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

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

《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由31個普通人講述的21個真實故事組成,取自於中國電視當下最具規模的“口述歷史”欄目——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往事》欄目中最具特色及個性的故事,包括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及普通人經歷的大事件。《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以真實人物敘述真實事件,以真實史料構築真實細節,講述中國普通公民在共和國一甲子的個人史,旨在“用記錄去抵抗遺忘”。

基本介紹

  • 書名: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366頁
  • 開本:16
  • 作者:陳菱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河南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31人說:我們的中國式人生》從數十個角度,全力記錄20世紀的中國式人生,以真實人物敘述真實事件,以真實史料構築真實細節。書里的故事,或幽默,或悲愴,或震撼,在讀者看來,都是傳奇;但對講述者而言,傳奇地活著,並非他們的意願。他們在接受訪問的最後,往往說:平凡地活著,真好。

名人推薦

年輕時,崇拜英雄,希望有波瀾壯闊的生活;人到中年,為人父母,尤其職業讓我們閱歷很多。別人的一生”之後,才真正意識到平靜生活的可貴。編者是我的同齡人,也是同行,她和她的團隊用紀錄片這種形式,講述了一些非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這些大時代背景下的個體生命史,讓我讀到了“平淡是真”四個字。
——陳曉卿 紀錄片總編導 (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百年中國》系列等)
寫政治紀實和傳記20餘年,一直全神貫注的是政局焦點和風雲人物。本書著眼點卻在蒼生大眾。它像小說一樣可讀,可內容都是真實的,風雲人物的恢宏擘畫、政局焦點的延伸績效,終將要由芸芸眾生的感知遭際來體現。一個很大的房間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鑰匙孔來窺看,一個大時代的面貌也可以藉助個體的人生際遇勾勒輪廓。
——王凡 東平 作家 (代表作《如情者說》 (第一輯之1、2,第三輯之6、7), 《紅牆童話:我家住在中南海》等)
口述史是從個人的視角折射時代角落的歷史,這是檔案館裡查閱不到的。一片一片的瓷片從泥土中被考古者發掘出來,就能還原古瓷的器形。一塊一塊的碎布被拾荒者撿起,就能拼出七彩的花布,一點一滴的醇酒,匯集在一個杯子裡,五味雜陳,口中心裡,慢慢品味……31個人的訴說,就是時代記憶的碎片,有更多親歷者的口述,就能還原那段歷史風貌,也能重新審視那段崢嶸的歲月。
——王曉華 研究員 (代表作《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 《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空軍、海軍卷等)
口述歷史的可貴,不僅在於彌補檔案的不足,更可貴的還在於揭露歷史的真相,在於充滿豐富而又生動的細節。從事口述歷史工作,作者一定要有銳利的目光與膽識,一定要講究採訪技巧,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一定要有細緻的工作態度。《往事》節目日積月累,採訪、記錄了方方面面事件親歷者的回憶,將成為一座記錄中國現代、當代史的寶庫。
——葉永烈 作家 (代表作《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四人幫”興亡》等)

