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

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

《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是2006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錫誠

基本介紹

  • 作者:劉錫誠
  • ISBN:9787810915458
  • 頁數:859
  • 定價:85.00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本書分六個時期研究了我國20世紀民間文學,內容包括周作人早期民間文學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學派的崛起,民間文學理論的主導思潮等。作者以20世紀我國民間文學學術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以百年民間文學學術史上是否存在流派和流派的消長為切入點,對這一時期出現的各個流派、重大問題、代表人物、重要著作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細緻的梳理和力求客觀的評述。作者在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基礎上修訂而成,歷時三年。
這項成果由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劉錫誠研究員主持完成,屬中國文學一般項目,85萬字。該成果以百年民間文學學術史上存在的流派和流派的消長為切入點,對各流派有代表性人物的學術思想進行了評論,認為中國民間文學的百年學術史存在著以中國傳統文學價值觀為引導的文學研究和價值評判體系與以西方人類學派價值觀為引導和評價體系的民俗研究兩種思潮;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研究先後出現七大流派:以北大歌謠研究會為代表的鄉土研究派、以魯迅等為代表的文學人類學派、以鄭振鐸等為代表的俗文學派、以顧頡剛等為代表的“古史辨”學派、以蔡元培等為代表的社會-民族學派、以鐘敬文等為代表的民俗學派和以何其芳等為代表的延安學派。鑑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是我國第一部對20世紀民間文學學術史進行總結的學術專著”。
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作為概念
第二節 民間文藝學流派的消長
第三節 學科與國情
第四節 民間文藝學學科體系
第一章 現代民間文藝學的濫觴期(1900~1917)
第一節 神話學——現代民間文藝學的第一頁
第二節 梁啓超——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學人
第三節 “求新聲於異邦”
(一)格奧爾吉耶夫斯基《中國人的神話觀與神話》
(二)白河次郎、國府種德合著《支那文明史》
(三)高山林次郎《世界文明史》和《西洋文明史》
(四)編譯本《東洋文學史》
第四節 蔣觀雲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
第五節 夏曾佑:進化論的神話觀
第六節 魯迅的神話觀
(一)神話的發生髮展和消亡
(二)神話的幻想
(三)神話與文學的關係
(四)中國古神話僅存片斷問題
(五)詩人為神話之仇敵
(六)結語
第七節 周作人早期民間文學研究
(一)神話傳說研究的利器
(二)以類型理論和比較方法研究本土故事
(三)抨擊占驗舊說 闡發兒歌新見
第八節 孫毓修的童話故事論
第九節 梅光迪:文學革命自當從民間文學入手
第二章 歌謠運動的興衰(1918~1926)
第一節 北大歌謠研究會與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中誕生
(二)歌謠研究會派的歷史貢獻
(三)思想分歧未果而終
第二節 劉半農:歌謠運動的首倡者
(一)歌謠運動的開台鑼鼓
(二)比較研究的提出
(三)中國民歌史上第一次科學採集
(四)在法國的歌謠情結
第三節 周作人20年代的民間文學理論
(一)修改劉半農擬訂的蒐集方針
(二)提出歌謠分類方案
(三)對五行志派的批評
(四)發起“歌謠與方言”討論
(五)為神話的辯護
(六)矛盾的立場與不確定的價值判斷
第四節 胡愈之與胡寄塵
(一)胡愈之與《婦女雜誌》
(二)胡寄塵與《小說世界》
第五節 董作賓:鄉土研究的先驅
(一)“母題”的引入和比較研究的實踐
(二)家鄉歌謠學應時而生
(三)考訂與考訂者
