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帶一路·聆聽中國”交響音樂會

2017年6月29日,“一帶一路·聆聽中國”將向音樂會在北京上演,本次音樂會集結了中國樂壇的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將中國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真正讓世界都聽到“一帶一路”之下的中國聲音。

2017年6月29日晚,“一帶一路·聆聽中國”交響音樂會在北京中山音樂堂上演,由張朝尹鐵良張大力溫展力張難亢竹青伍嘉冀七位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樂作品依次亮相,為首都觀眾奉上了一場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盛宴。本次音樂會由北京市文聯、北京音樂家協會發起主辦,北京交響樂團演奏,著名指揮家譚利華擔任藝術總監和指揮。
本次音樂會集合了當今中國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每人均將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風格融入到血液中的中國音樂元素,運用交響樂的獨有魅力展示給世界。作品中不乏上古的“編鐘”、天上人間的神話傳說,同時還融入了藍色主題、海洋發展等元素,音樂地域十分廣泛、音樂色彩非常豐富,人們能夠從音樂聲中找到自己家鄉的印記,並獲得一種歸屬感,反映了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勞動生活、民風民俗等歡樂場景,體現出了當今中國人的自信善良,渴望和平的美好願望和對未來的幸福憧憬,用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及作曲手法,讓世人更多的了解當今中國雄偉壯麗的山川景象及人們幸福美好的生活場景,力求讓欣賞過後的每一位聆聽者,都能喚起對中國大好河山的無比崇尚和對當今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繁榮昌盛的極大幸福感。
音樂會的七首作品是七位作曲家精心打造的作品,從第一部張朝創作的上古的《編鐘暢想》,到尹鐵良創作的取材於河北梆子的《北方梆調》、張大力的《黃梅隨想——主題變奏曲》、溫展力的《古道新綾III——大提琴與交響樂隊》、張難的取材滇南古老風俗“跳鼓”而作的《春天的鼓舞》、亢竹青的《潮爾》是蒙古族多聲音樂的統稱,最後是伍嘉冀創作的表達藍色主權、海洋發展的《藍色暢想》。
作曲家溫展力對記者說:“我創作的《古道新綾》是大提琴與交響樂隊的作品,作品中有很現代的節奏,也有西域風格的音樂素材,我認為,寫一個地方風格的作品不見得非得用當地的民歌原有旋律原封不動照搬,而是在聽覺上能夠感受到西域風情有意境。”而作曲家張大力以黃梅戲《天仙配》的變奏創作成了《黃梅隨想——主題變奏曲》,他告訴記者:“那令人耳熟能詳的唱段,百十年來,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成為家喻戶曉的久唱不衰、歷久彌新的名段。這首作品證實根據人們對這段旋律的熟知,運用了主題變奏的作曲技法,通過節奏、節拍、速度、和聲、調式、調性等十次的對應變化,是聽著在既熟識且不斷的變化的旋律中,得到滿足和共鳴。”
本次音樂會策劃、音樂總監、作曲家伍嘉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最早想到創作‘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作品時,思路不是很清晰,提出多個方案都不是很滿意,後來還是作曲家張朝提出每個作曲家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寫自己最擅長的地方風格的作品,最後形成《聆聽中國》,所以,我們的創作形成了這樣的結構。北京音協這幾年一直注重原創作品創作,組織推出了交響聲樂套曲《勞動創造幸福》、《南水北調》和《為你歌唱》,這一次完成了純音樂的主題作品音樂,這七部作品就像交響樂組曲一樣,有著成龍配套的設計,而每部交響樂都有不同的風格,使得整台音樂會具有藝術風格豐富多彩的特點。"
據組織音樂會創作的策劃人劉國超介紹,此次組織、策劃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以“聆聽……”為系列名稱的原創交響音樂作品, 《聆聽中國》是開篇之作,之後還會陸續推出《聆聽阿拉伯》、《聆聽南亞》、《聆聽地中海》等,“我們意在用各國通用的交響音樂語言,反映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對這一當今世界最重要、最矚目的宏偉藍圖的希冀與期盼,反映人們對共同的美好記憶的回望,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與讚美。‘一帶一路’是中國首倡,但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他告訴記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