圖書目錄

序 記錄抵抗遺忘/應啟明1
序篇
1949—2010 尋找六十年前的“潛伏者”
講述人:秦風、朱曉楓及家人、朱浤源 編導:譚悅3
一、1950仲夏的馬場町4
二、誰是朱諶之?6
三、《老照片》引出的追尋9
四、陳蓮芳,你在哪裡?12
五、人性最脆弱的痛14
六、意外的拐點17
七、“潛伏者”歸來21
上篇 大事件里的普通人
1950 活著就是幸福:英雄張國富傳奇
講述人:張藝凡編導:朱恆、折龍29
一、放牛娃活捉中將29
二、毛澤東設家宴款待32
三、害怕鞭炮的義士35
四、活著的黃繼光生病了36
五、失蹤的英雄歸來38
1964 是誰營救了“草原英雄小姐妹”?
講述人:那仁滿都拉編導:許盈盈41
一、隱痛41
二、羊群43
三、小姐妹44
四、營救46
五、隱形47
六、謊言48
七、成“賊”49
八、申訴52
九、平反53
1966 《一雙繡花鞋》的悲喜劇
講述人:況浩文編導:舒曼57
一、神秘的“手抄本”57
二、“預備敵人”進“牛棚”59
三、“手抄本”抄瘋了59
四、“山本七十二”成了“正式人民”60
五、“又在清你那本書嘍”62
六、他想跟這些人道個歉62
1970 《知青之歌》流傳與冤案始末
講述人:任毅編導:馮喬65
一、莫斯科廣播電台播出《知青之歌》65
二、知青為什麼沒有自己的一首歌?66
三、你都快變成“老二哥”了68
四、“南京娃娃橋,小命就難逃”70
五、要是你家的兒子,你喊不喊殺啊?72
六、我看見他眼淚下來了73
七、任毅是為我們而坐牢的75
1972 《針刺麻醉》誕生記
講述人:湯沐黎編導:鄭榴榴78
一、裝卸工畫“寶像”79
二、在牧場就要畫擠奶工80
三、尼克森參觀“針刺麻醉”後81
四、醫生馬上操起刀來83
五、市裡面宣布,口罩可以不戴83
六、是不是能夠塗一層紅油85
1976 親歷“總理遺言”疑案
講述人:袁敏編導:馮喬87
一、被抄家87
二、“瓜子”89
三、“遺言”92
四、滾雪球94
五、挖後台97
六、拖尾巴100
七、蛐蛐102
附錄:1976年的“總理遺言”104
1978 “握手”之後的生死營救
講述人:顧志成、李海初、王樹堂編導:舒曼107
一、“握兩次手就成黃色了”107
二、姚文元說:請找一本給我109
三、“你法院走形式,趕快拉出去斃了”111
四、“竟然能握手,太浪漫了”114
五、“都決定要殺了,多點罪沒事”116
六、“把反革命張揚帶進來!”118
七、“毛主席批的還平反了呢!”120
八、“傻大姐啊,怎么回答耀邦這個話?”123
九、“作者都放了,你們趕快放吧!”126
1979 穿越台灣海峽的封鎖
講述人:顧馥山、龔鎏編導:鄭嘉欣128
一、從湛江到青島有多遠128
二、必須避開台灣海峽130
三、不能重蹈“躍進號”覆轍131
四、靜默中的航行133
五、何時不再“繞行”?136
六、“紅旗121”穿行台灣海峽137
1980 逃港者自述
講述人:歐陽東、陳笑蓮編導:譚悅141
一、到香港喝咖啡去141
二、不逃港的歐陽東142
三、一瓶“益力多”改變了決心144
四、第一次成功偷渡146
五、香港是一杯苦咖啡150
六、現在就沒人逃了154
1983 “春晚”的溫暖回憶
講述人:黃一鶴編導:蔡亮157
一、1983,“春晚”元年157
二、點播?直播?158
三、都是點《鄉戀》的160
四、突破禁忌的一種力量162
五、1984年,用毛主席語錄證明165
六、尋找那顆“中國心”167
七、張敏明需要接受政審169
八、“喂,你是黃一鶴嗎?”171
1985 闖入者:蘇聯劫機事件揭秘
講述人:張持堅編導:蔡懿鳴174
一、控制了“闖入者”174