(四)綜合研究模式的嘗試
(五)餘緒
第六節 鄉土研究派其他學者
(一)“歌謠迷”白啟明
(二)劉經菴:從歌謠研究婦女問題
(三)孫少仙:城市歌謠的特點與變遷
(四)張四維:歌謠代表了時代的民眾的精神
(五)臺靜農的淮南歌謠研究
(六)鐘敬文的歌謠傳說研究
(七)壽生:歌謠研究要重視實地調查
第七節 顧頡剛的吳歌研究
(一)吳歌的蒐集與編訂
(二)歌謠的變異性——一個實證的結論
(三)歷史民俗視角
(四)歌謠鄉土研究的典範
(五)吳歌之“名”與“實”
(六)吳歌史研究:風格與特點
(七)結語
第八節 孟姜女故事研究
(一)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原委
(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果
(三)轉變:歷史的考察
(四)輻射式傳播:地理的考察
(五)用歷史的眼光看歷史、用傳說的眼光看傳說
第九節 胡適的民間文學理論與實踐
(一)比較研究法
(二)“雙重的文學”觀
(三)關於古代的故事詩
(四)歷史演進法與古史傳說的研究
(五)滾雪球與箭垛式
第十節 《歌謠》停刊
第十一節 顧頡剛與“古史辨”神話學
(一)“古史辨”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學術淵源
(二)層累的神話觀
(三)歷史演進法
(四)神話的人化與歷史化
(五)結語
第十二節 楊寬的神話分化說
(一)“分化融合說”的提出和內容
(二)器物創製與推原神話
(三)研究方法及其淵源
第十三節 茅盾的神話研究
(一)神話研究的歷程
(二)中國神話的演變:歷史化與仙人化
(三)中國神話的再造
(四)神話時代的宇宙觀
(五)結語
第三章 學術轉型時期(1927~1937)
第一節 中研院史語所民間文藝組
(一)民間文藝組的組建
(二)收穫時卻遭遣散
(三)最後的遺產:綏遠採風
第二節 民族學調查中的民間文學
(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二)《湘西苗族調查報告》
(三)《廣西瑤歌記音》
第三節 人類學派及其成就
(一)人類學派神話學的傳入
(二)文學研究會及其《小說月報》和《文學周報》
(三)徐蔚南與《民間文學》
(四)謝六逸的《神話學ABC》
(五)黃石的《神話研究》
(六)林惠祥的比較神話研究
(七)人類學派神話學說在中國的本土化
(八)人類學派的歷史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上)——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一)中山大學民俗學會與《民間文藝》
(二)《民俗》周刊
(三)民俗學者群的民間文學研究
(四)羅香林的《粵東之風》
(五)貢獻與局限
第五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下)——杭州中國民俗學會
(一)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成立
(二)鐘敬文的民間文學學術思想
(三)婁子匡對民間文學事業的貢獻
(四)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潰散
第六節 民間文學理論的建設
(一)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
(二)王顯恩《中國民間文藝》
(三)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說》
第七節 陳夢家的神話研究
第八節 《歌謠》周刊的再起
(一)《復刊詞》——新的綱領
(二)梁實秋的“浪漫趨勢”論
(三)一個缺乏深度和新意的時代
第四章 戰火風煙中的學科建設(1937~1949)
第一節 淪陷區北平的民間文學研究
(一)《歌謠》的停刊與學界的分化
(二)淪陷後的民間文學研究
第二節 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學派的崛起
(一)鄭振鐸的民間文學—俗文學觀
(二)趙景深的故事研究
(三)許地山、阿英、馮沅君
(四)黃芝岡、楊蔭琛、葉德均
(五)孤島時期上海的民間文學出版
第三節 社會—民族學派
(一)南溪:中央研究院系統的學者
(二)昆明:邊疆研究群體
(三)貴陽:吳澤霖和社會學家們
(四)社會—民族學派的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大西南的民間文學採錄
(一)劉兆吉的《西南採風錄》
(二)光未然和袁家驊的《阿細的先雞》
(三)陳國鈞的《貴州苗夷歌謠》
(四)張亞雄的《花兒集》
第五節 中國民俗學會復會
(一)當地學人于飛和樊縯
