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

2007年9月,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日前發布了《2007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全球目前有16306種動植物面臨滅絕危機,比起2006年又增加了188種,占了所評估的全部物種的近4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
  • 外文名:無
  • 紅色名錄:見正文
  • 其他:見正文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滅絕物種升至785種,13物種保護級別升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大猩猩:“伊波拉”快令其滅亡,白鰭豚:掙扎在“滅絕線”上,珊瑚蟲:首次登入“紅名單”,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於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物種保護級別被分為9類,根據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分類,9類當中“極危”(CR)、“瀕危”(EN)和“易危”(VU)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threatened”)。

滅絕物種升至785種

英國《泰晤士報》9月12日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調查了4萬種動植物。根據統計,1/3的兩棲動物、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和70%的植物被列入“極危”(CR)、“瀕危”(EN)、“易危”(VU)三個級別,都屬於生存“受威脅”的物種。
除了這些面臨滅絕危機的物種,還有785種動植物被正式歸入“滅絕”(EX)類別。此外,還有65種物種處於“野外絕滅”(EW)狀態,即僅存在於人工環境下。

13物種保護級別升高

在所有被評估的物種中,有13種因為生存環境的惡化而保護級別提高,比如西非大猩猩、亞洲鱷魚和一種響尾蛇從去年的“瀕危”升級到了“極危”,生活在東北非洲的斯氏瞪羚、來自北極凍原帶的紅胸黑雁、埃及白兀鷲等則從“易危”升級到“瀕危”。名錄中唯一一個降級的是模里西斯的回聲鸚鵡,在保育人員的努力之下,這種極其稀有的鸚鵡近年的數量出現了回升,保護級別從“極危”降至了“瀕危”。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紅色名錄》報告指出,物種的加速消失對人類生活有直接的影響。比如說,淡水魚的銳減就令生活在鄉村貧困地區的人民失去了食物來源和賴以維生的手段。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項目負責人簡·斯馬特表示:“我們的生活與生物多樣性有著割不斷的聯繫,保護物種終究是人類的生存所必需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繁衍委員會主席霍莉·達布林女士認為,要挽救瀕危動植物,僅靠環境保護者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公眾、企業、政府和決策者共同關注和行動,以保證生物多樣性在未來仍能保持完整”。

大猩猩:“伊波拉”快令其滅亡

</p> 大猩猩也成瀕危物種 作為人類近親,大猩猩的生存環境同樣非常惡劣。《紅色名錄》中指出,由於受伊波拉病毒的攻擊,過去在非洲常見大猩猩,尤其是西部低地大猩猩,現在離全球大滅絕“僅一步之遙”。在過去的15年間,這種病毒已經令1/3的大猩猩消亡。
</p> 大猩猩也成瀕危物種
大猩猩也成瀕危物種

白鰭豚:掙扎在“滅絕線”上

在名錄上,中國長江獨有的白鰭豚仍被列在“極危”類別中,而且被註明“可能已滅絕”。中外科學家相信,最樂觀的估計,現存的白鰭豚也不會超過100頭,可以認為屬於“功能性滅絕”狀態,其存在與否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珊瑚蟲:首次登入“紅名單”

珊瑚蟲是第一次出現在“紅名單”上,其中在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兩種珊瑚蟲被列入“極危”類。海洋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海洋溫度升高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是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