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最美的散文

《2012中國最美的散文》系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策劃,蔣建偉先生主編的年度散文選本,旨在“繁榮當代中國散文創作,總結和梳理當年度最優秀的散文”。書稿,精選了李存葆、梁曉聲、王宗仁、阿成、莫言、余秋雨、林清玄、林海音、林非、周同賓、蔣建偉、劉慶邦、閻連科、陳奕純、王巨才、李國文、謝冕、李佩甫等作家的散文106篇,一文一哲思,篇篇求精彩,覓出百態人生中的一點美來。

基本介紹

  • 書名:2012中國最美的散文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頁數:402頁
  • 開本:16
  • 定價:40.00
  • 作者:蔣建偉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039576, 78010395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12中國最美的散文》編輯推薦:中國散文的河流,可追溯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早期的《詩經》出現之前,在明清時期小說出現之前,大多數的官文雜論、家書銘文等等,今天都可以當做散文的最早雛形,乃至《史記》、“唐宋八大家”的出現,才真正確立了散文的地位。而西方國家,直到最近二三百年才出現“散文”的一些提法和篇什。所以,中國是散文的故鄉,中國人是有寫散文的文化傳統的。
2012年的中國散文,以“閒適、閒情、閒愁”為主的題材稍占上風,相比2011年散文的宏大敘事,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我所選編的109篇散文,分別從地方小吃、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等不同角度入手,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作家們面對中國的“神九”飛天夢圓、“遼寧號”航母的橫空出世、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等重大歷史事件,紛紛拿起手中的筆,創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激情、有感動的散文作品。
李存葆的《漸行漸遠的滋味》,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他一改以往的宏大敘事特點,通過描寫作者不同年代與山東小吃的故事,比如煎餅、餅子、饅頭、山東大米、山東小米等,原汁原味,熱氣騰騰,再現了“我”和這些小吃的故事,強調了我們的“味覺是拒絕遺忘的”。他的另一篇散文《一默齋主》,通過對著名畫家李翔作品的賞析和評鑑,梳理了一個當代畫家成長史,作者對“一默齋”的主人李翔“堅守書畫創作的獨立性”充滿讚許和期望,很有人生的教益。

作者簡介

蔣建偉,著名作家,大學本科畢業,1974年4月17日生於河南農村。現任中國散文年會組委會主任、《海外文摘·文學版》執行主編、《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執行主編。其散文、小說作品散見《人民日報》、《天涯》、《讀者》、《青年文摘》等大量報刊,散文《我是媽媽的蒲公英》入選中學語文七年級下冊課外教材。曾多次擔任中國散文年會、中國散文排行榜、海內外華語文學創作筆會等國內外大賽組委會主任、評審。現居北京。主要作品:長篇散文《年關》等。

圖書目錄