(二)中國民俗學會的復會
(三)《風物誌集刊》
(四)顧頡剛與《文史雜誌》
(五)羅香林的《中夏系統中之百越》
(六)報紙副刊、文藝刊物與民間文學研究
(七)《說文月刊》的學術貢獻
(八)成都:期刊與研究
第六節 神話的考古和史學研究
(一)常任俠 :神話考古與圖像研究
(二)徐旭生:三大集團說與古史神話系統
第七節 聞一多的民間文學研究
(一)民歌研究:尋找丟失了的真意
(二)神話研究
(三)對聞一多神話研究的批評
第八節 朱自清的歌謠研究
(一)把歌謠故事納入現代學術
(二)歌謠研究
(三)西南聯大與《西南採風錄》序
(四)歌謠與新詩
(五)與俗文學派的姻緣
第九節 薛汕與柳州《民風》
(一)柳州:《民風》雙周刊
(二)重慶:《金沙江上情歌》
第十節 程憬的神話研究
(一)遺稿《中國神話研究》
(二)《研究》在神話學史上的地位
(三)“古史辨”派神話觀的延伸
(四)重建中國神話體系的努力
(五)《山海經》乃古巫覡之寶典
(六)讖緯與神話的關係
第十一節 孫作雲的神話研究
(一)神話研究的歷程
(二)跨學科多元綜合研究
(三)圖像神話學的探索
(四)訓詁考據與圖騰主義
(五)“鑿破混沌之功”與“行之太過”
第十二節 勝利後的北平民間文學界
(一)《華北日報·俗文學》
(二)重啟歌謠和神話研究
(三)寥落的民間文學出版物
第十三節 勝利後的上海民間文學界
(一)民間文學出版的復甦
(二)丁英和上海民歌社
(三)李白英和中國民俗社
(四)文藝界對民間文學的關注
第十四節 香港的民間文藝活動
(一)鐘敬文與方言文學
(二)收穫期的薛汕
第十五節 解放區的民間文學蒐集研究
(一)柯仲平、林山和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
(二)周文和陝甘寧邊區大眾讀物社
(三)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
(四)晉冀魯豫和晉綏邊區
(五)東北解放區
(六)董均倫、錢毅及其他
(七)改造舊秧歌舊說書
(八)解放區的民間文學研究
第十六節 何其芳的民間文學理論與實踐
(一)開設民間文學課 編訂陝北民歌選
(二)民間文學觀
(三)民族形式論爭與民間文學問題
第十七節 37~49年民間文學運動的特點
(一)民族精神的體現
(二)有組織的科學調查
(三)多學科、多學派、多角度的研究
(四)民間文學的社會功能被空前強調
第五章 建國後17年的民間文學蒐集研究(1949~1966)
第一節 群團時代
(一)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成立與文藝研究的確立
(二)《民間文藝集刊》
(三)《民間文學》月刊
(四)民間文學叢書
第二節 調查採錄
(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民委系統的蒐集採錄
(二)沿海地區諸省市的蒐集採錄
(三)西南中南少數民族地區和老區的蒐集和採錄
(四)英雄史詩及西部地區的蒐集工作
(五)東北三省的蒐集採錄
(六)漢族民間敘事詩的新發現
(七)古文獻中民間文學作品的輯錄
第三節 民間文學理論的主導思潮
(一)階級鬥爭格局下的民間文學理論
(二)民間文學界的幾次大討論
第四節 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開拓
(一)理論研究概述
(二)丁山的神話研究
(三)鐘敬文的民間文學研究及“民俗學派”的沉浮
(四)《中國民間文學史》的出版與對鄭振鐸俗文學觀的批判
(五)何其芳:反“主流論”的中堅
(六)毛星:對文學史模式的顛覆
(七)賈芝的《民間文學論集》
(八)天鷹的歌謠論著
(九)孫作雲神話研究的開拓
第六章 新時期的民間文學理論建設(1976~2000)
第一節 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一)給“孟姜女冤案”、《格薩爾》等平反
(二)對新民歌運動的評價和反思
(三)對“改舊編新”的批評
第二節 民間文學的考察與採錄
(一)第一階段
(二)第二階段
(三)第三階段
第三節 重要民間文學成果攬勝
(一)第一屆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獎(1979~1982)獲獎作品
(二)第二屆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獎(1983~1988)獲獎作品
(三)《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
(四)《中華民族故事大系》
(五)《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故事集》
(六)《中國民間故事精品文庫》
(七)《江南十大民間敘事詩》
