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黑山縣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黑山縣政府工作報告

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於2002年末組建,現己五年屆滿。五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下,我們依靠和帶領全縣人民,全面實施“三大戰略”和“崛起方略”,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克服了經濟運行中的重重困難,戰勝了連年的自然災害,取得了阻斷“非典”和防控禽流感戰役的全面勝利,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十五”規劃的各項任務,並實現了“十一五”高起點開局,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安定的良好局面,我縣2004—2006年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政績考核先進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黑山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8年
  • 性質: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黑山縣政府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縣域經濟健康發展,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突破,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今後五年的預期目標和戰略構想,2008年重點工作,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於2002年末組建,現己五年屆滿。五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下,我們依靠和帶領全縣人民,全面實施“三大戰略”和“崛起方略”,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克服了經濟運行中的重重困難,戰勝了連年的自然災害,取得了阻斷“非典”和防控禽流感戰役的全面勝利,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十五”規劃的各項任務,並實現了“十一五”高起點開局,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安定的良好局面,我縣2004—2006年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政績考核先進縣”。

縣域經濟健康發展


到2007年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8億元(預計數,下同),比上年增長16%,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遞增14.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6億元、18.6億元、23.2億元,年均遞增8.1%、25.1%和15.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剔除取消農業稅等不可比因素,年均遞增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年均遞增30.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850元,比2002年增加1989元,年均遞增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7%,年均遞增15.7%。金融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8.5億元和36.7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66.1%和39%。

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突破


組建了招商機構,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成招商網站,充實了項目庫,成功舉辦了兩屆荷花節項目說明會,參加了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項目洽談會,赴廣州、福州召開了黑山項目推介會。主動融入瀋陽經濟圈和錦州灣整體開發,2007年舉辦了黑山—瀋陽項目推介會,簽約項目16個,簽約額13.5億元。五年來,共引進項目867個,國能發電、弘聖花生等一批較大項目落戶黑山,其中國能發電項目總投資5.3億元,近期可併網發電。2007年全縣域外招商引資完成5.2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0%,比2002年增長79%;實際利用外資7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8%,是2002年的13倍。我縣2004年以來連續三年獲市外經外貿先進縣榮譽稱號。

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建立


工業倍增計畫提前完成。五年來,新上技擴改項目464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82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4.8億元。規模企業從2002年的18個發展到127個,規模工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實現47.1億元和10.3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5.2倍和5.7倍。我縣2005、2006連續兩年被市政府授予“發展工業暨民營經濟紅旗縣”稱號。“231”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兩大礦產資源開發初見成效。八道壕煤礦技擴改項目順利實施,年開採量230萬噸;膨潤土資源得到整合,年產量10萬噸。“三大支柱”產業實力增強。西洋特肥、永豐造紙完成擴能改造,鴻泰化工、寶龍溶劑等化工企業如期投產,化工、造紙業產值9.8億元;福山木業等木製品加工企業日益壯大,行業產值10億元;弘聖花生、綠源肉業等農副食品加工企業走向集群化,規模企業產值18.2億元。冶金鑄造與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得到提升,規模企業達到17戶,產值3億元。園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果。制定了園區發展總體規劃,黑大工業園區規劃設計已經通過專家初審。規範整合縣、鄉工業園區33個,入駐企業536戶。

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設施農業取得新進展。五年來,新建棚室8萬畝,總面積達到20萬畝;新栽果樹5萬畝,總面積達到15萬畝;累計植樹造林31.5萬畝。畜牧業向規範化方向邁進。禽流感疫情過後,通過政策扶持和規範化管理,畜牧業得到恢復性發展,全縣共建高標準畜牧小區171個,豬、牛、羊、禽的飼養量分別達到230萬頭、38萬頭、80萬隻、2600萬隻。綠色農產品生產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啟動“百萬畝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工程”,我縣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達167萬畝。建成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完成農產品認證62個,認證面積200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培育了綠色芳山、躍進集團、寶龍肉禽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民經紀人280人,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8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完成龍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繞陽河整治工程;水澆地面積達到65萬畝;農機總動力64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6.5%。我縣連續五年獲省政府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競賽“大禹杯”。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以新農村建設28個示範村和32個特色村為重點,對全縣278個行政村主要街路進行了“四清”。建戶用沼氣池7300個,建文化廣場45個,建自來水廠35處,解決了2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農民素質普遍提高。通過實施“陽光工程”,五年累計培訓農民2.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萬人次。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