2012中國散文漫談蔣建偉
人文中國
漸行漸遠的滋味李存葆
父親與茶梁曉聲
老黃被捕時講的話王火
中國文脈余秋雨
800米故鄉蘇童
麗江不哭陳奕純
故國神遊余光中
被掰碎的土地蔣建偉
老家的年味王巨才
香香的端午謝冕
竹之韻許江
天香劉醒龍
樓與人的記憶李國文
鬼子的敬禮和獰笑陳傳席
一條找不到家的土著狗閻連科
你也許無法贏得一場戰鬥,但你仍能贏得整個戰爭柴靜
冬牧場李娟
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于堅
寒夜生花遲子建
民族心理的覺醒林非
春鶯囀蔣勛
一個人的陵園王宗仁
接通地脈陳忠實
兵田華
文化漫步佛鼓林清玄
心重劉慶邦
會唱歌的牆莫言
忠誠的狗阿成
我懷念李佩甫
季羨林先生與我們父女兩代王超逸
魏徵:朝堂上的持不同政見者司馬十
黃花梨之鄉賦伍立楊
一旦上路,別有洞天史鐵生
那一些晶瑩的淚花安諒
火紅的身影白榮敏
難忘7·13之夜劉建輝
生活隨筆另外一課喬葉
蛇法徐國良
母親的秘密林海音
那曲那歌鞠勇
山歌女盧策
給全二平的一封信白冰
父親的清明節吳昕孺
蟄伏在舊照片上的父親趙鈞海
父親,我的老師趙暢
父親的遺願謝作文
給父親的一封信李懷勇
給父親的一封家書韓雍
走近防川,走近土字牌賈鳳山
在戰場上寫給母親的一封信王惠明
雙河物事唐興順
曲姆的心事鄭相豪
老叔的鐵匠鋪於學利
睡喜床李光彪
你是那顆遙遠的閃爍的星王永忠
所有的安如磐石蘇滄桑
S,你好嗎?蘇曼華
碌碡巴蘭華
苦戀李志銘
沿著王小波走過的道路焦紅軍
大山行孝記郭文斌
橘子的故事劉紀廣
梭趣丁文富
在東莞聞香趙德發
好人曾廣禧曾明山
一次別開生面的歡送宴會勞彬
冬陳應松
母親的愛國情懷周亞鷹
黃鶴歸來不看樓王文山
在那大山深處趙攀強
大青、小青和三叔於志學
良知上的傷痕王德林
一片臘梅葉周同賓
鐵山的記憶鄒清平
杏仁之味蘇菡玲
信的記憶劉學凡
講述新加坡故事的人陸令壽
紫微微的野菊花郭立泉
百味人生大竹的味道黃艷秋
一路饢香李首峰
家鄉擦菜情葉書麟
吳江美食詩話俞前
棗樹杜衛國
停車場的保全員李栓成
兩個啞巴楊常軍
溫暖陳緒偉
有名字的樹鄧同學
咱家老媽張守民
我的寶貝孫女於華
小孫女甘才志
躍龍湖遊記武佩河
遠去的木船王守貴
命運是一張潔白的紙李澤光
趕婚禮余景
日光岩羅金陵
童年生病時魏玉棟
新桃花源記吉炳軒
追趕草原范曉波
雙合的石壁復達
遠方的情書王光華
長大後我想成為你王秀紅
清明,我為父親燒雙鞋郝峻
井鮑爾吉·原野
茶事廖華歌
綠色在喀斯特高原流淌丁玉輝
雪夜米伽
桔梗情結劉盛超
半袋花生張俊昌
一默齋主李存葆

序言

2012中國散文漫談
蔣建偉
中國是散文的故鄉。
時下,創作散文的多了,閱讀散文的多了,研究散文的也多了,把中國散文出口到國外的更多了,掀起了一波一渡的“散文熱”……散文正由“小眾語文”發展成“大眾語文”,變成了國人所需要的一種文化正能量。當然了,報章里每年發表散文數以萬計,名家新人悉數登場,但最終能被廣大讀者所感動的、愉悅的、讚美的,不會超過20篇,甚至只有幾篇。這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好散文的標準,標準和標準之間所淘汰出的一些散文精品世上難覓,還因為,我們的心每天都是最美的。
我對於散文的概念,第一是美學哲學意義的思想,第二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士”,其次,則為人生情懷裡的閒適、悲歡罷了。散文難寫好,散文的個性無不為“士”。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我以為詮釋了“士”的真性情、真舉動、真思想,迂而不腐,錯而可愛,就像一個人,一生下來只為等待另一個人的出現。想來,閱讀過萬紫千紅、枝葉搖曳的一些美文之後,產生這樣的錯覺不止我一個人,更何況我是在尋找最美的散文呢?