二、劫機犯:我不是開玩笑的177
三、格里山也上了飛機178
四、每個人一件羽絨服180
五、“多待幾天就好了”182
六、你們下面就是搞友好184
下篇 普通人的大事件
1957 徐洪慈:越獄與越獄之後——四次越獄的徐洪慈
講述人:奧永、胡展奮編導:譚悅189
一、一張大字報收穫“極右”189
二、三次越獄,獲刑六年191
三、“你不就是逃跑嗎?”192
四、“就你這惡劣的態度”194
五、李光榮早有看法195
六、撒開腿就往南方跑198
七、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200
八、“你是男人,娘都服帖你了”203
1983 徐洪慈:越獄與越獄之後——越獄之後的徐洪慈
講述人:奧永、胡展奮編導:譚悅204
一、這個地方已經不是中國了204
二、“你如何證明你是沒有使命的?”205
三、必須把我父母的隱私告訴你嗎?207
四、“蒙古的監獄把我野化了”208
五、“你跟我去後杭蓋”210
六、平反像蹺蹺板一樣翹著212
七、難道是老天給我的徵兆嗎?214
八、“可是我還有青春嗎?”217
九、噩夢和未解之謎一同消散221
十、“我這一生,只有這一點”224
1961 普通女工與國家主席
講述人:劉桂陽 編導:許盈盈228
一、連買鹽的錢都沒有了228
二、“你站在這裡不許動!”231
三、北戴河正在召開會議233
四、“劉主席是不是你的什麼親戚?”235
1966 反擊姚文元的中學生
講述人:馬以鑫編導:譚悅238
一、姚文元好像犯了個常識性錯誤238
二、“你的文章可能我們要用”240
三、報上稱呼我為“馬捷同志”242
四、惴惴不安的十七歲245
五、當事人竟然在看白戲248
六、“聽說這兩天要揪斗你了”250
七、“馬以鑫,你反對過姚文元?”252
八、“那你說說怎么回事”256
1970 羊倌魏老漢的名門媳婦
講述人:許燕吉 編導:譚悅258
一、爸爸死後好幾年,媽媽一直“三十九歲”258
二、你一人養活一人還不中?261
三、只要有個人,給我兒子開個門263
四、你這英語好像學過了?267
五、人家叫我換個老頭兒268
六、你和他過出感情來了嗎?270
1975 “獻國策”背後的二十一年
講述人:李天德編導:許盈盈272
一、風動寅初亭273
二、問蒼茫大地278
三、憂國於群山之間281
四、握筆獻策望江亭284
五、“不殺不足以平民憤”288
六、滿眼青山人未老292
1976 弄堂鞋匠任微音紀事
講述人:任安慈編導:張路亞296
一、明天,是一個空的諾言297
二、尋找星期三下午的列車300
三、修鞋和我的藝術目標是一致的302
四、一毛四分與六毛一分305
1983 時裝模特重回上海灘
講述人:徐文淵、史鳳梅編導:蔡亮309
一、皮爾·卡丹帶來震撼309
二、“模特”改稱“時裝表演演員”311
三、慢慢地大家才把衣服脫掉313
四、中南海每戶人家只發五張票317
1991 長途台最後的接線員
講述人:白玉芳編導:馮喬322
一、“根紅苗正”的白玉芳不當兵了324
二、“地瓜、地瓜,我是土豆”326
三、打長途打出來一個丈夫329
四、9字頭的電話是怎么回事?331
終篇 1949 尋找失落的日記
講述人:詹慶良、王振忠、李玉祥編導:陳菱337
一、“當以尋花問柳,以慰無聊”337
二、1949年,一位少年的日記339
三、去看看能不能找到這個人342
四、村裡有沒有叫“詹慶良”的?344
五、學堂有太陽曬進去349
六、詹六真人的法力352
七、連米糠也一起吃掉354
八、深暗中透出一些微明357
九、又一個甲子的輪迴361
跋·平凡地活著,真好/陳菱 榮挺進364