國企改革順利推進,37戶國有企業實現轉制,全縣累計有158戶國有企業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糧食購銷系統和農村稅費改革穩步實施,農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完成;行政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基本結束,動監、衛生、土地、司法系統的體制改革相繼完成,管理效能進一步提高。
——第三產業日益繁榮
不斷加強市場與商業網點建設。建成各類市場46處,年交易額超億元市場達到8處,初步形成以產地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幹、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網路體系。“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展順利,發展農家店、農資店150家。各類專賣店、連鎖店、商業超市異軍突起,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健康發展。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1.36萬戶,私營企業達到220戶,民營經濟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財政運行平穩
實施財源建設規劃,加大財源培植力度。強化稅收征管,監控重點稅源,實現了各項稅費及時、足額入庫,特別是2006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達到32%,增幅列全市各縣(市)區之首。認真解讀上級政策,五年來爭取上級財政專項補助5.2億元、轉移支付補助8.7億元。最佳化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步伐,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科學調度資金,拉平了縣鄉公教人員工資差距,保證了全縣公教人員工資按時發放和運轉、穩定、民生等重點支出,並多方籌措資金600多萬元,於2007年7月將全縣鄉鎮公教人員、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全部納入醫療保險範圍。投入事業單位改革成本1666萬元,確保了改革平穩進行;投入3572萬元解決了鄉鎮公教人員2000年以前歷史陳欠,卸掉了多年來的沉重包袱。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五年來,城市建設投資累計9.16億元。房地產開發建設工程總量78萬平方米,新建、改建、擴建縣城各類道路37條,新修建排水溝渠18條,安裝路燈600盞,鋪設供水管線1.35公里,供氣管網擴建改造2萬延長米,覆蓋用戶9000戶;集中供熱總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投資1442萬元修葺了南湖公園景區,使之成為人們休閒觀賞的理想場所。城市管理不斷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行“格線化”管理,建立了縣城衛生管理新機制,開展了市容市貌、集貿市場、交通秩序等專項整治,城市環境明顯改觀。交通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五年來總投資1.28億元,完成村通油路工程500公里,188個行政村通上油路,修建橋涵37座,完成縣客運總站5300平方米的改擴建工程,新建3個鄉級客運站。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科技創新取得可喜成果。五年共引進國內外科技成果140項,申報專利98項,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3.7億元,比2002年增長6倍。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通過了省“普九”鞏固水平的驗收,合理調整教育布局,撤併學校72所,新建及改造校舍3.5萬平方米,農村遠程教育覆蓋率100%。開展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投資1600多萬元建設了高標準、多功能的文化大廈,建成6個省級高標準鄉鎮文化中心,承辦了央視“希望快車·錦州站”採訪活動和遼寧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黑山二人轉”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初步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網路,醫療衛生安全及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計畫生育率達到99%。廣播電視、郵政通訊事業飛速發展,實現了電視台硬碟播出,有線電視、國際網際網路、固定電話用戶分別達到8.7萬戶、1.5萬戶、16萬戶,分別是2002年的6倍、15倍和165倍。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員分別達到3萬人、3.1萬人、2.4萬人。就業安置3.4萬人,勞務輸出7.8萬人次。籌措救災款、捐贈款1675萬元用於社會救助,籌資402.6萬元為特困戶和優撫對象修建房屋778間,籌資1108萬元修建21所敬老院,發放城鄉低保金5490萬元。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自覺接受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3件,人大代表建議424件,政協委員提案428件,代表和委員滿意率均達到98%以上。紮實推進“四五”、“五五”普法工作,加大行政監察力度,查處黨員幹部違紀案件488件,挽回經濟損失638萬元。開展了“雙評”和“糾風治亂”活動,“三亂”行為得到有效治理。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落實領導包案和信訪接待日制度,妥善處理了工資、社保、土地、動遷、企業轉制等熱點、難點問題。市民投訴辦結率達到83%,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辦理行政審批事項2.6萬件。
構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範體系,2006、2007年獲得省級“平安縣”稱號;修定《黑山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建立健全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有效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遏制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此外,環保、供電、統計、審計、菸草、殘疾人、氣象、檔案、民防、民族、宗教、兵役等工作也取得了較好成績。
通過五年工作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經驗:必須堅持把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立足縣情,走資源開發道路,打造我縣特色經濟新優勢;必須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口,抓好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堅持把二三產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重點,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培育自身財源;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為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必須堅持民本理念,解決關係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縣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與支持,得益於64萬黑山人民的同心協力、頑強拼搏,得益於駐黑山部隊和中省市直單位的鼎力合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為黑山發展做出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個體業者,向駐黑山部隊全體指戰員、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黑山改革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幾年來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發展速度、經濟總量和規模在全省處於低水平;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工業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不高,引進的大項目、稅源型項目和高科技項目少;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資金運轉困難;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民增收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政府行政管理面臨巨大壓力,發展中的各種深層次社會矛盾逐漸顯露出來,信訪問題比較突出,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還很艱巨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決心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預期目標和戰略構想


