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

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是一個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
  • 類別:報告
  • 國家:中國
  • 地區:成渝經濟區
榜單編制說明,成渝經濟區城市評價體系說明,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評價報告相關聲明,綜合發展力:又好又快創造財富和幸福,財務效益:城市經營能力的晴雨表,產業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市場表現:業績治市的探測器,創新能力:城市經濟競爭的核心,生活質量:科學發展的起點和終點,結語:僅是第三方智力參考,

榜單編制說明

1、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是TCM研究與評價中心針對成渝經濟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以及各縣(區、縣級市)進行進行的獨立調研。
2、本榜單調查內容則包括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市場表現、創新能力、生活質量以及成渝經濟申報至今GDP年增長率等,具體指標參見成渝經濟區棟力城市評價體系說明。
3、本榜單所採用數據來源系各調研城市2004、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若所採用信息、數據若有誤,請以各上榜城市核定數據為準。
4、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仁壽縣、丹稜縣、三台縣、綿竹市、羅江縣、龍泉驛區、溫江區、涪陵區、江北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合川區、銅梁縣、開縣、宜賓縣等縣(區、縣級市)數據來源於2004、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筠連縣、瀘縣、雨城區等縣(區)數據來源於2005、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6、武勝縣、鄰水縣、宜賓縣、江安縣、高坪區、閬中市、江陽區、納溪區、合江縣、沿灘區、船山區等縣(區、縣級市)數據來源於2005、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7、忠縣、豐都縣、大足縣、潼南縣、綦江縣、長壽區、石柱縣、鄰水縣、岳池縣、廣安區、通川區、達縣、開江縣、大竹縣、翠屏區、南溪區、長寧縣、高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順慶區、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內江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資中縣、威遠縣、古藺縣、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榮縣、富順縣、蘆山縣、名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漢源縣、石棉縣、樂山市中區、沙灣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縣、馬邊縣、蓬溪縣、大英縣、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東坡區、彭山縣、洪雅縣、青神縣、涪城區、遊仙區、鹽亭縣、梓潼縣、安縣、北川縣、平武縣、江油市、廣漢市、沒有2004年、2009年或2010年完整公開統計公報數據,該項則為0分。
8、敘永縣、九龍坡區、蒲江縣等縣(區)有公開數據,但無法打開網頁。
9、在評價指標中,若沒有公布數據,則該項得分為0。

成渝經濟區城市評價體系說明

為準確、科學地評價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經營業績,洞悉成渝經濟區城市潛力,更好地服務於公司投資和促進成渝經濟區城市經營管理水平。2011年,TCM研究與評價中心組織評價領域有關專家,成立“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課題組”,借鑑國內外城市、企業績效評價的體系與方法,結合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特點,研究建立了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貫穿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從多角度反映成渝經濟區城市的業績,在衡量城市發展能力的同時,兼顧城市的成長、風險、資產質量和市場表現。旨在為百姓、公司投資者、研究機構、媒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獲取成渝經濟區城市真實業績的相關資料及信息,並提供一個有效的分析工具。現將該評價體系的基本內容說明如下。 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體系的主要特點 在研究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體系過程中,我們充分借鑑了國內外城市、企業評價經驗,根據公開披露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公報數據,緊密結合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特點,突出反映成渝經濟區城市的市場表現,研究建立了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首先,試圖探索城市經營投資回報特性。政府的根本屬性是維護和實現特定公共利益的,放在市場經濟語境下考察,政府不僅要實現城市治理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城市得到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本評價體現以城市經營的投入產出為核心,充分反映城市的發展能力
在評價的五個方面中,有兩個方面主要反映發展能力,一個是從城市的角度反映城市的發展水平,即盈利能力,占35%的權重;另一個是把政府也看做一個市場主體,從市場角度反映城市的發展水平,即市場表現,占15%的權重。盈利能力主要從投資人(政府投資人與社會投資人)和社會兩個角度來反映,體現在城市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上,城市增值水平主要體現在投資回報率上。所以,本評價體系的核心是體現城市經營投入產出特性。
其次,構建了多層次的立體城市評價體系。本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包括基本評價指標和修正評價指標兩個層次,兩層次之間不是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遞進的修正和驗證關係。首先,通過10項基本評價指標計算出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經營業績評價得分;然後,通過19項評價指標對基本指標評價分數進行驗證和修正,從而得出更加客觀的評價結果。
第三,首創了城市線性評價標準。對某一個評價指標而言,傳統的評價標準只是一個數值,最多也只有滿意值和不允許值兩個評價標準。而在本評價體系中,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創立了城市線性評價標準。具體而言,每一評價指標分為A、B、C、D、E等五檔標準。這五檔標準反映在坐標上就是一條曲線,即城市評價標準線,線標準不僅能為評價計分提供準確的計算依據,還能描述不同評價指標的經濟特性。不同的評價指標有不同類型的評價標準曲線,只有線標準才能實現更加科學的計分。
第四,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設計本評價體系時,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將可操作性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首先,要求歐所有的評價指標能夠從公開的市場上能夠獲得;其次,評價標準要做到符合實際,即考慮到中國城市的普遍情況,又考慮到成渝經濟區城市的實際特點。

