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五屆中國-伊朗學術研討會

2017年9月4日至5日,第五屆中國-伊朗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以“中國伊朗文明交往與一路一帶”為主題,來自兩國智庫、高校等機構的5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會上,“一帶一路”倡議成為熱議話題。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伊朗伊斯蘭文化聯絡組織副主席蘇萊曼尼、伊朗駐華大使哈吉等出席研討會開幕式。蔡昉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絲綢之路是各國共同創造的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誼之路,對中伊兩國來說,絲綢之路承載了兩國最美好的歷史記憶。蔡昉說:“中國位於絲綢之路東端,伊朗位於絲綢之路中端。中國是絲綢之路發源地,伊朗是陸海絲綢之路交匯處和必經之地。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生動地再現了兩國共同經營絲綢之路的歷史。經由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少波斯人來到中國,並且長期居住在中國,甚至有考上進士,入仕朝廷的。五代時期在中國成都定居的第二代波斯人李氏三兄妹,他們愛好中國詞章文學,吟詩唱和,留下了千古佳話。”
蘇萊曼尼在發言中稱,伊朗人民對中國有很好的印象,而這種良好的印象來自於兩國源遠流長的交流互動:“這是(中伊兩國)數世紀文化交流的結果,因為兩大文明古國歷史上長期互為近鄰,都有文明交流的願望和互動精神。這種獨立的文化今天依然可以為全世界分享。”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中伊兩國交流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領域問題,特別是就如何推動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造福兩國人民,進行了熱烈討論。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春放說,新的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及其周邊地區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地緣戰略區,我們可以稱之為“新絲路地帶”。該地帶不僅涵蓋全球最繁忙的貿易通道,而且幾乎囊括歐亞大陸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以及世界最大的能源寶庫。他認為,在新絲路時代,中伊兩國面臨類似的地緣政治壓力,在經濟上又具有高度互補性,理應成為天然的地緣戰略夥伴:“中國和伊朗在世界史上有很多方面都類似,都有古老的文化,都是大國,近鄰但又不接壤。兩國之間矛盾比較少,在戰略上容易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曾愛平說,“一帶一路”倡議給中伊合作帶來巨大機遇,這種機會是相互的。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伊方的歡迎,伊朗認識到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對伊朗的重要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伊朗在加入亞投行方面非常積極,2015年底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
據介紹,伊朗正在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六五計畫(2016-2021),強調外交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這一點與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政策非常相似。六五計畫期間,伊朗經濟成長率要達到8%,每年吸引外資至少120億美元。此外還包括1萬公里高速公路,1.8萬公里鐵路改造計畫,以及銀行業現代化革新計畫等。伊朗政府還表示要大力改善投資和營商環境。
曾愛平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伊朗的六五計畫,可以為兩國發展帶來巨大機遇:“比如說我們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有非常強大的建設能力,中國巨額外匯儲備也為中國資本走向伊朗、然後為伊朗提供融資支持給予強大後盾。中國公司有強大的項目承包能力,無論是油氣開採開發還是交通基礎設施,還是在通訊領域、農業、旅遊業、採礦業,中國可以全方位地滿足伊朗的需求。”
習近平主席9月3日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講時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合作平台;不是對外援助計畫,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
出席研討會的伊朗著名漢學家侯賽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此表示,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了解其實很有限,甚至還存在些誤解誤判,應該讓更多的人聽到和聽明白習主席的這一闡述。侯賽尼說:“專家層面、學術層面、智庫之間必須反覆傳達這個信息。這是共建的,我非常了解,因為我在中國呆了20多年,我非常了解和理解這個,中方的思路就是這樣的,這個是非常民主的,我對此抱很大希望。這個對伊朗、對我們地區國家來說確實會起很大作用。我們會多一個選擇,不需要一定去接近西方,討好他們,滿足他們,再從他們那裡拿來一點什麼經濟利益。我們亞洲人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區域,這個很重要的。”
10年前,中國社科院和伊朗伊斯蘭文化聯絡組織啟動了兩國間智庫兩年一屆的學術研討會項目。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正大力推進的今天,舉辦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研討中伊兩國歷史,特別是中伊相互交往的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文明互鑒,通過對話釐清事實,還原真相,並且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動力,為中伊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發揮史學應有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