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失業現象

2030失業現象

是指20-30歲的大學畢業生或在職人士,他們不滿自己的工作環境或待遇而寧願失業,回家啃老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30失業現象
  • 年齡:20-30歲
  • 職業:大學畢業生或在職人士
  • 表現:不滿自己的工作環境待遇寧願失業
概述,原因,調查數據,人群,改變,

概述

2030失業現象是指20-30歲的大學畢業生或在職人士,他們因不滿自己的工作環境或待遇而寧願失業、回家啃老的現象。
2030失業現象2030失業現象

原因

很多“2030”青年是心甘情願地主動失業。他們對工作本身沒有強烈的渴求,或者對現有工作存有反感傾向。當希望和現實存在較大偏差時,他們多數拒絕參加社會培訓,認為那是專門為中年下崗者設定的。對自身定位不準,是阻礙他們找工作的重要原因。依賴著父母,啃著父母的老本過日子,整天無所事事的“殺”時間。
2030失業現象

調查數據

國際勞工組織2011年1月24日公布數據顯示,全球2010年失業人數為2.05億,處於歷史高位。其中,年輕人失業現象嚴重。國際勞工組織認為,金融危機後,全球半數新增失業發生於已開發國家。在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和泰國,失業率已降至2008年危機前水平以下。
另外,由於就業前景不佳,不少人放棄找工作,退出勞動力市場,而國際勞工組織對這部分人沒有統計。這意味著實際失業人數可能超過官方統計。除2.05億人失業,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大約15.3億人“飯碗”易碎,僅從事臨時性工作,收入不高。
調查數據調查數據
國際勞工組織說,相對於成年人失業率4.8%,青年失業率2010年為12.6%。 青年失業率2010年在已開發國家為18.2%,在北非為23.6%,中東為25.1%。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索馬維亞說:“青年就業是全球應優先考慮的事情。” 他認為,如果青年就業得不到保障,“將削弱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以及政策的可信度”。
國際勞工組織2011年10月19日 在日內瓦發表的《2011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15-24歲的青年失業人數為7460萬人,僅比2010年的7510萬略有下降,然而,由於經濟成長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在未來幾年裡,青年就業狀況不會得到改善。報告呼籲各國政府採取措施,刺激就業增長,有效投資於青年,以改善青年就業。

人群

一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於挑剔,總認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二類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
三類是創業幻想型的青年人,他們雖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
四類是頻頻跳槽者,跳來跳去最後“漂”到無事可做;
五類是單位里下崗的年輕人,習慣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不就業;
最後一類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改變

大學生應該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理性擇業觀。積極融入支援西部行動、長三角人才合作計畫、青年創業計畫等,實行跨省市就業和自主創業。就畢業生的自主創業而言,應根據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和要求,積極參加市場行銷、經濟法等畢業生的創業知識培訓;強化成人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