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由於有些統計數據時常遭遇詬病,所以不能僅從城市GDP情況評價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經營業績。TCM研究與評價中心認為,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經營業績應包括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市場表現、創新能力和生活質量等五個方面,對於每一方面,我們設定了若干財務指標反映其真實狀況,具體分為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兩個層次。只有五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客觀反映城市的真實經營業績。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原則
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一是選定的指標應具有較強的橫向、縱向可比性,儘可能排除偶然因素或異常事項的影響。如果不能完全剔除這些因素的干擾,則通過調整相關指標的權數以降低其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
二是各項指標的設立在整體均衡的基礎上應突出相互的制衡性,整個指標體系要具備“此消彼長”的內在機制,提高操控整個指標體系的困難程度。
三是指標體系的確定要充分考慮成渝經濟區城市的特點,而且所有指標的計算、取值只局限在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公報的數據內,不嘗試獲得個城市進一步的內部信息資料,即在現行法規框架下,通過對部分必要信息的分析判斷,取得儘可能公平合理的評價結果。
2.2 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一,突出財務效益。政府的根本屬性是維護和實現特定公共利益的,單在城市經營理念下,本評價體系以城市投入產出為核心,從政府價值和公民價值兩個角度來反映城市的盈利能力,主要採用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兩個財務指標來體現,占35%的權重,核心是突出投資效益,體現政府價值和公民價值最大化。
城市資產收益率,反映城市持續盈利能力;總資產報酬率反映城市占用總資產創造的總價值,包括對社會投資者和公民的回報。當然,反映城市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還有很多,TCM研究與評價中心重點從城市經營活動創造的利潤率、盈利是否有現金保障、投入資本獲得的收益等多角度對城市的盈利能力進行修正,目的是更加全面、完整、真實地反映城市的盈利能力。
第二,關注城市成長。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本評價體系從產業增長的角度反映城市的成長性,採用的主要指標是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和產業投資收益率,權重15%。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反映城市產業的業務發展狀況,產業投資收益率反映城市產業投資盈利狀況。同時,還採用產業經濟比例關係和產業增長率指標對城市成長性進行修正。
第三,重視城市市場表現。在我國,儘管政府不被看作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參與者,本課題仍然很重視城市在市場經濟中的表現,將市場表現作為城市業績的重要考評內容,採用的主要指標是外資利用率和消費品零售增長率,占15%的權重。市場投資回報率反映城市投資獲得的收益,外資利用率和消費品零售增長率反映城市市場經濟活躍程度以及認可度。通史,利用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收益和股份制及其經濟收益比重等指標進行修正。
第四,捕捉城市創造力。創新在城市經濟、商業、技術、文化、社會等領域的重要性,用舉足輕重幾個字來形容是不夠的。我們市場聽到這樣的論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縱觀人類發展史,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顆不能沒有新思維、新發明、新理論。創新是改革的結果,成渝經濟區的設立相對於之前行政區劃下的發展而言就是一種創新,成渝經濟區要發展仍然離不開創新。
本評價體系將創新能力作為城市業績的重要內容,採用的主要指標是科技投資率和專利獲批率,占15%權重。科技投資率反映城市科技項目投入資金在城市總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專利獲批率反映城市創新能力的認可度。同時,採用從業人員率和在校學生率就行修正。
第五,落腳生活質量。生活是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顯而易見,我們工作是為了有質量地生活。城市存在的價值在於,讓生活更美好。因此,本評價體系將生活質量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採用的主要指標是消費價格承受指數和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率,占20%權重。同時,還採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以及人均衛生、文化、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增長率等指標對老百姓生活質量進行修正。

