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位老人回憶張聞天

《200位老人回憶張聞天》 是一部獨特的訪談錄。書中200位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與張聞天有過交往者,接受訪問、集會發言、題詞題詩、口述或評說歷史,回憶他們見到的張聞天,從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到歷史業績。書中既有楊尚昆、胡耀邦、習仲勛、耿飈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張聞天的高度評價,也有身邊工作人員對張聞天的深情回憶。全書生動地記錄了張聞天坎坷的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多角度反映了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高尚品質、理論修養、工作作風和晚年遭遇。

基本介紹

  • 書名:200位老人回憶張聞天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449頁
  • 開本:16
  • 作者:張聞天選集傳記組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200位老人回憶張聞天》由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著。

媒體推薦

畢生勤奮,堅持真理,嚴於律己,誨人不倦,是老一輩革命家張聞天同志最突出的優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胡耀邦
聞天同志一直是研究問題的。廬山會議時,他的發言是有準備的,預先寫好了幾頁紙的提綱。受到打擊後,也還是研究問題。
——楊尚昆
我和聞天同志在陝北瓦窯堡相識,從那時起,他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
——習仲勛
他從不把功勞歸於自己,所以許多事他自己從來不說,然而人們是不會忘記他的。
——耿飈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訪談記錄
一、同仁、部屬
(一)早年
1.許德珩
2.倪尚達
3.崔雁冰
4.李伯釗
5.劉孟屏
6.周欽岳
7.郝 謙
8.張錫疇
9.曹仲英
10.匡亞明
11.徐鏡平
(二)蘇聯留學時期
1.郭紹棠
2、3.李敬永、朱自純
4.楊放之
5.陳修良
6.黃 浩
7.張 明
8.陳一誠
(三)上海臨時中央和中央蘇區時期
1.楊尚昆
2.黃玠然
3.張紀恩
4.毛齊華
5.錢希鈞
6.吳 烈
7.成仿吾
8.伍修權
9.任質斌
(四)陝北時期
1.馮文彬
2.郭洪濤
3.葉子龍
4.莫文驊
5.李華生
6.吳亮平
7.王林
8.連慶浦
9.劉三元
10.劉向三
11.馬文瑞
12.白志民
13.趙毅敏
14.師 哲
15.劉 春
16.冒舒湮
17.溫建平
18.黃植
19.臧劍秋
20.丁濟滄
21.塗國林
22.劉雪葦
23.何錫麟
24.楊超
25.陳 明
26.張 健
27.曾彥修
28.佟冬
29.余宗彥
30.李錚夫
31.王 初
32.杜 晴
33.王玉清
34.黃 乃
35.史 唯
36.李鐘奇
37.李 立
38.吳俊揚
39.王發武
40.高向明
41.廖井丹
42.楊和亭
43.雍文濤
44.馬淑信
45.薛一平
46.尚 明
47.周 頤
48.安法孝
(五)東北時期
1.呂正操
2.陳伯村
3.賀晉年
4.劉賢權
5.李荊璞
6.譚友林
7.董振東
8.趙裕民
9.金天澤
10.孫平
11.王新三
12.韓天石
13、14.鐘 路、張力克
15.胡紹忠
16.孫 為
17.洪 澍
18.高 爽
19.劉 玉
20.丁金鵬
21.張水華
22.王子非
23.陳元直
24.李 文
25.鄭士德
26.馬 珩
27.傅 民
28.王志聲
29.楊海波
30.王 軍
31、32.雷 加、伊 葦
33.劉雲沼
34.劉仲文
(六)外交工作時期
1.徐達深
2.李匯川
3.何方
4.曾湧泉
5.陳忠經
6.顧 翠
7.鄭森禹
8.張凌青
9.周 敏
10.李 滔
11.施 谷
12.鄢儀貞
13.高世坤
14.石俠
15.劉 錚
16.辛玉淮
17.王魯明
18.陳 楚
19.龔普生
20.賴亞力
21.許文益
22.陸 紅
23.蕭 揚
24.張柵生
25.何戊雙
26.馬 駿
(七)經濟研究所時期
1.羅元錚
2.何建章
3.薛暮橋
二、警衛服務人員
1.黃關祥
2.于吉龍
3.王仙府
4.陳國泰
5.孫世平
6.劉光榮
7.顏廷武
8.田根奎
9.尹樹銘
10.王政雲
11.韓忠琪
12.趙漢臣
13.張世興
14.秦慎成
三、親屬
1.張維英
2.張引娣
3.張虹生
4.張秀君
5、6.張秀琴、鄭家文
7.張昌麟
8.馬景園
9.馬文奇
10.鄭兆寧
……
第二部分會議發言
第三部分題詞題詩
悼張青葉同志(代後記)