  
未來五年,既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更是我們必須抓住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和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優惠政策不斷拓展和延伸,瀋陽經濟圈和錦州灣整體開發輔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歷屆政府積聚發展要素逐步釋放,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新一屆政府有信心、有決心帶領全縣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實現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後五年縣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富民強縣為總目標,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緊緊抓住東北振興和遼西沿海開放雙重機遇,主動融入錦州灣整體開發和以瀋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經濟區,加快實施“工業強縣,綠色立縣,開放活縣”三大戰略,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努力實現黑山在遼西東部縣域經濟群中率先崛起。
今後五年的預期目標是:
到2012年,全縣GDP達到149億元,年均遞增15%, 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2:46:32,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30%;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800萬美元,年均遞增20%;出口創匯實現2500萬美元,年均遞增20%;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800元,年均遞增10%。城鎮人均建築面積達到31平方米,農村人均使用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公益設施更加完善;新增油路350公里,油路全部通到村;全縣適齡人口接受高中教育和國中後職業培訓率達到90%以上;勞動者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經過五年努力,把黑山建設成為經濟更加發達、生活更加富足、機制更加靈活、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更加繁榮、法制更加完備、社會更加和諧的遼西強縣。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後五年我們將集中精力主攻四個方向: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開放黑山。依靠開放活縣,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重點加快“兩個融入”,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開放領域,創造寬鬆環境,大力引進一批有市場前景、有比較優勢、有經濟效益的項目,特別是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重大骨幹項目。
二是加大財源培育力度,打造實力黑山。依靠工業強縣,重點發展稅源型企業、骨幹企業、資源型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和技擴改投入力度,加強園區建設,實現財政實力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升位的目標。
三是堅持科學發展,打造生態黑山。依靠綠色立縣,在大力推進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創建生態縣,堅持依法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各類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和諧黑山。把關注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更加重視推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更加重視提高人的文明素質;更加重視改善困難民眾生活和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2008年重點工作