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

2011年3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為這一刻,川渝人民共同等了足足等了7年多,2500多個日日夜夜。
2004至2011年,對於四川和重慶來說是不平常的幾年。從巨觀數據看,四川省全省生產總值從突破6000億元大關,跨入15000億元俱樂部,增加了10333.6億元,增長率為157.62;重慶市全市生產總值從不足3000億元增加至7800億元,翻了兩番多,增長率為192.68%。川渝人民共同見證了一樁樁彪炳史冊的大事:重慶直轄十年,總書記為重慶發展定位,成渝獲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與災後恢復重建,唱紅打黑,西部大開十年、兩江新區設立……
這些年,川渝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繼續跨越式發展,區域經濟力不斷增強,區域戰略地位持續提升,中國經濟第四極雛形初現。
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主要基於具有法定意義的2004年和2010年各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從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市場表現、創新能力和生活質量等不同視角,從城市發展力構成的不同層面,來分析成渝經濟區城市發展力格局。
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從全國視角來分析成渝城市的整體位置,包括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同時提出成渝城市的全國發展戰略。這也為各市、縣(區、縣級市)分析自身發展力和制定發展戰略,提供了第三方參考意見。

評價報告相關聲明

自2007年起,TCM研究與評價中心便開始關注成渝經濟區的任何申報進展情況。時年,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創始人參與策劃、采編的《讀城》雜誌2007年8月刊“成渝試驗”和9月刊“橢圓城系”專題,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前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專程來信,稱讚該專題“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創新的思維,對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思路和建議,是一篇具有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是TCM研究與評價中心編制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的信心之源。
但是,限於TCM研究與評價中心的能力和水平,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未免有各種各樣的瑕疵甚至差錯。為此,本著客觀、真實的原則,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就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涉及到的幾個問題聲明如下:
一、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是由TCM研究與評價中心試水編制的首份第三方成渝經濟區評價報告。編制本報告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獨立的經濟區研究與評價制度,為進一步評估成渝經濟區年度發展報告乃至中國經濟區發展報告做準備。
二、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的研究與評價方法,綜合了TCM研究與評價中心棟力城市評價體系、《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評價體系和《中國上市公司業績評價報告》評價體系,尤其是將公司財務業績的評價創造性地引入到城市業績評價中。
三、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中,評價數據不完全統一來源於2004年和2010年各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另外還有三組評價數據:第一組,筠連縣3個縣(區)數據,採用的是2005年和2010年統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第二組,船山區等19個等縣(區、縣級市)數據,採用的是2004年和2009年統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第三組,武勝縣等9個縣(區、縣級市)數據,採用的是2005年和2009年統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在成渝經濟區194個參評城市中,非2010年數據參評率城市為15.98%。因此,首份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未免存在評價數據不公允的情況。
四、緊接第三條聲明,成渝經濟區各市、縣(區、縣級市)統計數據嚴重不透明,致使評價的完整性遭受重創。這也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如第三條聲明所述,有些縣(區、縣級市)評價基準年份2004年和2010年的數據無法獲得;第二種,敘永縣等3個縣(區)雖然有2010年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但是所在網站網頁無法打開,致使這些縣區未能參與評價;第三種,忠縣等73個縣(區、縣級市)無法查詢到2009年和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在成渝經濟區194個參評城市中,2009年和2010年數據缺失率城市為39.18%。
2011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網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政府網站這一發布政府信息、提供線上服務、與公眾互動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視窗。溫家寶總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辦好政府網站的關鍵在於及時、準確公開政務信息,傾聽民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及時講清事實真相、政策措施、處理結果。只有互動、解決問題,才能吸引民眾。TCM研究與評價中心期待,在成渝經濟區獲批一周年之際,也就是編制2012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報告時,成渝經濟區各市、縣(區、縣級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完全達到公開化、信息化。