2012年的中國散文,以“閒適、閒情、閒愁”為主的題材稍占上風,相比2011年散文的宏大敘事,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我所選編的109篇散文,分別從地方小吃、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等不同角度入手,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所以,圍繞著“2012年中國散文”,我主要談五個方面的話題。
一.散文的閒適之美
閒適之於散文創作而言,已經是相當久遠和古舊了。此類散文的興盛,一是明清時期李贄、張岱、黃宗羲、顧炎武的山水遊記,一是“五四”時期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廢名的哲思小品,安靜,簡潔,不露聲色。發展到今天,散文家們似乎並不沉醉於這些,更多地把個人融入到地域文化里的某些元素,努力去開掘。
李存葆的《漸行漸遠的滋味》(原栽《十月》2012年第5期),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他一改以往的宏大敘事特點,通過描寫作者不同年代與山東小吃的故事,比如煎餅、餅子、饅頭、山東大米、山東小米、粽子、月餅、年糕、煙臺蘋果、萊陽梨、霑化冬棗、夏津桑葚、青州蜜桃、樂陵金絲小棗、中國對蝦等,原汁原味,熱氣騰騰,再現了“我”和這些小吃的故事,強調了我們的“味覺是拒絕遺忘的”。作者歷數了山東犄角旮旯里的小吃,通過散文的形式來懷念山東小吃,究其緣由,是人們必需的豬雞鴨、五穀雜糧,都是被“速成了”的,罪魁禍首原來是人為使用“化肥和農藥”、“瘦肉精”、“漂白粉”之類。真是觸目驚心!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發出了“家宴難再”的感嘆,“從城市到鄉鎮,從五星級賓館到小餐館,公款吃、私家請,中國變成一張大餐桌,是近二十來年的事兒。在這之前,家中來了親朋摯友,都是擺家宴。”那么,他做的家宴叫什麼呢?作者說,叫“燈光布景玉堂春”,接下來,他還重點描寫了在創作出成名作《高山下的花環》後的一次家宴,宴請著名導演謝晉的全過程,真情流露,語言樸實,尤其在“我”和謝晉陽陰兩隔的今天重溫當年,作者別有一番滋味。也許,當我們逐漸接受“小吃”變“大餐”的就餐習慣後。果真如作者所言:“童年的滋味……已漸漸朦朧了。漸漸遠去了。”
他的另一篇散文《一默齋主》(原載《人民文學》2012年第8期),通過對著名畫家李翔作品的賞析和評鑑,梳理了一個當代畫家成長史,作者對“一默齋”的主人李翔“堅守書畫創作的獨立性”充滿讚許和期望,很有人生的教益。
與李存葆不同,作家梁曉聲的散文《父親與茶》(原栽《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9期),則選擇了“茶”這一種題材。在《父親與茶》中,作者講述了“我”4次送茶、“父親”對“我”從怨到怒到愛的包容、“我們全家”以“茶”對“一個好人”再三報恩未果的往事。顯然,作者在文字當中強壓住個人洶湧澎湃的情感,不做過多抒情、感嘆、心理活動之類的描摹,始終有節制、有次序地進行著自己的敘事。作者運用了大量白描的手法,比如“父親回到家裡時,雙腿浮腫得一按一個坑,卻那么高興。二十幾個凍得很硬的饅頭中,有半個上邊留下了父親的牙印”,“我忽東忽西奔走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打聽出個結果,最後只有氣喘吁吁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望著一棟棟高樓、一排排平房,沮喪極了”,“其實,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喝茶的習慣,但我總得表達一種心意吧!”具有非常清晰的故事脈絡。梁曉聲所描寫的這4個送茶的故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道出了人與茶、事與茶、歷史與茶、感恩與茶等諸多哲理。比如在文章開頭,梁曉聲說“父親是從不飲茶的”。但父親怎么可能跟茶發生故事呢?於是。第一個送茶的故事就寫出來了:“父親”千里迢迢從四川第一次帶回了茶葉等物,送鄰居們茶葉、“我”的口誤造成了彼此兩家誤會,這是梁曉聲的愧疚之一,當然也是淺層次的。接下來的三個故事,都是圍繞“我”或者“我和父親”給“一個好人”送茶葉展開的.當“我和父親”終於找到了“一個好人”時.“父親將那包從四川帶回來又帶回去退休後再帶回來的茶和一瓶白酒。恭恭敬敬地放在墳前”……讀到這裡。我們對於苦難、對於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便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