後記

這本書還未付印,張青葉同志卻於2012年2月29日突然離去了。作為本書編輯出版的倡議者、主要操作者和第一功臣,她以86歲高齡,在書稿送審過程中因房顫頻繁發作而多次住院。但是我們誰也沒有想到,她走得這么匆忙。
我同張青葉相識,是在28年前的1984年。她從豐盛中學副校長的崗位離休下來,自願地,無償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一個志願者的身份,參加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的工作。她和我一樣也屬於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投奔解放區的一代,還長我三歲,在組裡年齡最大。但是,她卻承擔了最基礎的工作。組裡原有的幾個同志都是臨時兼職,須在本職工作之外完成最緊急的文獻收集、甄別、整理等任務,其他如已有資料的分類整理等工作只能暫時推後。張青葉的加入,使這部分工作也都有了著落。
特別難得的是,她還承擔了許多雜務。我們小組沒有自己的辦公機構,檔案資料的列印除少數依靠我們寄住的人民出版社解決,多數還要四處求援。張青葉就常常要跑大半個北京城,到中央機要局、中央聯絡部印刷廠等處取送稿件,印就的材料還要用腳踏車馱回朝陽門內。讓年近花甲的老大姐做這些事也是出於無奈,我心裡一直過意不去。張青葉卻總是誠心誠意地說:跑腿打雜的事,我行!那神態哪像一個離休老幹部?倒令我想起當年青年團員們領取任務時的踴躍和率真。有時在外面遇了難處,她回來也不說。直到多年後看到她的回憶文章我才知道,有一次她騎著馱了材料的腳踏車在燈市口被人撞倒,那人揚長而去,她忍著疼痛勉強爬起,費了好大勁才將材料馱回人民出版社,搬上四樓。今天想來,我仍為自己當時竟然對此茫無所知而深感愧疚。
張青葉的工作當然不僅在所謂跑腿打雜方面。她積極參加資料收集、人員訪問、舉辦或協助外單位舉辦張聞天紀念活動等許多工作,熱情投身於張聞天文獻編纂事業,勤勉謙遜地從工作中學習,對張聞天從知之甚少到很快有所了解並產生由衷的景仰之情,先後寫出了學習、紀念張聞天和相關的文章近20篇。張聞天組的多數同志總與張聞天有些歷史因緣,或者同張聞天有過接觸,接受過他的教誨,或者因為專業關係本來就對張聞天的這一或那一方面多少有所了解。唯獨張青葉,一位離休老人,在暮年投身這項全新的事業,一切從頭開始,其熱忱和執著比許多年輕人有過之無不及,這是使我們深為感動的。
張青葉會讓我們永遠記住的,是她對《張聞天》畫冊(及其增補本《張聞天》圖冊)的貢獻。出版畫冊本來沒有列入小組的工作計畫,是張青葉積極倡議而為大家贊同的。決定出版畫冊時,我已經回到原單位,主持小組工作的張培森和其他一些同志還在忙於年譜、傳記的編寫等,收集圖片的工作主要是張青葉承擔的。經過1959年的運動,尤其是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張聞天的照片幾乎已經絕跡。人們曾經的珍藏,已經在反覆的抄家中被抄走,或在抄家的恐怖中毀滅殆盡。連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奉命要將張聞天的形象從新聞紀錄電影拷貝中剪掉。收集張聞天的照片,無異於火災餘燼或地震廢墟中的搜尋。張青葉四處挖掘線索,輾轉尋找可能的收藏者。只要聽說誰曾經同張聞天有過接觸,她就千方百計找上門去,用她自己的說法,痴迷於此幾近“走火入魔”。北京的大街小巷,她騎腳踏車,乘公車,跑了不知多少。她還循著張聞天的足跡,遠赴東北、西北、四川、無錫、上海等地,決不遺漏一處可能深埋地下的“金礦”。她曾同比她年輕近30歲的張兆憲一起,頂著風沙在黃河邊的破舊公路上顛簸,也曾冒著鵝毛大雪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行人稀少的西北縣城。擠火車時背包被小偷割開了口子,最糟糕的是旅途受凍,病倒客舍。她為公家節省慣了,16元一天的旅館(20世紀80年代的旅館可真便宜!)捨不得住,寧願在5元一夜的中學招待所里將就。出差一個月,連交通帶住宿她只花了555.59元。一路上好心幫忙的人不少,找照片的事卻常常令人失望,所以每一點小小的收穫都能讓張青葉欣喜若狂。《張聞天》畫冊中的圖片,就是這樣一張一張收集得來的。當然還有許多同志也為圖片的收集出了力,特別是在畫冊的設計編排、文字說明等方面做了工作,但是畫冊既經問世,我們還是首先要向張青葉致敬。