綜合發展力:又好又快創造財富和幸福

在本報告裡,綜合發展力是一個綜合概念,是成渝經濟區各各市、縣(區、縣級市)發展潛力的顯性縮影,指的是一個城市又好又快創造財富和幸福的能力。綜合發展力排名先後,潛台詞就是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下,城市在財務效率、發展潛力、經濟成長力和幸福指數等方面表現的好壞。
2.1 行政級別不是萬能的,縣(區、市)占半壁江山
首先,我們對成渝經濟區綜合發展最好的前20位城市(見表2-1)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表2-1 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TOP2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綜合得分
(100分)
1
雙流縣
C1
80.77
2
重慶市
A
75.58
3
成都市
B1
73.65
4
崇州市
C2
72.55
5
錦江區
C3
71.46
6
遂寧市
B2
69.89
7
德陽市
B2
69.78
8
武侯區
C3
69.16
9
新津縣
C1
68.40
10
郫縣
C1
67.81
11
新都區
C3
66.38
12
宜賓市
B2
66.23
13
成華區
C3
64.93
14
綿陽市
B2
63.93
15
達州市
B2
63.13
16
渝中區
C3
61.99
17
都江堰市
C2
61.76
18
樂山市
B2
61.46
19
筠連縣
C1
60.81
20
廣安市
B2
60.71
雙流縣、重慶市和成都市名列前三甲。成渝經濟區最具發展力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雙流縣、重慶市、成都市、崇州市、錦江區、遂寧市、德陽市、武侯區、新津縣和郫縣。
除重慶市外,四川城市占據發展力前10名,渝中區進入前20強。前10名中,直轄市1個,副省級城市1個,地級市5個,縣4個,區5個。
在成渝經濟區城市20強中,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雙流縣獨占鰲頭。雙流,一個三級行政區,竟然趕超了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這是不多的不可思議?!同時,大家無疑會第一時間質疑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首先,在行政區劃上,雙流縣與重慶市、成都市就不是一個當量級的,似乎沒有任何可比性,何況雙流還屬於成都市的轄區。論GDP,僅以2010年為例,重慶市是雙流縣的16.76倍,成都市是雙流縣的11.78倍。也就是說,從總體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來看,上看雙流遠遠被重慶和成都落在後面。但是,請注意本報告比較的並非GDP,而是綜合發展力。這是大城市的尷尬,卻是小城市的榮光,當把政府看做是城市的運營商時,財務效益等考量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財務效益良好、產業質量高、市場表現優異、創新能力強和幸福指數高的城市綜合發展力最強,雙流不是唯一進入前10名的三級行政區,還有崇州市、武侯區、新津縣和郫縣。這5個縣(區、縣級市)占據了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TOP10的半壁江山。在評價榜前20位的三級行政區還有5個,它們是新都區、成華區、渝中區、都江堰市和筠連縣。也就是說,評價榜前20位中有50%的席位被僅僅是三級行政區的縣(區、縣級市)奪得。
發展核心和發展帶,是《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整合城市資源、最佳化城市功能,實現成渝經濟區錯位發展的重要戰略。重慶和成都作為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雙核,沒有理由不榜上有名;渝中區既屬於重慶發展核心區,也是沿江發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流縣、崇州市、錦江區、武侯區、新津縣、郫縣、新都區、成華區、都江堰市均隸屬成都發展核心區;宜賓市、樂山市和筠連縣則是沿江發展帶的重要代表;此外,成綿樂發展帶、成南(遂)渝發展帶和渝廣達發展帶均有城市進入評價榜前20強;而成內渝發展帶則顆粒無收。
2.2 成渝經濟區城市錯位發展
成渝經濟區正在形成金字塔形的城市發展體系。經計算,成渝經濟區參評的87個城市綜合發展力得分為51.21,形成了以20強為核心,以20~40名為中堅,以40~87名為基礎的高中低相稱的西部城市體系,驗證了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總體空間布局的合理性。
成渝經濟區城市發展差異明顯。重慶發展核心區和成都發展核心表現優異;沿江發展帶、成綿樂發展帶、成南(遂)渝發展帶和渝廣達發展帶發展迅速;但成內渝發展帶稍顯乏力。
成渝經濟區城市呈現錯位發展趨勢。2007年7月開始,四川省分兩批授權59個縣(市)開展“擴權強縣”試點,三年多試點效果明顯,10個縣(市)擠進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TOP20,再次證明“省管縣”的治理模式有其優越性。《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未就“擴權強縣”做出規劃,但是二分之一的力量已經在訴說,不論是建設小康社會還是和諧社會,現管的縣一級政府舉足輕重。
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自不必多說,達州等7個地市級城市仍然是成渝經濟區城市群的中堅。以四川為例,地市級城市的發展於2011年初被省委、省政府提到了“大城市群”計畫的戰略高度,除攀枝花外,成都、綿陽、南充、自貢、宜賓、瀘州、內江、達州又皆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支點。
下面分別從從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市場表現、創新能力和生活質量五個方面對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逐一說明。