在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心底,漂泊著一抹對於“故國”魂牽夢繞的鄉愁,這構成了他幾十年來散文、詩歌創作的唯美訴求。在他的新作《故國神遊》(原載《台港文學選刊》2012年第6期)里,唐朝的長安城是這位當代詩人的故國,因了春花般璀璨的唐詩、古老的鐘樓、鼓樓、碑林、大雁塔、小雁塔、民國雲煙里的書法家于右任,就更顯得長安城厚重的文化積澱。於是乎,他詩情勃發。他“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吟誦李、杜,作詩行文,遠懷一顆漢唐盛世、詩歌盛世的苦心,表達了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藝術想像。不經意之間,詩人的鄉愁氣息瀰漫在文字里。多徘徊。鎖了清愁。
同樣發端於一次普通的遊玩,但作家陳傳席先生卻多了滿腔的家仇國恨,創作出《鬼子的敬禮與獰笑》(原栽《散文百家》2012年第12期),其對於中國北方人、南方人抗日態度的分析和痛心,可以說力透紙背。作品中,作者提到了山東淵子崖村民抗日的故事,也提到了令人髮指的“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但作者並不是一味地譴責,而把筆墨放在了日本鬼子的“敬禮”和“獰笑”動作上。角度新。在當前風雲變化的國際大時局下。特別是在中華民族身處危難、神聖捍衛“釣魚島”的關鍵時刻,陳傳席以有擔當、有憂患意識的目光回望歷史,並進行自省、自問,讓我們心生敬意。
陳奕純是最近幾年進步最快的著名書畫作家.30多年的書畫創作經歷.使他的想像力、聯想力、創作激情得到了比較好的鍛鍊和培育。以致這些重要元素成為作者散文的藝術創造力,使“文中有畫,畫中有景”。從這一點生髮開來,散文《麗江不哭》(原栽《北京文學》2012年第8期),選擇了幾個“偶然”:我和麗江的偶遇,和那個漂泊女孩在麗江古鎮的故事的偶拾,和那個玉龍雪山腳下的小城的偶戀等等,寫下了雪山的大美,木樓雨夜的淒關,石板路上的恍惚美,古鎮裡的玲瓏美,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麗江是我的愛情小城、有我的美麗姑娘。因為有愛,這個名叫“麗江”的小城市才變得更親,更美!因此,獨特的意象創造,不斷成為作者的繪畫與散文創作的共同追求。自2005年以來,不論是他在創作散文《月下狗聲》、《看油菜花的人睡著了》、《著了火的霞光,著了火的山》、《時間的同一個源頭》,還是在創作大型國畫《國色天香》、《盛世之歌》、《泱泱萬里盡朝暉》、《晨光》,作者胸中總有一種大美大境浮現,總有萬丈激情湧上心頭。
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中國文脈》(原栽《關文》2012年第9期),長達17章,洋洋兩萬餘字,可謂鴻篇巨製。中華文化上古下今,源遠流長,而中國文脈更是一流數千年。作者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第一次向全世界發出中國文學的聲音,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寫到五彩繽紛的唐詩宋詞、盪氣迴腸的元曲及明清小說。可以說是胸襟遼闊、雄心勃勃。在第17章里,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演化過程的古代與近、現代進行了比較,特別是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出現的“低谷”進行了分析和梳理,顯示了作者的種種不甘心。中國文脈不能斷,可是希望在哪裡呢?作者說,“中國文脈在今天,只有等待”,顯現了自己的無力、無奈。
青年作家范曉波在《追趕草原》(原栽《散文》2012年第11期)里,竟然是這樣一番初衷:“早聽說呼倫貝爾是中國最關的大草原,也清楚它正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這使得我對它的首次朝覲就變成了一次日月兼程的告別。”作者滿懷憂慮,風塵僕僕地前往那裡,一頭撲入了綠茫茫的大草原,看到了久違而又美麗的綠草山坡、牛羊群、鵝、賽馬,以及騎著摩托的牧馬人……作者的更大擔心是,如果某個民族的風俗和天性失傳之後,整個地球會不會同化成一個村落?寫到這裡,“追趕”成了對即將消失的呼倫貝爾草原、一種民族文化和天性、地域語言被趨向大同化的痛心疾首.發人深思。
閒適之筆。可以是花鳥蟲魚,也可以是說古道今,可以是小男人、小女人,也可以紅袖添香、大愛小恨……
二.散文的人性微光
人性中那一縷縷微光。發自作者感知親情、感悟人生、關注民生、關注現實的散文里。
88歲的“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王火先生,筆力矯健,他的新作《老黃被捕時講的話》(原栽《當代》2012年第5期),尤其是老朋友老黃那句“共產黨員是不會貪污的”,就像一道霹靂,照亮了我們的精神天空。當年的這句話,體現了一個人秉直的黨性和偉大的良心,即使放在今天。照樣振聾發聵!