(八)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九)蒙古族史詩《江格爾》
(十)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
(十一)赫哲族史詩《伊瑪堪》
(十二)《貴州民間文學資料》
第四節 故事家和故事村
(一)故事家
(二)故事村
第五節 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
(一)學科建設概述
(二)學術會議
(三)學術期刊的繁榮
(四)比較研究的進展
(五)田野考察與參與研究
(四)多學科研究
第六節 神話研究
(一)袁珂:神話考釋與廣義神話論
(二)創世神話研究
(三)古典神話流變研究
(四)神話的重構或復原
(五)新文化學派
(六)潛明茲:神話之文學研究
(七)少數民族神話研究
(八)神話思維研究
(九)問題與傾向
第七節 傳說故事研究
(一)故事學的守望者
(二)傳說研究
(三)比較研究
(四)類型研究與形態研究
第八節 史詩和敘事詩研究
(一)史詩敘事詩研究概述
(二)史詩敘事詩研究的特點
附 錄:
(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百年回顧(筆談)
(二)百年民間文學理論著作要目

作品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作為概念
第二節 民間文藝學流派的消長
第三節 學科與國情
第四節 民間文藝學學科體系
第一章 現代民間文藝學的濫觴期(1900~1917)
第一節 神話學——現代民間文藝學的第一頁
第二節 梁啓超——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學人
第三節 “求新聲於異邦”
(一)格奧爾吉耶夫斯基《中國人的神話觀與神話》
(二)白河次郎、國府種德合著《支那文明史》
(三)高山林次郎《世界文明史》和《西洋文明史》
(四)編譯本《東洋文學史》
第四節 蔣觀雲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
第五節 夏曾佑:進化論的神話觀
第六節 魯迅的神話觀
(一)神話的發生髮展和消亡
(二)神話的幻想
(三)神話與文學的關係
(四)中國古神話僅存片斷問題
(五)詩人為神話之仇敵
(六)結語
第七節 周作人早期民間文學研究
(一)神話傳說研究的利器
(二)以類型理論和比較方法研究本土故事
(三)抨擊占驗舊說 闡發兒歌新見
第八節 孫毓修的童話故事論
第九節 梅光迪:文學革命自當從民間文學入手
第二章 歌謠運動的興衰(1918~1926)
第一節 北大歌謠研究會與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中誕生
(二)歌謠研究會派的歷史貢獻
(三)思想分歧未果而終
第二節 劉半農:歌謠運動的首倡者
(一)歌謠運動的開台鑼鼓
(二)比較研究的提出
(三)中國民歌史上第一次科學採集
(四)在法國的歌謠情結
第三節 周作人20年代的民間文學理論
(一)修改劉半農擬訂的蒐集方針
(二)提出歌謠分類方案
(三)對五行志派的批評
(四)發起“歌謠與方言”討論
(五)為神話的辯護
(六)矛盾的立場與不確定的價值判斷
第四節 胡愈之與胡寄塵
(一)胡愈之與《婦女雜誌》
(二)胡寄塵與《小說世界》
第五節 董作賓:鄉土研究的先驅
(一)“母題”的引入和比較研究的實踐
(二)家鄉歌謠學應時而生
(三)考訂與考訂者
(四)綜合研究模式的嘗試
(五)餘緒
第六節 鄉土研究派其他學者
(一)“歌謠迷”白啟明
(二)劉經菴:從歌謠研究婦女問題
(三)孫少仙:城市歌謠的特點與變遷
(四)張四維:歌謠代表了時代的民眾的精神
(五)臺靜農的淮南歌謠研究
(六)鐘敬文的歌謠傳說研究
(七)壽生:歌謠研究要重視實地調查
第七節 顧頡剛的吳歌研究
(一)吳歌的蒐集與編訂
(二)歌謠的變異性——一個實證的結論
(三)歷史民俗視角
(四)歌謠鄉土研究的典範
(五)吳歌之“名”與“實”
(六)吳歌史研究:風格與特點
(七)結語
第八節 孟姜女故事研究
(一)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原委
(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果
(三)轉變:歷史的考察
(四)輻射式傳播:地理的考察
(五)用歷史的眼光看歷史、用傳說的眼光看傳說
第九節 胡適的民間文學理論與實踐
(一)比較研究法
(二)“雙重的文學”觀
(三)關於古代的故事詩
(四)歷史演進法與古史傳說的研究
(五)滾雪球與箭垛式
第十節 《歌謠》停刊
第十一節 顧頡剛與“古史辨”神話學
(一)“古史辨”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學術淵源