財務效益:城市經營能力的晴雨表

財務效益評價指標包括兩個基本指標(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和四個修正指標(投資利潤率、發展現金保障倍數、稅收收益率和資產規模係數)。我們對成渝經濟區財務效益最好的前10個城市(見表3-1)和財務效益最差的10個城市(見表3-2)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幾點預想不到的結論。
表3-1 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最佳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35分)
1
雙流縣
C1
33.12
2
崇州市
C2
30.37
3
重慶市
A
28.30
4
郫縣
C1
28.22
5
德陽市
B2
27.49
6
新都區
C3
27.14
7
成都市
B1
25.45
8
新津縣
C1
24.56
9
什邡市
C2
23.94
10
都江堰市
C2
23.02
表3-2 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最差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35分)
1
船山區
C3
0
2
大邑縣
C1
0
3
高坪區
C3
1.54
4
安居區
C3
1.64
5
江安縣
C1
1.86
6
仁壽縣
C1
1.87
7
沿灘區
C3
2.18
8
華鎣市
C2
2.20
9
五通橋區
C3
2.35
10
宣漢縣
C1
2.45
在具體分析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前,有必要對近10年來中國城市管理模式中經常提到的兩個熱詞“經營城市”和“城市經營”做個界定。本報告使用的經營城市,是把政府看做運營城市的公司,摒棄政府對市政設施只建設、不經營、只投入、不收益的狀況,引入財務效益這一概念,考察政府投資城市的盈利能力。當然,這裡的盈利能力不是像企業那樣僅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重點審視的是政府年度投資創造的財政收入和社會效益,提倡通過城市經營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唾棄誤入歧途、圈地賣地、損害人民利益。
簡單地說,城市財務效益就是考察政府運營城市的支出與收入的關係,看起是否實現了政府價值和公民價值的最大化。
2010年或2009年,成渝經濟區87個參評城市的財務效益平均得分為12.5785分,較該項單項權重平均分17.5分還低5分左右。財務效益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僅有21個,除了表3-1里的10個城市外,還包括遂寧市、閬中市、筠連縣、宜賓市、綿陽市、璧山縣、樂山市、南充市、錦江區、武侯區和青白江區,占參評城市的24.14%。這說明,原有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城市的理念尚未大面積改變,經營城市與城市經營的理念還需繼續推廣。
分析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最佳TOP10,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城市大小不決定其財務效益好壞。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城市經營理念毋庸置疑,這其中2003年以來成都市實施的城鄉一體化計畫便是城市經營的最生動例證。值得關注的是,雙流縣、崇州市、郫縣、新都區、新津縣、什邡市和都江堰市,又是7個縣級城市占據了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最佳TOP1070%的席位。這是巧合?絕不!縣級政府的城市經營能力並不必地級市政府差,成渝經濟區14個地級城市僅有德陽市入圍。
而在表3-2的評價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面,成渝經濟區內縣級政府的城市經營能力並非所有的都優秀。雖然財務效益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縣級城市有13個,占成渝經濟區城市財務效益最佳TOP21的48.15%,但是絕大多數的城市經營能力顯得乏力。
在財務效益狀況中,排名第一的雙流縣,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71.1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2.52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3億元。與之相比,排名倒數第三的高坪區,2009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56.5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04億元,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為1.0828億元。僅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例,雙流縣的收入與支出比例為0.5645,而高坪區的收入與支出比例為0.0252,收入與支出比例係數越大,城市財務效益越好,城市的盈利能力越強。