郭文斌先生的《大山行孝記》(原栽《黃河文學》2012年第10期),緊緊抓住了一個“孝”字。作者是一位農家子弟,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依戀著,自然也潛移默化了妻子、兒子等身邊人。作品描寫了兒子郭大山的成長史,突出了郭大山身上細緻入微的孝行。在作者心裡,孝順的郭大山宛如大山一樣屹立,比如“有一天,看著兒子一點嫌棄沒有地把爺爺吃剩的飯菜吃掉,我們就不得不改”,一個小小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思考很多。所以,“當我首次把父親吃剩的菜接過去吃完時,我從父親的目光里看到了從前一直沒有看到的欣慰,我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只有不嫌棄老人時,才算真正邁進孝道的門檻”,無疑,是“兒子”的孝行感化了作者。此外。作者樸實、親和的文字為作品增色不少,即使長達萬言,也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一口氣讀完。長而不長。
周亞鷹的長篇散文《我是城管》(原栽大眾文藝出版社《我是城管》一書),共20萬字,以蒲松齡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筆記體寫作”的寫法,坦露出一個城管局長的心聲。《我是城管》是一部樹立“新城管”形象、拷問“好官員”良心的振聾發聵之作,當然。也希望像他這樣的“八品官”能越來越多。
趙鈞海的《蟄伏在舊照片上的父親》(原栽《伊犁河》2012年第1期),從沒有趕上父親出殯說起。語言內斂而又節制,且充滿了一點點黑色幽默。作品通過一張張黃舊的照片。回憶了父親之於我們全家人、之於他所有工作生活過的小地方的愛恨怒罵的故事。“我翻出了父親遺存的照片——那些被稱為遺像的東西。它們被父親用報紙包裹在一個隱秘的空間裡。它們是一疊伴隨我出生、學步、啟蒙的照片.它們隱匿著我五十年的幸福與歡悅,也隱匿著我肉體生長與靈魂洗鍊的微妙過程”,平靜下面,隱藏了一顆怎樣激動、感恩、愧疚的心啊!打開這些老照片,我們仿佛聽得到父輩熟悉的一些聲音。感受到親情像春水一樣漫過。
鄭相豪先生的《曲姆的心事》(原栽《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12期),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作者身邊的一件愛情故事,一個叫“曲姆”的西藏女孩愛上了進藏工作的已婚男子王慶生,兩個人不顧一切地撲進了一片愛情的烈火之中,然而,不幸懷孕的曲姆得知愛人已有家室後,仍舊對王慶生一往情深,並生下了他們的孩子當起了單身媽媽。作為整個事情的親歷者,作者一次次幫助曲姆解決困難,走出那段陰霾,並最終幫助兩個人走進婚姻的殿堂。作者的善良打動了曲姆和張慶生,也打動了我們,人性中的善良是一道微光,可以照亮人類的歷史。
李澤光的《命運是一張潔白的紙》(原栽《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8期),標題十分搶眼。作者描述了只有國小文化的“弟弟”單身一人闖蕩江湖,由於沒文化,在香港這個大都市裡難以生存,只好兩手空空地回鄉成親,“在那個花花世界裡打拚了15年。結果空手而回,我真替弟弟汗顏。弟弟對我們說,此次回鄉紮根,他曾猶豫過,他真的不敢面對眾鄉親,在無奈之下,選擇回鄉才是唯一的出路。一個人在外面闖蕩,在遇到絕境時,便會想起家。”弟弟開始自卑了,“他常常低著頭,不言不語。他在想什麼呢?明理的人都會明白他的內心世界”,讀到這裡,我不得不為他弟弟這類“掘金人”的命運喟嘆。人生真的像炒股票一樣,有賠的有賺的。
唐興順先生的《雙河物事》(原栽《十月》2012年第4期),是作者“太行山系列散文”中的一個篇章,行文肆意縱橫。一瀉千里,充滿了不可阻擋的山野之氣。作者生活的中原太行山古樸、大氣,特別是他家鄉的林縣人,當年不怕艱苦,不顧生死.硬是從懸崖峭壁上開掘出一條“水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紅旗渠”精神。所以,《雙河物事》也飽含了另外一種“紅旗渠”精神:果敢、粗野、一根筋兒,關注了太行山上的一些人、事、河流、景致,雖散漫,卻也工整,有趣有理,有嚼頭。
王秀紅的《長大後我想成為你》(原載《散文選刊》增刊2012年第2期),真實感人。身為一位全國勞動模範的她,給已故的父親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信。信中,作者不僅回顧了父親這個老黨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一生。而且重點寫了父親這種精神對作者人生的影響,“秀紅,以後不管獲得什麼榮譽,記著不要翹小尾巴.認為自己了不起了。你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企業領導和同事的幫助”,“雖然你還沒有成為正式黨員,但在思想上首先要入黨,要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你給老百姓送信就是為人民服務”。字裡行間隱藏著一種大愛。