(二)層累的神話觀
(三)歷史演進法
(四)神話的人化與歷史化
(五)結語
第十二節 楊寬的神話分化說
(一)“分化融合說”的提出和內容
(二)器物創製與推原神話
(三)研究方法及其淵源
第十三節 茅盾的神話研究
(一)神話研究的歷程
(二)中國神話的演變:歷史化與仙人化
(三)中國神話的再造
(四)神話時代的宇宙觀
(五)結語
第三章 學術轉型時期(1927~1937)
第一節 中研院史語所民間文藝組
(一)民間文藝組的組建
(二)收穫時卻遭遣散
(三)最後的遺產:綏遠採風
第二節 民族學調查中的民間文學
(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二)《湘西苗族調查報告》
(三)《廣西瑤歌記音》
第三節 人類學派及其成就
(一)人類學派神話學的傳入
(二)文學研究會及其《小說月報》和《文學周報》
(三)徐蔚南與《民間文學》
(四)謝六逸的《神話學ABC》
(五)黃石的《神話研究》
(六)林惠祥的比較神話研究
(七)人類學派神話學說在中國的本土化
(八)人類學派的歷史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上)——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一)中山大學民俗學會與《民間文藝》
(二)《民俗》周刊
(三)民俗學者群的民間文學研究
(四)羅香林的《粵東之風》
(五)貢獻與局限
第五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下)——杭州中國民俗學會
(一)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成立
(二)鐘敬文的民間文學學術思想
(三)婁子匡對民間文學事業的貢獻
(四)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潰散
第六節 民間文學理論的建設
(一)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
(二)王顯恩《中國民間文藝》
(三)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說》
第七節 陳夢家的神話研究
第八節 《歌謠》周刊的再起
(一)《復刊詞》——新的綱領
(二)梁實秋的“浪漫趨勢”論
(三)一個缺乏深度和新意的時代
第四章 戰火風煙中的學科建設(1937~1949)
第一節 淪陷區北平的民間文學研究
(一)《歌謠》的停刊與學界的分化
(二)淪陷後的民間文學研究
第二節 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學派的崛起
(一)鄭振鐸的民間文學—俗文學觀
(二)趙景深的故事研究
(三)許地山、阿英、馮沅君
(四)黃芝岡、楊蔭琛、葉德均
(五)孤島時期上海的民間文學出版
第三節 社會—民族學派
(一)南溪:中央研究院系統的學者
(二)昆明:邊疆研究群體
(三)貴陽:吳澤霖和社會學家們
(四)社會—民族學派的貢獻與局限
第四節 大西南的民間文學採錄
(一)劉兆吉的《西南採風錄》
(二)光未然和袁家驊的《阿細的先雞》
(三)陳國鈞的《貴州苗夷歌謠》
(四)張亞雄的《花兒集》
第五節 中國民俗學會復會
(一)當地學人于飛和樊縯
(二)中國民俗學會的復會
(三)《風物誌集刊》
(四)顧頡剛與《文史雜誌》
(五)羅香林的《中夏系統中之百越》
(六)報紙副刊、文藝刊物與民間文學研究
(七)《說文月刊》的學術貢獻
(八)成都:期刊與研究
第六節 神話的考古和史學研究
(一)常任俠 :神話考古與圖像研究
(二)徐旭生:三大集團說與古史神話系統
第七節 聞一多的民間文學研究
(一)民歌研究:尋找丟失了的真意
(二)神話研究
(三)對聞一多神話研究的批評
第八節 朱自清的歌謠研究
(一)把歌謠故事納入現代學術
(二)歌謠研究
(三)西南聯大與《西南採風錄》序
(四)歌謠與新詩
(五)與俗文學派的姻緣
第九節 薛汕與柳州《民風》
(一)柳州:《民風》雙周刊
(二)重慶:《金沙江上情歌》
第十節 程憬的神話研究
(一)遺稿《中國神話研究》
(二)《研究》在神話學史上的地位
(三)“古史辨”派神話觀的延伸
(四)重建中國神話體系的努力
(五)《山海經》乃古巫覡之寶典
(六)讖緯與神話的關係
第十一節 孫作雲的神話研究
(一)神話研究的歷程
(二)跨學科多元綜合研究
(三)圖像神話學的探索
(四)訓詁考據與圖騰主義
(五)“鑿破混沌之功”與“行之太過”
第十二節 勝利後的北平民間文學界
(一)《華北日報·俗文學》
(二)重啟歌謠和神話研究
(三)寥落的民間文學出版物
第十三節 勝利後的上海民間文學界
(一)民間文學出版的復甦
(二)丁英和上海民歌社
(三)李白英和中國民俗社
(四)文藝界對民間文學的關注