產業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央定調的“十二五”發展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涉及發展理念的變革、模式的轉型、路徑的創新,核心在於實現產業的集約發展。因此,產業質量成為TCM研究與評價中心考量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的重要指標。
產業質量評價指標包括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和產業投資收益率兩個基本指標,以及第一、二、三產業投資收益率和產業經濟比例關係四個修正指標。成渝經濟區城市產業質量縮影見表4-1和表4-2。
表4-1 成渝經濟區城市產業質量最佳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15分)
1
重慶市
A
14.61
2
成都市
B1
14.47
3
渝中區
C3
13.95
4
錦江區
C3
13.86
5
青羊區
C3
13.73
6
雙流縣
C1
13.50
7
瀘縣
C1
13.47
8
金牛區
C3
13.33
9
綿竹市
C2
13.27
10
什邡市
C2
13.23
表4-2 成渝經濟區城市產業質量最差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15分)
1
眉山市
B2
5.45
2
自貢市
B2
5.51
3
瀘州市
B2
5.70
4
資陽市
B2
6.03
5
綿陽市
B2
9.39
6
旌陽區
C3
9.49
7
納溪區
C3
9.80
8
大渡口區
C3
10.05
9
武勝縣
C1
10.06
10
開縣
C1
10.07
2010年度成渝經濟區城市產業質量平均得分為11.62分,是五項評價指標中得分最高項之一;低於平均分的城市有32個,占參評城市總量的36.78%。
從表4-1可以看出,占據區域核心的城市產業質量一般較高。重慶和成都皆是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核,而渝中區、錦江區和青羊區則是發展核之核,所以他們包攬前五名占儘先天優勢。但表4-2卻令人意外,眉山市、自貢市、瀘州市、資陽市和綿陽市等地級市卻榜上有名?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有觀點認為,低收入國家的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很小;中下和中上等收入國家的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經二和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則很大;高收入國家的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更小,第二產業相對中等收入國家則更小些,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則達到更高程度。城市亦然。
利用上述兩個原理,我們來看看重慶市和眉山市的產業比例關係。
2010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0年,重慶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85.39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56.41億元,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52.44億元,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1%。重慶市第一產業比重低於中國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於中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4.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高於中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7.9。第二、三產業比重距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還有成長空間。
2010年,眉山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0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3.3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5.14億元,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7%、79.4%、14.9%。眉山市第一產業經濟貢獻比重低於中國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高於世界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於中國平均水平27.4個百分點,高於世界平均水平48.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於中國平均水平18.1個百分點,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9.1。
綜上,重慶市三次產業比重關係更接近高收入國家的三次產業比重。因此,在成渝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各城市應更加注重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出結構最佳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和就業能力強的三次產業