  
2008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按照今後五年整體發展思路,2008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GDP比上年增長15%,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6%、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圍繞上述目標,著重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提高對外開放程度
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建立招商新模式,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確保實現域外引資6億元、外資到位840萬美元、出口創匯1200萬美元;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個。
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質量。鞏固瀋北新區辦事處,籌建深圳辦事處,推進定位招商;建立外聯企業庫,實現定向招商;完善黑山在外知名人士信息庫,實施代理人招商。提高縣級項目庫質量,以資源利用型、科技型和創稅型項目為重點,包裝項目20個,精品項目5個。促成風力發電、糠醇、磷酸樹脂等簽約項目儘早動工;跟進鎮安膨潤土開發、木糖等達成意向的項目進行深入洽談,爭取儘快簽約。圍繞工業園區、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開發、環境保護等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資金支持。
完善招商引資政策,營造寬鬆環境。結合土地修編,調整預留工業用地,破解土地制約瓶頸;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從側重於稅費優惠政策轉向以服務、效率、誠信建設為主;繼續推行領導帶頭的工作機制,完善招商引資責任追究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鄉鎮、各部門跑項目、爭資金、促招商的積極性;加強經濟環境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投資環境的行為。
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加強與歐美、日韓、中東、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繼續擴大工藝品、農副產品、農用機械的出口規模,提升檔次。大力引進創匯型投資項目,鼓勵企業申報進出口經營權。
(二)以擴大總量、提升質量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突出工業強縣主題,建立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體系。盤活存量,引進增量,擴大總量,全面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年內新增規模企業27戶,規模工業產值實現62億元,增長32%。
壯大骨幹企業。以提高工業經濟整體支撐能力為目標,扶優扶強,幫助骨幹企業解決資金、人才不足等問題,推動原材料、技術等生產要素向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轉移。重點扶持西洋特肥20萬噸復混肥項目、永豐造紙10萬噸廢紙脫墨和瓦楞紙項目、機械製造公司10萬片耙片生產線早日投產,協助八道壕煤礦技擴改項目儘快達效,年內煤炭開採量突破300萬噸。
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整合膨潤土資源和企業,注入科技含量,建立行業集團。加快鴻泰化工、寶龍溶劑二期工程建設步伐,壯大化工產業集群,年內規模企業產值實現12億元。以培育農副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為重點,扶強做大綠源肉業、寶龍肉禽、弘聖花生、益壽食品、玉祥牧業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玉米、花生及畜禽產品加工企業群。以培育木製品加工產業集群為重點,規範整合現有木業企業,壯大行業總體規模。以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快國能生物發電項目建設進度,促成風力發電項目早日落地。同時要支持企業進行科研開發,著力把“虹螺”牌系列花生食品、“福山”牌木製品培育成名牌產品。
構築項目載體。完善黑大工業園區,重點建設小東工業園區。堅持高標準設計,以承載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高、創稅能力較強的工業企業,使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同時規範整合胡家、半拉門、鎮安、新興、段家等鄉鎮園區,完善園區建設管理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和其它金融資本參與園區開發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重點抓好國能秸桿發電餘熱供暖和殘渣生產有機肥項目,推進西洋特肥生產餘熱發電和磷石膏的綜合利用項目。抓好煤炭深度開發,謀劃實施煤電、煤焦化、煤氣綜合利用等項目,努力探索具有我縣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
(三)以現代農業、農民增收為重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充分利用我縣“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這一品牌,推進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為農產品深加工提供有力支撐,把黑山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年內新增綠色以上農產品認證5個,力爭1/3畜牧產品達到綠色標準。
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檔升級。新建棚室小區50個,新增棚室面積2萬畝;新建畜牧養殖小區50個,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200萬頭、40萬頭、100萬隻、3000萬隻。做好強制免疫工作,確保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植樹造林6萬畝,建設萬樹村莊50個;新栽果樹1萬畝,建設果樹標準園5萬畝。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實施友鄰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爭取老官水庫改造項目納入上級規劃;新發展水澆地5萬畝,建設精品工程50項;新建自來水廠11處;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500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以上。積極扶持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圍繞花生、玉米、地瓜、水稻、“兩梨”、綠色蔬菜和各類畜產品等主打農產品,鞏固和壯大現有產業化龍頭企業,新上一批輻射拉動能力強的深加工項目,積極培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規範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新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組織100個,以此拉緊農戶、企業和市場之間的產、加、銷鏈條。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培養新型農民。全年“陽光工程”培訓農民5000人次以上,縣域外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人以上。農民科技培訓8萬人次,培訓農民科技骨幹1750名,培養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2000人。
(四)以完善市場體系、發展特色旅遊為重點,大力增強三產業發展活力
搞活商貿流通,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配合城市建設,完成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提升中百商廈、凱盛超市、綜合市場中心商業區輻射功能;提高我縣已初具規模的建材、家具、陶瓷等市場檔次,擴大覆蓋面;加強餐飲、娛樂業軟硬體建設,推進以百悅廣場為代表的餐飲娛樂業提檔升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鞏固壯大段家、大虎山蔬菜批發市場和沈屯生豬交易市場,加快建設英城子黃牛交易市場和常興蔬菜批發市場。整合勵家雜糧和姜屯糧油市場,全力打造東北雜糧交易中心和全國雜糧信息發布中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鄉鎮駐地農村生活用品、農資產品的連鎖超市建設,開展加工、包裝和配送等增值服務,增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活躍房地產市場,開發面積15萬平方米以上。鼓勵發展金融證券、信息、保險、會計、法律服務、社區服務、房產物業管理等服務業,引進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使新興第三產業成為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和新的經濟成長點。