另外,陳忠實《接通地脈》、吳昕孺《父親的清明節》、李佩甫《我懷念》、李志銘《苦戀》、劉醒龍《天香》、陳應松《冬》、王超逸《季羨林先生與我們父女兩代》、趙暢《父親,我的老師》、劉學凡《信的記憶》等作品,也有真情流露。
三.熾熱的軍旅情懷
軍旅題材的“散文熱”,是近兩三年興起的,以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宗仁、周濤、裘山山為主,也湧現出了賈鳳山、王惠明、徐國良、肖民生、大兵、陸令壽等新面孔,其創作隊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王惠明先生的《在戰場上寫給母親的一封信》(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8期),是一篇佳作。這是作者在1985年到雲南前線調研時寫給母親的唯一的一封信,當時並沒有寄給母親;而今天,遠在天國的母親,永遠也看不見這封信了。在描寫老山前線“貓耳洞”時,他說“我伸手摸了摸戰士們的‘床’,被子、墊子都是濕漉漉的,稍微用一點勁都可以擠出水來。我走進洞裡,發現有人在睡覺.於是我躡手躡腳摸索著走到洞的盡頭。好傢夥,洞子還真不小,大概可以睡10多個人。在洞裡,我的腰始終不能伸直,直起來就會碰到頭。我走出貓耳洞,問值勤的戰士在這裡戰鬥多長時間了,他說已經快半年了”,還比如“我走著走著.不自覺地把腰直了一下,緊跟在後的戰士迅速把我的頭按了下去,就在這一剎那,一排子彈就從我的頭頂飛過,把一行人都驚呆了”!危險和死亡時刻存在。令人窒息。但我想,身為一個軍人,為了我們這個國家的安寧,為了人類的和平與幸福生活,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
王宗仁先生的《大地與墳塋》(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9期),依然保持和延續了他宏闊的、震撼的“青藏高原軍人”散文特徵.作品描寫了當年犧牲在青藏高原上戰友們的墳,回憶了他們把生命獻給西藏和平事業、獻給偉大祖國的感人故事。其中的“一個人的陵園”一章,回憶了1959年親歷的一次殲滅西藏叛匪的小戰鬥,而作者的年輕戰友王治江就犧牲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上,“我們”把王治江的血肉之軀埋在那裡,然而,幾十年後卻再也找不到他的墳塋了,從此,戰友們的靈魂飄在了他鄉。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隨著戰友們後來的各奔東西,他的墳塋竟然被大家遺忘了.但是,作者一直沒有忘:“好幾次我曾想寫信給治江家裡,告訴他二老兒子安葬的地方,卻始終沒有勇氣寫出巴顏喀拉山這五個字。這五個字為什麼這么沉重?”讀來。令人眼淚紛飛。
田華的《兵》(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8期),所表現的,卻是新時期基層戰士的心聲。這篇散文分為“大豁口”、“司機老楊”、“吳大隊長”、“開荒種菜”四個部分,從剛剛入伍後的困惑和委屈,到後來的紮根部隊、獻身國防,作者發生了很大的心理變化,也反映了戰士不怕艱苦、無私奉獻的幾個故事,可讀性強,語言也很有個性。
賈鳳山先生的《走近防川,走近土字牌》(原栽《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1期),保持了作者一貫剛硬、豪放的文風。作者回憶了一次防川之行,記錄了身為一位軍人面對國門那一剎那的激動。這份激動,顯然對於軍人來說意義非凡,因為保家衛國是軍人的神聖使命。“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國土”絕不是一句空話。透過短短的兩千多字。我們看到的不是蒼白無力的歌吟,而是沉甸甸的戰士的心!
四.短文的玲瓏之美
在散文創作中,我反覆提到一個詞:“精短。”只有精短,才能跟那些長篇大論有一比。才能分出高下來。
鮑爾吉·原野的《井》(原栽《讀者》2012年第17期),從小入手,空靈深邃。原本,“井”的題材不僅是大眾化題材,而且寫實的居多,懷念一類的居多。而作者卻冷中出奇,以詩化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恬靜簡約的水墨畫,同時,在語境的設計上,作者採取了靜中有動、虛中有幻、幻中有夢這樣的技巧,文字里有美麗的畫面在流淌.有身臨其境的錯覺。
王巨才先生的《老家的年味》(原栽《文藝報》2012年1月20日),年味十足。作者描寫了老家瓦窯堡熱鬧的過年場景.通過“八大碗”、“逛大街”、“買年糕”等陝北人獨特的過年風俗。烘托出一幅幅喜氣洋洋的北方年畫。而瀰漫在畫裡畫外的,是一股股熱騰騰、香噴噴的年味。
李國文先生的《樓與人的記憶》(原栽《中華讀書報》2012年11月21日),令人難忘。作者深情回憶了一棟名叫“朝內大街166號”的老樓,寫了自己懷揣著代表作《冬天裡的春天》投稿和出書的前前後後。作者之於那棟老樓,或惶恐不安,或萬丈豪情,或激憤,或回望,更多是感恩。樓和人如此,何況人和人呢?