市場表現:業績治市的探測器

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的主旨在於倡導“業績治市”,優良的業績也就是卓越的政績。在本報告裡,我們把全國甚至全球的城市經營看做市場經濟行為,不論是招商引資,還是社會消費,都是城市這個市場裡的經濟行為,各級政府是這個市場的重要主體,市場表現是業績治市的探測器。
市場表現評價指標包括外資利用率和商品交易率兩個基本指標,以及國有、民營、外資股份制及其經濟經濟收益比重四個修正指標。成渝經濟區城市市場表現較好的前10位見表5-1。
表5-1 成渝經濟區城市市場表現最佳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15分)
1
錦江區
C3
14.78
2
金牛區
C3
14.49
3
武勝縣
C1
14.25
4
青羊區
C3
13.97
5
武侯區
C3
13.87
6
崇州市
C2
13.67
7
三台縣
C1
13.54
8
筠連縣
C1
13.46
9
瀘縣
C1
13.30
10
大邑縣
C1
12.98
2010年度成渝經濟區城市市場表現評價平均得分為9.54分;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為49個,占參評城市總數的56.32,是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和市場表現三項評價指標中各城市成績在平均分以上最多的一項。
在評價該項指標時,我們重點關注城市招商引資能力和市場活力。以市場表現第一名錦江區為例,我們主要關注兩個指標。
一是2010年錦江區招商引資成績。《錦江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顯示,2010年,錦江區共引進現代服務業高端企業793家,包括聯泰大都會、三菱重工、蘇格蘭皇家銀行、韓國現代、鼎和財險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實現省外到位資金143.3億元人民幣,實現實際利用外資74895萬美元,同比增長73.3%。
二是2010年錦江區市場活力。錦江區2010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92億元,同比增長18.9%。
在這兩組數據的基礎上,我們重點考察實際招商引資額在全年投資總額中的比重,這能洞悉一個城市對外來投資者的吸引力,比重高則該城市吸引力大,反之則弱;同時,測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比重約大則城市活力強,反之則弱。
總體看來,成渝經濟區城市市場表現較好,得分在10分以上的城市有43個,得分在9分以上的城市為52個。但是,也有的城市市場表現令人擔憂。成渝經濟區城市市場表現最差TOP10依次是,金口河區2.06分、仁壽縣4.06分、彭州市4.11分、什邡市4.17分、五通橋區4.27分、雙橋區4.41分、萬州區4.46分、內江市4.75分、梁平縣5.01分、南川區5.09分。
當把城市運營也推向市場,城市的蛻變也就是時間的事了。

創新能力:城市經濟競爭的核心

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TCM研究與評價中心採用的創新能力指標包括科技投資率、專利獲批率兩個基本指標,以及從業人員率、特殊人才率和在校學生率三個修正指標。作為現代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考量國家和城市的創新能力,人才和創造力是兩個最重要的指標。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如何?且看看錶6-1,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最佳TOP10。
表6-1 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最佳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15分)
1
五通橋區
C3
14.14
2
青羊區
C3
12.68
3
成都市
B1
12.62
4
江北區
C3
12.47
5
資陽市
B2
12.42
6
武侯區
C3
12.41
7
錦江區
C3
12.34
8
大渡口區
C3
11.85
9
宜賓市
B2
11.76
10
自貢市
B2
11.36
2010年度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平均得分為6.99分,較單項總分低8.0;換句話說,總體創新能力不強。
若是按照咱們熟悉的百分制60分及格,那么成渝經濟區參評城市創新能力在9分以上的有34個,占參評城市總數的39.08%。除了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最佳TOP10外,這些城市依次是:合川區、綿陽市、雁江區、眉山市、達州市、成華區、遂寧市、安居區、樂山市、德陽市、瀘縣、新津縣、船山區、瀘州市、南充市、梁平縣、南岸區、渝北區、重慶市、雅安市、渝中區、雙流縣、萬盛區和廣安市,其中廣安市恰好得9分。
在2010年度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榜中,還有一組大家不願意看到的城市名單,稱得上是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最差TOP14,它們是金牛區、榮昌縣、金堂縣、開縣、雲陽縣、武勝縣、墊江縣、雨城區、渠縣、射洪縣、華鎣市、沿灘區、江安縣和金口河區。創新能力在及格分數以下的成渝經濟區城市有53個,最差TOP14占其中的26.42;同時,最差TOP14占總參評城市數的16.09%。這不是一組值得欣慰的數據,因為成渝經濟區城市創新能力最差TOP14的城市得分均為0分。這些城市真的就沒有創新能力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原因在於它們未公布相關數據,得0分,我們唯有為之惋惜。
成渝經濟區的設立,就是創新的最好例證之一,屬於制度創新——經濟區域一體化運營,這也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城市群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要實現《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設定的2015年和2020年發展目標,轄區內的近200個城市著實需要在制度、管理、經營、科技等方面下大力氣。

