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LM 60

2002LM60是2002年10月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科學家布朗及其同事特魯略在美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的一次會議上宣布的由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的一個球形天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2 LM 60
  • 釋義:太陽系邊緣發現的一個球形天體
  • 時間:2002年10月7日
  • 類別:行星
命名,發現過程,影響,

命名

新發現的天體距離太陽42個天文單位,在冥王星的外側,處於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288年,直徑約為1290公里,其代號暫為2002 LM 60,暫用名為夸歐爾,2002 LM 60是給新發現的小行星國際統一格式的暫定編號,意為2002年6月上半月發現的第1512顆小行星。夸歐爾則是曾經居住在洛杉磯地區附近的一個部落的名字,象徵著創造力。

發現過程

布朗他們最初是在2002年6月4日,利用加州帕洛瑪天文台1.2米的望遠鏡發現2002 LM 60的。研究發現,該天體曾在1982年、1996年、2000年和2001年出現過。科學家研究了這些資料,繪出了它繞日運行的圓形軌道,並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詳細觀測。
柯伊伯帶是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發現的一個彗星和小行星的“巢穴”,處在距離太陽30~100個天文單位,即45~150億公里的區域,該區域藏有1億~100億顆彗星和7萬顆以上的小行星,並由數十億年前圍繞著剛剛形成太陽旋轉物質的外層部分組成。該帶中的天體溫度很低,運動緩慢,且非常暗淡,很難被發現。
1930年發現的冥王星和1978年發現的冥王星衛星卡戌,都位於柯伊伯帶中。直到1992年,它們仍是該帶中僅有的已知天體。此後,天文學家利用大型望遠鏡在柯伊伯帶中又發現了500多個天體。其中一顆暫定編號為2000 EB 173的小行星,直徑約為600公里,僅次於位居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的穀神星。它距太陽43~56億公里,繞日公轉周期為240年,這說明柯伊伯帶中藏有體積較大的天體。
2000年11月,美國檀香山天文研究所戴維·耶維特領導的一個小組,用裝備在夏威夷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天體的遠紅外圖像,將它與夏威夷天文望遠鏡在同一時間觀測到的圖像進行比較後,計算出了其直徑約為900公里。發現者以印度神話中主管宇宙秩序與法則的天界統治者伐樓拿命名,以示對此一觀測結果的敬重。他們認為,在柯伊伯帶中發現伐樓拿表明,太陽系可能擁有不止9顆行星。

影響

目前發現的2002 LM 60與伐樓拿均比直徑為770公里的穀神星大,在眾多的小行星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更重要的是2002 LM 60同直徑為2300公里的冥王星和直徑為1190公里的卡戎相比,已超過前者的一半而大於後者。這使得冥王星在體積上不再具有特別的優勢,並將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柯伊伯帶天體的地位。科學家們推測,在柯伊伯帶也許還存在更多尚未發現的與冥王星體積相當甚至更大、距離太陽更遠的天體。
從20世紀末以來,冥王星作為太陽系大行星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不斷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有的學者認為,冥王星是更大行星的失控衛星,或是一顆闖入太陽系而被俘獲的彗星彗核。不少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是顆被拔高的小行星,它實際上應歸入柯伊伯帶天體。布朗提出,如果冥王星的發現是在今天,而不是70多年前,那么“沒有人會考慮稱其為行星”,因為它明擺著是一個柯伊伯帶天體。
事實上,冥王星被發現之後,並沒有圓滿解釋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誤差問題。因為冥王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四百分之一,不可能對質量分別為地球的14倍和17倍以上的天王星、海王星產生干擾,引起它們的軌道偏差,還應有一個更大的干擾源存在。這就是天文學家們多年來精心尋找的太陽系的第十顆大行星。
2002 LM 60的被發現,增強了專家們尋覓第十顆行星的信心。科學家們高度重視這一最新觀測成果,其意義在於它能推進和深化人類對太陽系邊緣區域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