張青葉的另一貢獻,便是這本訪談錄。這是她出力更多,意義也更重大的貢獻。訪問這么多的親歷者,匯集這么多的訪問錄出書,這並不是我們小組事先的籌劃,更不是分配給張青葉的任務。組裡其他同志也分頭做過不少採訪,但多半是為了弄清某些具體情況,解決某些具體問題,訪問記錄多數沒有整理保留下來。張青葉是有心人,她在收集照片資料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採訪了所有接觸到的人,而且做了儘可能詳細的記錄。2007年,張聞天組的任務完成,人員也已經分散。張青葉談起,她覺得當年她所做的那些訪談有許多內容,淹沒在筆記本里太可惜,有心將它們整理出來。她還想將她所經歷的張聞天組的工作情況記錄下來。我當然舉雙手贊同。
那年她已逾八秩,房顫已經出現,但她從頭學習電腦打字(而且學的是在我看來最考驗記憶力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居然用幾個月的時間,拿出了初稿。我先睹為快,感到極大的驚喜。我長期在張聞天身邊工作,又多年從事張聞天文獻的編輯和研究,自以為是了解張聞天的了,但是讀到這么多不同人物(包括一些擔任過重要工作的幹部)、不同視角的敘述和評說,我才發現張聞天竟然還有那么多我過去不了解的事跡。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側面的一個個真實故事中,張聞天的理念、作風、品格、為人,都變得有血有肉,立體而鮮活。這也激活了我自己的記憶,讓我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感動之中。我堅決鼓動張青葉完成這部書稿,只是建議將訪談錄和工作回憶分成上下兩篇。
拖著日漸衰弱的病體,張青葉又以當年收集照片時的那種痴迷,投入了對書稿的修改,幾次給我電話,都是為進展不夠快而焦急。2010年,她終於完成了兩部書稿。一部就是這本訪談錄,另一部是《在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的回憶》。後一本也是有價值的。我們小組的工作,大家做完也就完了,沒有完整的記錄,更沒有總結。當年有過一些簡報、編選說明、請示報告之類,過後也都丟在一邊了。張青葉的書,從她個人工作的角度,實際上為大家做了總結。我感到抱愧的是,沒有能夠為她的書找到出版的機會。感謝張青葉的幾個子女,他們多方運作,自費為母親印製了這兩本書,印得還頗精緻。
下面的事就要說到曾彥修、何方兩位老人了。他們是張聞天文集編輯領導小組的成員,關心著我們工作小組的每一項工程。這次看到張青葉的訪談錄,他們極為讚賞,認為“內容極好,極重要”,立即向出版社力薦正式出版。曾彥修草擬了出書計畫草案,兩人兩次審讀書稿,並讚揚張青葉的白話文寫作水平很高,認為這可能得益於抗戰時期在國立七中所受訓練。當年的學校雖處戰亂時期,教學仍有相當水平。對於張青葉孜孜砣石=乞近三十年的埋頭苦幹精神和她的貢獻,兩位老人尤為稱道。張青葉備受鼓舞,我們大家也分享著她辛勤耕耘後迎來收穫期的欣喜。
張青葉終於沒有看到書稿付梓的那一天。我知道,她是難以瞑目的。我們也感到十分悲痛。只希望這本書早日問世,讓我們能早日將這本傾注了老大姐最後心血的書,祭獻在她的靈前,祭獻在這位老革命家的靈前。
蕭揚
2012年4月15日