生活質量:科學發展的起點和終點

在編制2009中國棟力城市榜和2010中國棟力城市榜時,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唯GDP論的城市評價標準,探索性地提出並實踐了創造力、幸福力、影響力、競爭力和棟力等幾大指標綜合評價城市業績,其中城鄉居民的幸福力是我們關注的重心之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即是以人為本,因此在編制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時,我們延續了對每個城市城鄉居民的關注。
本報告的生活質量指標包括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率、消費價格承受指數兩個基本指標,以及人均醫療資源率、人均文化資源率、人均存款餘額率、社會保障率四個修正指標。成渝經濟區城鄉居民幸福嗎?通過表7-1成渝經濟區城市生活質量最佳TOP10,便可管窺蠡測。
表7-1 成渝經濟區城市生活質量最佳TOP10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係數
財務效益
(20分)
1
錦江區
C3
12.38
2
金牛區
C3
12.15
3
青羊區
C3
12.11
4
渝中區
C3
12.00
5
武侯區
C3
11.95
6
涪陵區
C3
11.95
7
雙流縣
C1
11.90
8
遂寧市
B2
11.70
9
新都區
C3
11.70
10
龍泉驛區
C3
11.65
2010年度成渝經濟區城市生活質量評價平均得分為10.68分,若是按照咱們熟悉的百分制60分及格,那么成渝經濟區參評城市生活質量及格率為95.40%,是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五項基本指標中最高的。
在生活質量評價TOP10中,有三點非常值得注意。一是錦江區、金牛區、青羊區、武侯區、雙流縣、新都區和龍泉驛區均屬於成都市,占據了TOP10的7個席位,這結果與休閒、安逸的成都城市生活氣息是非常吻合的。二越是成渝經濟區發展核心的城市,生活質量越高。三城鄉生活質量仍有不小差距。
當然,我們依然不會忘記成渝經濟區城市生活質量評價得分稍顯落後的後10個城市,它們是資陽市、雅安市、納溪區、南岸區、江北區、萬盛區、羅江縣、墊江縣、高坪區、雙橋區,其中最高分雙橋區10.05分,最低分資陽市9.30分。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預計到2015 年,成渝經濟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000 元,城鎮化率達到5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 縮小到2.8∶1;到2020 年,成渝經濟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000 元,城鎮化率達到60%。這是美好得願景,期待川渝人民屆時能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提升生活品質。

結語:僅是第三方智力參考

與成渝經濟區發展同行,與中國城市化第二波浪潮俱進。
《2004-2011成渝經濟區發展報告》在延續TCM研究與評價中心城市研究經驗的前提下,分戰略成渝、經營成渝、鳥瞰成渝、解碼成渝、棟力無畏和城市諮詢等部分,或進行理論研究、計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題研究,或擴大研究視野,或轉換研究視角、或創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
在理論研究上,首先引入了“投入與產出”的評價理念,其次提出了個人、公司、城市兌現中國夢的思維支票這一新觀點。
在計量研究上,一是開發了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體系;二是編制了2011成渝經濟區城市業績評價榜;三是將TCM研究與評價中心歷年開發的有關棟力城市、棟力公司、棟力人物和棟力公益的榜單呈現出來,以佐證本報告研製的經驗積累。
在案例研究上,首先是邀請成渝經濟區相關城市政策研究室研究2004-101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其次是發布了TCM研究與評價中心調研、編制的《鄰水模式:配角經濟的西部範式——鄰水縣“十一五”基地型配套經濟發展調查報告》和《鄰水縣“十二五”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在主題研究上,經營成渝、鳥瞰成渝、解碼成渝、棟力無畏和城市諮詢每個部分的分主題都是為“2004-2011成渝經濟區發展報告——第四增長極:融城理想引領下的成渝經濟區”這一主題服務的。
本報告的最大亮點,是首次以財務效益、產業質量、市場表現、創新能力和生活質量五項指標及其10項基本指標和19項修正指標,對成渝經濟區城市發展業績進行了綜合評價,參評城市不僅可以了解自身在成渝經濟區中的發展位置,而且還可以了解成渝經濟區城市發展力格局,各相關部委和城市政府的職能部門可以了解到自己分管的相關分項發展力格局。
本報告僅為一家之言,編制目的在於為蓄勢待發的成渝經濟區城市提供第三方決策參考。
節選自TCM研究與評價中心《成渝經濟區發展報告(2004-2011)——中國第四增長極的融城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