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主體是常熟市政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2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2年
  • 性質:工作報告
  • 主體:常熟市政府
本屆政府任期以來的四年,是巨觀經濟形勢更為複雜、區域競爭更趨激烈的四年,也是應對嚴峻挑戰、經受多種考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的四年。我們在中共常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研判形勢變化中把握機遇,在應對困難挑戰中增創優勢,攻堅克難,奮力拚搏,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曆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過去的四年,是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的四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經濟形勢和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我們果斷採取措施,著力破解難題,綜合實力在轉型升級中躍上新台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2%,2011年完成1710.45億元、同比增長17.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9.5%,2011年完成122.5億元、同比增長2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6.4%和19.3%,2011年分別達到535.37億元和426.26億元。
現代農業呈現新亮點。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6%,2011年實現33.65億元。形成30萬畝優質稻米基地和15萬畝高效蔬菜基地,建設沿錫太線高效水產養殖基地。建成高效農業面積37.4萬畝、設施農業面積10.1萬畝,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田面積16萬畝,有352個農產品獲農業部“三品”認證。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85.3%。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建成節水灌溉基地3.5萬畝,加高加固圩堤333公里,新建、改建排灌閘站175座。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中心糧庫(儲備庫)建設加快推進,練塘、大義骨幹糧庫改造投用。52家農業龍頭企業規模效益明顯,帶動連結農戶17.9萬戶。江蘇省常熟現代農業產業園獲省政府批准。
工業轉型取得新突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899.48億元,其中技改投入630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7%。新興產業主導作用增強,以觀致汽車、豐田汽車研發中心為核心的汽車及零部件,以中交盾構機、三一重工為龍頭的高端裝備製造,以阿特斯、中利騰暉為代表的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集群基本形成,2011年五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361.18億元。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提升,新增蘇州地標型企業6家;“波司登”榮獲中國工業大獎、全國質量獎,成為全國服裝行業唯一的“中國世界名牌”。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夢蘭龍芯”項目入選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積極化解建設用地瓶頸,向上爭取項目用地7615.8畝。民營經濟發展實現跨越,淨增個私經濟註冊資本 424.27億元,累計達到888.15億元;淨增私營企業7659家;4家企業入選2011年度“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4家,累計達到9家,上市融資總額超過120億元。
服務經濟實現新跨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1%,增速連續四年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2011年實現738.7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3.2%。累計新增製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企業87家,省、蘇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累計達到6個。推進城市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建設,常熟服裝城榮膺全國誠信市場先進單位、全國首批重點示範特色商圈稱號,虞景文華廣場被命名為“中國特色商業街”。常熟港新增萬噸級碼頭泊位6個,貨物吞吐量達1.92億噸。新開業銀行機構9家,農商行新增9家異地支行;成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8家,累計發放“三農”及中小企業貸款92.6億元;新設立創業投資公司25家,累計註冊資金達到28億元。2011年期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分別是2007年期末的2倍和2.25倍,存貸比提高8個百分點。在全省縣市中率先制定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建成蘇州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旅遊業蓬勃發展,2011年旅遊總收入突破250億元,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1700萬人次;加快複合型旅遊目的地建設,蔣巷村入選“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閒鄉村”,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加快推進。
過去的四年,是改革開放創新不斷深入,科學發展增強新動力的四年。
各項改革邁出新步伐。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推進,在城鄉規劃有機融合、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公共服務延伸保障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確定為首個“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聯繫點”。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合併組建虞山尚湖旅遊度假區,設立碧溪新區,成立東南街道辦事處。海虞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梅李鎮被確定為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強化國有資產管理,整合重組三大市屬國資公司。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整合,實現資產處置全程信息化管理。清理規範政府融資平台,實現現金流全覆蓋。積極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成為衛生部醫改綜合聯繫點、新農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項目縣和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
對外開放拓展新空間。加強招商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招商考核激勵機制,成功舉辦一系列招商活動。累計實現註冊外資70.8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42億美元,2011年分別完成20.08億美元和9.0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8%,2011年完成198.04億美元;出口總量四年實現翻番。新增省級出口基地3個,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口主導產品,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一般貿易出口占比達43.3%。“走出去”戰略加快推進,累計建辦境外企業36家,累計實現海外工程承包營業額2.86億美元。服務外包發展迅速,新增商務部註冊服務外包企業53家。東南開發區蟬聯“中國服務外包最佳園區十強”。開發區“二次創業”成效明顯,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東南開發區獲批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成功創建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新材料產業園躋身全省首批科技產業園行列。出口加工區A區、B區封關運作,拓展保稅物流功能。
科技創新激發新活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積極推進,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江蘇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3.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30%。新增國家重點高新企業18家、省高新技術企業108家,新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以上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6家、公共技術服務平台4個,新落戶外資研發機構7家,新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個,累計建成特色產業基地21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2%。技術標準戰略成效明顯,建成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個、國內標準化專業組織6個。名牌帶動戰略成果豐碩,新增行政認定馳名商標9件、省著名商標44件、省名牌產品50件,總量均居蘇州各縣市首位。累計申請專利4.8萬件、授權1.7萬件,被列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在全省先行開展“科技鎮長團”試點工作,成為教育部“藍火計畫”首家試點城市,建成全國同類城市中首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農業科技成效顯著,江蘇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科技部命名,建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和常熟理工—端木銀熙水稻育種研究推廣中心兩大科技創新平台,端木銀熙獲得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獎。成功舉辦“贏在常熟”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大型招才引智活動。引進和培育國家“千人計畫”7人、省雙創人才計畫14人、姑蘇人才計畫13人、常熟市“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團隊86個,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6.8萬人。