第十四節 香港的民間文藝活動
(一)鐘敬文與方言文學
(二)收穫期的薛汕
第十五節 解放區的民間文學蒐集研究
(一)柯仲平、林山和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
(二)周文和陝甘寧邊區大眾讀物社
(三)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
(四)晉冀魯豫和晉綏邊區
(五)東北解放區
(六)董均倫、錢毅及其他
(七)改造舊秧歌舊說書
(八)解放區的民間文學研究
第十六節 何其芳的民間文學理論與實踐
(一)開設民間文學課 編訂陝北民歌選
(二)民間文學觀
(三)民族形式論爭與民間文學問題
第十七節 37~49年民間文學運動的特點
(一)民族精神的體現
(二)有組織的科學調查
(三)多學科、多學派、多角度的研究
(四)民間文學的社會功能被空前強調
第五章 建國後17年的民間文學蒐集研究(1949~1966)
第一節 群團時代
(一)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成立與文藝研究的確立
(二)《民間文藝集刊》
(三)《民間文學》月刊
(四)民間文學叢書
第二節 調查採錄
(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民委系統的蒐集採錄
(二)沿海地區諸省市的蒐集採錄
(三)西南中南少數民族地區和老區的蒐集和採錄
(四)英雄史詩及西部地區的蒐集工作
(五)東北三省的蒐集採錄
(六)漢族民間敘事詩的新發現
(七)古文獻中民間文學作品的輯錄
第三節 民間文學理論的主導思潮
(一)階級鬥爭格局下的民間文學理論
(二)民間文學界的幾次大討論
第四節 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開拓
(一)理論研究概述
(二)丁山的神話研究
(三)鐘敬文的民間文學研究及“民俗學派”的沉浮
(四)《中國民間文學史》的出版與對鄭振鐸俗文學觀的批判
(五)何其芳:反“主流論”的中堅
(六)毛星:對文學史模式的顛覆
(七)賈芝的《民間文學論集》
(八)天鷹的歌謠論著
(九)孫作雲神話研究的開拓
第六章 新時期的民間文學理論建設(1976~2000)
第一節 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一)給“孟姜女冤案”、《格薩爾》等平反
(二)對新民歌運動的評價和反思
(三)對“改舊編新”的批評
第二節 民間文學的考察與採錄
(一)第一階段
(二)第二階段
(三)第三階段
第三節 重要民間文學成果攬勝
(一)第一屆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獎(1979~1982)獲獎作品
(二)第二屆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獎(1983~1988)獲獎作品
(三)《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
(四)《中華民族故事大系》
(五)《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故事集》
(六)《中國民間故事精品文庫》
(七)《江南十大民間敘事詩》
(八)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九)蒙古族史詩《江格爾》
(十)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
(十一)赫哲族史詩《伊瑪堪》
(十二)《貴州民間文學資料》
第四節 故事家和故事村
(一)故事家
(二)故事村
第五節 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
(一)學科建設概述
(二)學術會議
(三)學術期刊的繁榮
(四)比較研究的進展
(五)田野考察與參與研究
(四)多學科研究
第六節 神話研究
(一)袁珂:神話考釋與廣義神話論
(二)創世神話研究
(三)古典神話流變研究
(四)神話的重構或復原
(五)新文化學派
(六)潛明茲:神話之文學研究
(七)少數民族神話研究
(八)神話思維研究
(九)問題與傾向
第七節 傳說故事研究
(一)故事學的守望者
(二)傳說研究
(三)比較研究
(四)類型研究與形態研究
第八節 史詩和敘事詩研究
(一)史詩敘事詩研究概述
(二)史詩敘事詩研究的特點
附 錄:
(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百年回顧(筆談)
(二)百年民間文學理論著作要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