浙江、東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蘇等會戰組論證的口徑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自動步槍科研工作會,簡稱“7210會議”。會議總結了一年多來的科研工作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如不重視理論分析、工作不嚴謹等等。會議還明確指出: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為提高產品性能,設立若干專題進行技術攻關。新槍口徑的選擇由四川地區會戰組負責;減小新槍抽殼阻力的研究由東北地區會戰組負責;新槍彈最佳彈形的選擇由940廠和華東工程學院 (現南京理工大學)負責;新槍的膛線形狀及導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廠和華東工程學院負責;新槍槍彈合理藥室容積的選擇由861、977廠負責;變化槍膛結構尺寸、降低膛壓、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廠負責。
1974年4月,四川地區會戰組提出“關於自動步槍口徑的選擇”案報告,初步認為5.81mm口徑比較好(5.81口徑中的81取自八一建軍節之意)。1974年4月又召開科研工作會(簡稱“744會議”)。經過認真討論決定,放棄5.81mm口徑的政治含義,繼續進行5.8mm和6mm兩種口徑的論證。經過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徑試驗論證結果表明,5.8mm和6mm兩種口徑的方案都能滿足戰術技術指標要求,但是各有所長。最終由總後軍械部和五機部正式下文決定採用5.8mm口徑為我國軍用步槍制式口徑。至此,歷時7年多的口徑論證工作全面結束,隨後轉入5.8mm口徑槍彈和槍的方案論證及研製階段。
7個槍彈廠的彈和彈道槍主要性能諸元
廠名
321廠
791廠
861廠
930廠
940廠
941廠
942廠
口徑(mm)
6
5.81
6
5.8
5.8
6
6
全彈重(g)
12.7
12.45
12.2
12.63
11.7
13.0
12.4
全彈長(mm)
56
56.5
56.8
58.0
59.5
55.0
58.0
裝藥量(g)
1.75
1.67
1.76
1.6
1.69
1.81
1.66
槍管長(mm)
520
520
520
520
520
540
520
槍管膛線(條)
4
6
4
6
6
6
3
導程(mm)
240
260
240
260
240
240
300
槍彈重(g)
4.2
4.2
4.42
3.9
3.9
4.3
4.1
在小口徑槍彈論證的同時,十幾個槍廠根據不同口徑進行了多方案的小口逕自動步槍設計。起初,5.8mm口徑的自動步槍有5個方案,自動方式分別為導氣管式(配有小活塞頂桿)、導氣式、火帽後坐式、彈底間隙式和導氣式(閉塞膨脹式)。6mm口徑的自動步槍有4個方案,其中,有3個方案的自動方式為導氣式,1個方案為氣體活塞式。到1974車,在浙江省麗水軍分區駐972廠軍代室的主持下。8個會戰組所研製的小口逕自動步槍方案進行了對比試驗。由於彈和槍技術均不成熟,根本就不能試驗,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只能服從上級的安排,於是只做了少量試驗就告結束。
到了1978年,正式決定我國小口逕自動步槍採用5.8mm口徑,於是在1978年11月15日開始正式啟動我國第一代5.8mm小口逕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此時,科研工作開始步入正軌,不再採用民眾運動的辦法搞科研,只集中幾個有技術實力的單位進行5.8mm自動步槍和彈的研製。經過9年的艱苦奮鬥,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槍和彈緊密配合採用多方案、多途徑的技術攻關,到1987年,第一代小口徑步槍完成設計定型,命名為QBZ87式5.8mm自動步槍。87式自動步槍少量試製並配發部隊試用,但部隊意見不如理想,於是在1989年開始研製第一代5.8mm小口徑班用槍族,並提出更高的戰技指標要求。此項研製工作的成果就是95式班用槍族QJY88通用機槍、QBU88式狙擊步槍和5.8毫米六管轉管機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