過去的四年,是統籌城鄉發展快速推進,城市面貌展現新氣象的四年。
城鄉建設展現新面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准,確立“一城四片區”城市空間格局,各鎮總體規劃完成修編。完成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鎮村布局規劃和綜合交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專項規劃編制。啟動縣南街、琴湖片區綜合改造,文化片區重點項目全面推進;完善中央商務區商業配套,城市功能區基本形成。有序推進農宅置換商品房工作,城鄉一體化示範小區開工面積超過260萬平方米,老村改造受益農戶超過5.7萬戶。城鄉路網結構不斷最佳化,繞城一級公路全線通車,三環路快速化改造順利推進,虞東公路等一批市域快速化交通改造項目竣工通車,新建、改建鎮村公路173公里。建成投運500千伏常熟南變電站,形成220千伏核心環網。天然氣主幹管實現“鎮鎮通”,新入戶超過4.8萬戶。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客運站全部建成投用,鎮域公交基本實現全覆蓋。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0億元,海洋涇引排綜合整治工程建成投用,走馬塘工程常熟段主河道具備通水條件,福山水道南岸邊灘綜合整治工程加快推進。
生態環境形成新優勢。切實加強生態建設,重點打造120平方公里核心生態圈,各鎮全部建成生態鎮,省級以上生態村累計建成132個,被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節水型城市”。全面完成污染減排任務;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關閉“六小一無”企業870家、化工企業130家、磚瓦廠11家。推進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體化建設,新增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設施323個,生活污水處理廠累計達17座,城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6%和50%。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建築揚塵控制,全面實施機動車環保標誌分類管理,建成城市步行與公共腳踏車系統,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8.6%。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開展養殖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加快城鄉綠化建設,新增綠化面積7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9%,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稱號。
城市管理取得新進展。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深化城管向鎮和社區延伸工作,各鎮全部成立城管中隊,城區社區實現100%城管進駐。“數字城管”系統建成投用。推進城區環衛一體化管理,城區環衛保潔實現全覆蓋。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啟動建設,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加快建設。調整房屋拆遷安置政策,全面推行公寓房安置,規範城區私房預拆遷管理。“撤村建居”工作有序推進。城鄉大環境“百日整治、百日鞏固和百日提升”行動成效明顯,市容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完成城鄉集貿市場升級改造87家,推進廢舊物資回收行業集約化管理,城區戶外廣告管理進一步規範。調整城區社區居委會管理區域,出台社區居委會用房建設和管理意見,城區社區建設水平得到提高。
過去的四年,是各項民生事業協調共進,民眾生活實現新改善的四年。
富民增收構建新機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遞增12.3%和13.3%,2011年分別達到35041元和17289元。積極拓寬村級財力增長渠道,村均年集體收入超過525萬元,年均保持16.4%的增幅。探索跨區域聯合組建置業公司,鼓勵村集體建設生產經營性物業用房,四年新增物業用房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超過3.5億元。有序推進土地整村連片流轉,深化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四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9.6萬畝、入股土地面積15.7萬畝,農業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41.8萬畝。新增農村新型合作組織215家,持股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提高到93.5%,2011年實現分紅2.6億元。推進村企掛鈎合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年均增長20.2%。累計提供城鄉就業崗位31萬個,幫扶11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4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強化惠農政策落實,財政預算內安排支農支出年均增長16.8%。
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分布,滸浦高級中學、高新園中等專業學校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成啟用。80%以上的幼稚園達到省優質標準,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建成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學校,超過70%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建成以開發區為依託的職業教育體系。理工學院東南校區建成啟用,院地合作、院企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農合與居民基本醫保一體化管理、實行醫學檢驗資源集中統一管理,建成市鎮兩級衛生監督網路和院前急救服務網路,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控成效明顯。市二院、中醫院分別成功創建三級綜合醫院、三級中醫院,市一院新住院樓、濱江院區和市二院新住院樓投用。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223所,15分鐘健康服務圈初步形成。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常熟)江南文化節。全面完成鎮級“六個一工程”、村級“六個有工程”首輪創建目標,被命名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民間文藝繁榮活躍,蟬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全省率先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試點驗收。圓滿承辦世界盃水上芭蕾賽、亞洲水球錦標賽等重大賽事,建成體育中心、濱江體育公園等一批全民健身場所。體彩、福彩銷售總量突破14億元。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紮實推進,蟬聯“全國科普示範市”。市檔案館晉升國家一級館,建成全省首家鄉鎮檔案館,成為首批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在全省率先開展0~3歲科學育兒工作,實現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覆蓋,榮獲省“十一五”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稱號。市政府榮膺“全國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先進集體”。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圓滿完成南北掛鈎和對口援建綿竹市土門鎮工作。郵政通信、氣象防震、菸草鹽務、民族宗教、台務僑務、史志新聞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社會保障再上新水平。推進農保向城保並軌進程,農保轉接城保累計完成21.5萬人,啟動外來職工參保“三年計畫”,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率保持在99%以上。建立起覆蓋城鄉非就業人群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一提高到500元。被征(使)用土地補償安置人員全部納入城保管理。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救助活動,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23億元,惠及困難民眾15萬人次。成功創建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市,首獲全國殘運會金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省、蘇州市平均水平以下。完成老居民小區綜合改造19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交付13萬平方米。放寬住房保障申請條件,累計安置保障對象2449戶。淨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6.3萬人,累計發放公積金貸款22.6億元。加強養老服務和管理,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尊老金髮放範圍擴大到80周歲以上老年人。積極推行殯葬改革,2011年起免除城鄉居民殯葬基本服務費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