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學術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學術研討會
  • 地點:河南鄭州
  • 時間:2015年8月25日
2015年8月25日,“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河南鄭州召開,會議總結40年來氣象、水文、自然災害防禦等方面的技術進展,研討和展望未來相關學科發展方向。國家防總副秘書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強調,加強科學研究和氣象現代化建設,強化科學管理,健全防災減災工作機制。
矯梅燕指出,“75·8”災難給我們留下了不可忘卻的慘痛記憶。提高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防禦水平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也需要強化科學管理,健全防災減災政策機制,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水平。面對新時期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矯梅燕從三個方面要求強化共識和行動。
一是要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把握和認知氣候規律的能力。當前,在全球氣象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重發的趨勢,氣象災害的影響與社會環境密切交織,更加複雜多變。因此更需要將科學研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加強科研合作和創新攻關,提高把握和認知氣候規律的能力,努力縮短我國氣象預報核心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二是要著力氣象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科技水平。要緊緊圍繞氣象防災減災的新需要,適應氣象災害影響的新特徵,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強化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局地性、突發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完善無縫隙的氣象監測系統,發展精細化的預報預測體系,構建廣覆蓋的預警信息發布網路,實現對暴雨洪澇等災害的實時監測、精準預報、及時預警,夯實氣象保障防災減災服務的基礎。
三是要強化科學管理,健全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健全的機制和完善的管理是有效減少氣象災害損失的關鍵。要通過依法構建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和以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為“訊息樹”和“發令槍”的全社會應急回響機制,提高氣象災害的防禦水平。要深化氣象、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加強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要強化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防範能力。
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鬍向陽出席會議。他表示,長期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氣象現代化建設,在中國氣象局和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氣象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與“75·8”時期相比,氣象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河南在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在氣象監測預警、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科技創新、“一流台站”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氣象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河南將把這次會議形成的成果與本省實際工作相結合,不斷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作了題為《河南“75·8”特大暴雨40年來的思考》,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了題為《“75·8”特大暴雨與暴雨數值預報》,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端義宏作了題為《颱風暴雨預報及其科學問題》等報告。此外,大會還進行了暴雨、強對流等分會場交流研討活動。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氣象學會主辦,國家氣象中心、河南省氣象局、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承辦。來自全國各地氣象、水文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和科研技術人員共160餘人參加了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