序言

這本書的內容,書名已經做了明白交代。200位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與張聞天有過交往者,接受訪問、集會發言、題詞題詩、口述和評說歷史,回憶他們見到的張聞天,從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到歷史業績。
追尋張聞天足跡的訪問,是因張聞天文獻編輯出版的需要而展開的。1979年8月中央為張聞天平反,當年11月胡耀邦即批准出版張聞天文集。為此成立了“張聞天文集編輯領導小組”,鄧力群任組長,馬洪為副組長,組員有何方、曾彥修、徐達深、孫尚清等。不久又組成工作小組,借調了幾個同志,由蕭揚負責,掛靠中央文獻研究室,脫產半脫產地寄寓人民出版社(曾彥修時任社長)集中辦公。張聞天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事跡多遭湮滅和歪曲,其著作的搜尋、鑑別都有不少困難,文集的選目還涉及對其評價的撥亂反正。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盡其所能,1985年首先編輯出版了《張聞天選集》。此後工作小組組長改由張培森擔任,小組先是移師日本研究所(何方時任所長),最後歸屬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後為中央黨史研究室),在鄧力群、何方、曾彥修和黨史研究室指導和幫助下,由張培森主編,陸續編纂出版了《張聞天文集》四卷本,以及《張聞天廬山會議發言》、《張聞天建議開放市場的報告——專題資料集》、《張聞天晉陝調查文集》、《張聞天社會主義論稿》、《張聞天早期文集》等幾種專題文集,編寫了《張聞天年譜》,出版了《張聞天》畫冊和圖冊。領導小組規劃的《張聞天傳》,則由程中原撰寫完成。程中原還完成了《張聞天早年文學作品選》、《張聞天早期譯劇選》、《張聞天譯文集》等幾種張聞天早年文學著譯集。隨著張聞天各種文獻的陸續編輯出版,對張聞天的研究也開展起來。工作小組出版了四集《張聞天研究文集》和一本《回憶張聞天》,各地也發表了眾多論文,出版了一批專著和回憶文集。
正是在此過程中,結合編纂撰寫的需要,工作小組的同志們共同或分頭進行了有關張聞天的訪問。訪問得到張聞天眾多戰友、同事、下級、學生和親屬的熱情回響。追述者身份不同,職務各異,接觸時間有長短,觀察角度也有差別,卻都熱誠地歡迎我們的訪問,真實地講述了張聞天的不同側面,展現了一個可以觸摸的可親的張聞天,為黨史和中國現代史上的這位重要人物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彌補了文字資料的不足。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對於張聞天擔任總書記時期的回憶,為肯定他的歷史地位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事實依據。大家積極支持我們的訪問,既是出於對張聞天的敬仰,也是對張聞天研究事業的支持。我們深為感動。
有關張聞天的文獻編纂工作持續多年,前前後後參加過工作小組(先後用“張聞天文集和傳記組”和“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的名義)的共有十餘人。除早期參加並一直堅持下來的蕭揚、張培森、程中原、施松寒(直到1996年去世)、張青葉以外,早期還有李定國、周靜、金松林、鄭小燕等,後來還有張兆憲、程慎元、劉銀雪、葉暉南、肖宏等。其中許多人也參加了有關張聞天的訪問。遺憾的是,訪問記錄沒有全部整理出來。
現在這本訪問記錄的主體部分由張青葉採訪和整理完成。她離休後年屆花甲參加這一工作,利用在組內分工收集張聞天照片資料的機會,騎腳踏車、乘公車,奔波於北京的大街小巷,還遠赴東北、西北、四川、無錫、上海等張聞天曾經工作和居住過的地方,從1985年到1997年,歷時12年之久,單獨或與組內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對140人的訪問。在工作小組基本任務已經完成、人員已經分散(僅張培森、張兆憲和葉暉南仍堅持處理相關事項)以後,她已年逾八秩,又以房顫兼眼底淤血的病弱之軀,將訪問記錄和工作回憶整理成四十多萬字的文稿,自費印刷成《歷史鉤沉:有關張聞天的訪問記錄與活動摘記》、《餘熱生輝:在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的回憶》兩書。這本書就是在張青葉已成書的訪問記錄的基礎之上增補而成的。
本書全部163位被訪者的訪問記錄中有23篇是工作小組其他同志整理的,整理者已分別署名(單獨一人訪問兼為記錄者不再重複署名)。張青葉參加的訪問,凡記錄沒有署名的都是張青葉整理的。其他同志還做過不少訪問。接受訪問次數最多的是劉英,一些重要內容已整理髮表或寫入相關著作,這些訪問記錄就不再收入本書。還有很多記錄沒有整理出來,其面世只能待諸來日。163人的訪問記錄,在書中大體以受訪者同張聞天交往的先後為序編排。本書所收一些同志在有關張聞天的各次紀念會、座談會和編輯工作會議上的發言,以及在類似場合的題詩題詞等,多數也是從張青葉的兩本書中選摘的。
本書是94歲的曾彥修和91歲的何方認真審讀全書後共同推薦出版的。兩位老人是張聞天文集編輯領導小組的成員,一位在草創階段做出了特殊貢獻,一位對張聞天文獻的編輯出版長期關注,出力最多。這次曾彥修得讀張青葉的贈書,立即仔細閱讀,提出修改意見。兩位老人通讀書稿兩遍,還訂正了訪問記錄中少數明顯的記憶差錯之處(凡系獨家說法、一時無從肯定或否定者,或有不同說法、一時無從判斷真實與否者,一概保留受訪者的說法不動)。張青葉著手整理訪問記錄之初,得到蕭揚支持和幫助。書稿最後的篇目補充、結構微調、受訪者簡介等編輯工作,由蕭揚承擔完成。
張聞天的文獻出版工作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逾30年。這本訪問記錄的編輯出版,是30年來這一工作的繼續,也是它極有價值的組成部分。當初參加這一工作的同志,仍健在的也都到了耄耋之年。但是,如果有必要和可能,在張聞天的人格感召下,我們中有的同志還願意繼續為此事而貢獻我們的微薄力量。
張聞天選集傳記組
2013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