突出地域特色,發展旅遊經濟。完善旅遊業發展規劃,整合旅遊資源,制定恢復繞陽河濕地預可研報告,推進龍灣水庫、蛇盤山整體開發,建設101高地紅色旅遊景區。發揮我縣的區位優勢,著手開發農村“生態游”、“民俗游”,鼓勵發展“二人轉”文化游,全面提高旅遊業發展水平。
(五)以機制體制創新為重點,大力激活經濟發展內在動力
深化企業改革。繼續實施糧食企業改革,完成12戶國有糧庫改制任務。打好工業企業改革攻堅戰,儘快使水泥製品廠、碘廠、磚廠3戶企業實現徹底轉制,鋼管廠、膠板印刷廠2戶企業儘早實施破產。穩妥實施國有商業企業轉制,積極推進棉麻企業改革。
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完成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收尾工作;逐步推進“事轉企”改革,將自主經營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轉為企業。
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繼續實施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六)以財源建設為重點,大力提高財政保障能力
加快財源建設,夯實財政基礎。實施積極的財政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政的融資平台作用,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壯大骨幹財源,培育新的稅收增長點,建立起穩定增長的財源體系。認真解讀和落實政策,從增量返還、糧食直補、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產糧大縣獎勵、綜合績效考核及專項資金等方面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加強稅費征管。強化對重點鄉鎮、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稅種的有效監控,做好稅源延伸,堅持依法依規治費、按制度規範徵收的原則,做到應收盡收。大力挖掘非稅收入增收潛力,繼續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加強非稅收入的預算管理,多渠道增加財政收入。
嚴格控制支出。繼續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最佳化財政資源配置,控制消費性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將有限的財政資金向經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傾斜,全力以赴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
(七)以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為重點,大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修訂城鄉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縣城控制區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完成3個鄉鎮和21箇中心村建設規劃編制。嚴格按照“先規劃,後審批”的原則,規範城鄉用地制度。
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工程。縣城修建湖園路等4條巷路,完成4條排水溝蓋板工程,安裝部分路段太陽能路燈;實施南湖公園4項綠化美化工程;改造供水管線5000米、供電線路1800米,鋪設供氣管線2000米、供熱管線5000米,一戶一閥改造1000戶;力爭完成村通油路工程120公里;棚戶區改造2萬平方米;籌建垃圾和污水處理廠。
提高城區綜合管理水平。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從嚴整治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解決主要街路和商業網點亂堆亂放、占道經營問題,規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完善環衛工作機制,清除衛生死角,建設清新整潔、規範有序、環境優美的美好家園。
(八)以增加人民福祉為重點,大力推進和諧黑山建設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零就業家庭和困難群體為重點,實現就業再就業1萬人,勞務輸出2萬人次,普惠制培訓6000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分別擴面1000人、8500人、2000人。發展慈善事業,高度重視弱勢群體生產生活,認真做好城鎮和農村低保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繼續開展“平安縣”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三基”工程建設。深入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健全縣鄉村組四級網路。落實信訪責任制,切實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充分發揮食品安全監督網路作用,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文明村屯、文明鄉鎮、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設施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做好黑山“二人轉”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扶持“二人轉”藝術學校上檔次、上水平;全力開展好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力爭通過省對我縣“普九”提高水平驗收;加強職教中心標準化建設,保證教育的均衡發展。完善三級衛生網路,完成鄉鎮衛生院建設;深入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農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高標準完成縣醫院綜合病房樓建設工程。有線電視向數位化方向邁進,年內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建立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新機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內。
(九)以轉變職能、提高行政效能為重點,大力加強政府機關自身建設
強化職能轉變,提高服務能力。切實把工作著力點轉到加強經濟調控、創造良好環境上來,轉到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建設和諧黑山上來。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許可項目,簡化審批程式,提高服務效能。不斷完善政務公開的方式和載體,加強政府網站和電子政務建設。
強化依法行政,提高執法能力。貫徹落實《公務員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範執法行為。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人民民眾社會監督,做好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廣泛聽取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開展工作。
強化科學執政,提高落實能力。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等制度,提高政府決策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公務員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想幹事、會幹事、能成事的幹部隊伍。完善工作機制,嚴格執行目標責任制,加強政務督查、限時督辦、效能監察和績效評價,確保政令暢通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作風建設,提高執行能力。進一步激發廣大幹部民眾樹立居弱圖強、拼搏進取的志氣,增強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銳氣,展現開拓創新、奮勇爭先的豪氣,以紮實的工作作風和飽滿的精神狀態為民眾解難題、辦實事、做好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規範行政行為,樹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未來五年的目標催人奮進。歷史激勵我們,時代召喚我們,人民期待我們。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倍加珍惜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在縣委的領導下,真抓實幹,開拓進取,為把黑山建設成為富裕和諧的遼西強縣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