後記

平凡地活著,真好
陳菱 榮挺進
本書中,有兩個有關“尋找”的故事,一個是朱楓,一個是詹慶良。一個是中共秘密特工,生前壯烈,死後寂寞,一朝終獲哀榮,那尋找,綿延六十年。另一個,是鄉間少年,曾燦若夏花,亦默默無聞,卻因一本失落的日記,闖入現代人的視野,唏噓兮,感慨兮,嘆造化之弄人,感因緣之際合。
朱楓與詹慶良,人生際遇毫無交集,卻構成本書的津梁,表面看來,均因他們的故事,始於1949年,終於2010年。朱楓1949年肩負秘密使命赴台,次年血灑馬場町,骨灰塵封六十年,終在2010年回歸大陸,亦為善終。詹慶良1949年提筆寫下自己的生活,時年十四歲,本無意示人,卻鮮活地記錄下歷史臨界點上一個少年的命運。大波瀾下是否定有漣漪?當2010年底,老者詹慶良平靜逝去時,他那句“路修通了沒什麼好。修通了,人就要拉出去燒掉”的肺腑之言,卻令聞者足驚,老者對生死的定見,是如何對抗著變化,始終如一的?
人生最大,莫過於生死,從1949年到2010年,足夠長到將一個如花少年雕刻為耄耋老者,也足夠長到令歷史積澱,去談論人活著的價值和生與死的意義。
這本書,曾取名“平凡地活著,真好”,二十一個故事,三十一個講述人的講述,都不自覺在印證這個主題。普通人遭遇大事件,因此波瀾起伏,人生跌宕;大事件籠罩一個個普通人,撥弄得他不由自主,手足無措。普通又不凡的主人公,努力著,維護自己的立場,守護一種生活,安定人心的良善與祥和。
超級戰鬥英雄張國富,在盛譽中,悄然解甲歸田;哈斯朝祿父子救人,義無反顧,又寵辱不驚;畫家任微音,塌下心來,做一個和藹的弄堂鞋匠……他們無不超脫於大時代喧囂的誘惑。在不公面前不妥協。徐洪慈以身犯險,越獄越境;運煤女工劉桂陽,為千萬忍飢挨餓的鄉親仗義執言;李天德位卑不敢忘憂國,身在囹圄,心繫蒼生……兩組普通人,在大時代、大事件面前,有抉擇,有堅守,在平凡生活里,有尊嚴,有執著。
事實上,每一個主人公都想過一種正常人的、普通的生活。時代洪流,把他們沖離生活軌道,因此去面對或慘烈,或黑色幽默,或離奇,或混亂的一切,在旁人看來,反擁有了人生傳奇的意義。在訪問結束處,他們不悲不喜,往往把重新成為一個正常人,或過上正常的生活,視為尊嚴與價值的真正獲得。這,使得本書所有故事,都著上捍衛天賦人權的色彩。一切風輕雲淡,一切歸於寧靜,書里許多主人公都講出這一句話:活著真好。
的確,平凡地活著,真好。倔強的徐洪慈,回顧一生得失時說:“我在自己的專業上,在自己原先的人生抱負上,我一無所成。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怎么說呢?對那種殘酷環境、惡劣環境的反抗,這種個人的成功,人格上的成功,我這一生,只有這一點。我心足了。這一點,我對得起自己。”才華橫溢的徐洪慈,讓不容抗拒的力量撥弄,一生顛沛,沒有發明創造,沒有特出貢獻,沒有功名利祿,絕非現實意義上的成功者。但他保持了人格的完整,昭示了精神之不屈不撓,維護住平凡生命的尊嚴,他的一生,在另一個維度上,企及一種神聖莊嚴。
一本好書,要在人人心,有背景有細節,有思想有溫度,讓讀者感動、思考、回味,末了珍惜地掩卷而嘆。
本書是一次試驗,既保持原紀錄片起伏跌宕的傳奇性,講述人口頭語言的生動活潑,比如擷取引導性的片段或場景,設計啟發性的問題,適當甚至大段地保留採訪者與講述人之間的對話,或者講述人的原話:同時,又發揮文稿統籌者的寫作技能,重新架構故事,或時間,或空間,或履歷,或事件邏輯,設定段落、起伏、照應;每個段落另立概括性、點睛式小標題;摘錄原片對話或講述語言時,去其煩冗、蕪雜,口水話、語氣詞,啊,吧,嗎,哈,一應刪略,卻存其現場感、個性語。
為此,本書的文稿統籌者非常用心,他們不是簡單地將電視片編導的文稿、當事人講述記錄、播出的解說詞一匯,原樣呈現一本“電視書”,而是把欄目組提供的材料,熟悉於心,以寫作者的用心,字斟句酌,改寫、創作這一個個動人心扉的人生故事。
其中關鍵,在於謹守信史原則,保持口述風格,帶著驚訝,帶著感慨。講述著共和國一甲子、數十個普通人的生活與精神。
在此書付梓之際,謹向下列《往事》欄目過去和現在的同人致意,由於編輯主題思想的集中和篇幅的限制。並非每一位欄目編導的作品都能收入本書。他們是:董潔心、金瑩、鄔文磊、湯炯明、劉必霖、陳敏、張顫、英崴嵬。他們的辛勤工作激活了許多塵封的歷史。
特別感謝第一任製片人乾超,《往事》的宣傳語“今晚,我們聽記憶說話”以及“歷史見人心”由他首倡。已經成為與欄目不可分離的符號。
《往事》系訪談類節目,本書內容絕大部分由主持人劉凝出鏡採訪。為了統一稱謂和便於理解,本書沒有區分“記者”與“主持人”稱謂。特此致意。
電視節目是團隊製作。在此。謹向紀實頻道的攝製團隊、後期製作團隊以及階段性外聘主持人任曉雯表示感謝,向默默工作的劇務吳艷、校對殷國余表示謝意。我們也不會忘記至今堅強地與病魔抗爭的劇務呂愛華女士,也依然懷念不幸英年早逝的劇務鄭宜女士。
在此,向一直關心本書寫作過程的紀實頻道同人、《名人傳記》主編鄭雄先生、著名紀實文學作家王凡先生表示感謝!
2013年4月

序言

記錄抵抗遺忘
應啟明
21、31、51……1001,不論數字多少,只是一個象徵,象徵著芸芸眾生,代表著我們這個社會的大多數,老百姓、平凡人、普通人,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他們說的,是自己的故事,從1949年到2010年,到今天,串聯起共和國歷史的一件件大事,連線著共和國的一段段過往。
書里的故事,或幽默,或悲愴,或震撼,在讀者看來,都是傳奇;但對講述者而言,傳奇地活著,並非他們的意願。他們在接受訪問的最後,往往說:平凡地活著,真好。
如果一個人選擇平凡的生活,那么任何讓他脫離這種選擇的外力,都是一種入侵,仿佛一種暴力。
一個人的故事只是故事,一千個人的故事就是歷史。
“真實傳媒”的“往事”團隊,歷時八年,尋訪歷史親歷者逾千,不以官高為榮,不以眾下為辱,構築中國電視當下最具規模的“口述歷史”欄目,從數十個角度,全力記錄20世紀的中國式人生。以真實人物敘述真實事件,以真實史料構築真實細節。
本書收錄的,是該欄目最具特色及個性的故事類型:中國普通公民在共和國一個甲子的個人史。
用記錄去抵抗遺忘,當每一位普通人都有同等權利傾訴和表達的時候,即為社會進步之日。
監製這些故事化為電視節目,這曾經是我的工作。但我更懷念那些時刻,我曾為它們而感動,眼睛一熱。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