安諒是一名援疆幹部,具有強烈的作家情懷,他的長篇散文《援疆日記》影響甚廣,而《那一些晶瑩的淚花》系列短文(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1至12期)呈現出一片原滋原味的大美新疆來。作品由12章組成,分別描寫了紅柳、胡楊林、沙漠、戈壁灘、石頭城、香妃墓、巴扎等新疆文化元素,樸實真摯的文字里,或寫景,或抒情,或激情,或浪漫,始終跳動著一顆援建新疆、奉獻青春的心。作者從大上海出發,行進到新疆喀什,一路汗水,一路歌吟,卻毫無倦意,體現了一種崇高的、偉大的家國情懷。
鞠勇是浙江省的一位老郵政人,出於對西藏那曲的一片深情,他的《那曲那歌》(原載《浙江作家》2012年第9期)發自肺腑。那曲地區美麗的自然風光是一首歌,而浙江、那曲兩地的“兄弟情”更是一首歌,作者巧妙地把“歌曲”二字顛倒了一下,同時,在兩個字前面都加上了一個“那”字,這樣的話,“那曲”就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是一種美麗、浪漫的化身了。
曾明山先生的《好人曾廣禧》(原栽《海外文摘》增刊2012年第2期),雖然是一篇平常的回憶親人的散文,但作者在標題上出人意外,把他爺爺曾廣禧的一生定義為“好人”,在文中直呼其名。其實,他在努力把淚水強忍在眼圈裡。
周同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遊記《一片臘梅葉》(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2年第3期)描寫了他的馮友蘭故居之行,大有學人風範。作者此行,不是旅遊,不是沾文氣,更不是簡單地接受他人的一片臘梅葉,他是在思考如何接“馮家地氣”……
葉書麟的散文《家鄉擦菜情》(原栽《讀者·鄉土人文版》2012年第6期),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鄉土味兒,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其家鄉的人文習俗讓人陶醉。
五。2012年的散文創作
中國散文的河流,可追溯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早期的《詩經》出現之前,在明清時期小說出現之前,大多數的官文雜論、家書銘文等等,今天都可以當做散文的最早雛形,乃至《史記》、“唐宋八大家”的出現,才真正確立了散文的地位。相比較我國的散文史.西方國家直到最近二三百年才出現“散文”的一些提法和篇什,所以,中國是散文的故鄉。中國人是有寫散文的文化傳統的,幾乎是人人都會寫。“散文熱”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2年的中國散文,新人新作的多元化創作為散文界注入了活力。作家們面對中國的“神九”飛天夢圓、“遼寧號”航母的橫空出世、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等重大歷史事件,紛紛拿起手中的筆,創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激情、有感動的散文作品。湧現出了劉克邦、武佩河、巴蘭華、邢紹忠、蘇曼華、蘇菡玲、張守民、王德林等散文新人,令人眼前一亮。
2012年的中國散文,其筆會創作活動也非常活躍。比較突出的筆會,有“2012中國上海·第七屆華語文學創作筆會”、“2012年中國大竹散文筆會”、中國少數民族“駿馬獎”散文獎評選、“全國郵政作家宜興散文筆會”、“我的一封信”全國散文徵文大賽等活動,讓作家們走進山南水北採風、創作,極大地積累了他們的創作素材,創作了《無聲》、《給全二平的一封信》、《給父親的一封信》、《蒙塵的書信》、《一隻鳥在海上飛翔》、《遠方的情書》等佳作。
當然,2012年的散文創作遠遠不止這些,還有一些名家新作值得與大家共勉,比如遲子建《寒夜生花》、蘇童《800米故鄉》、林海音《母親的秘密》、于堅《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柴靜《你也許無法贏得一場戰鬥,但你仍能贏得整個戰爭》、白榮敏《火紅的身影》、劉慶邦《心重》等作品,由於時間倉促,不再品評。
我祈願:中國的散文,因了愛散文、寫散文、讀散文的你們,會更美!
2012年12月31日於北京運河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