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金融風潮

19世紀80年代初,胡光墉以自己控制的眾多錢莊和票號為後盾,欲打破洋商對中國蠶絲出口業的操縱。他買進大量生絲,並下令所屬錢莊、商號等分支機構,在江浙兩省育蠶村鎮發放定銀,壟斷這些地方的蠶繭收購,因而囤積了大量生絲。上海絲價一度抬高到倫敦市價之上。1883年,義大利生絲產量上升,洋商停止買進新繭。胡光墉只有折本銷售,由此所受損失在1000元兩以上,導致大量錢莊倒閉。上海南北兩市錢莊各行業倒閉者達數百家之多,上海的股市一蹶不振。金融風潮從上海開始,波及京師、漢口、天津、寧波、杭州等地,並立刻危及各地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等,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883年金融風潮
  • 人物胡光墉
  • 時間:19世紀80年代初
  • 目的:打破洋商對中國蠶絲出口業的操縱
風潮經過,影響,

風潮經過

胡光墉有“紅頂商人”之譽。他除於各地開設阜康銀號、胡通裕票號外,並從事多項商業投資,其中以絲業投資為主。大約從光緒六年1881五、六月新絲上市後,胡光墉即陸續收購大量生絲。到1883年5月底,胡所囤積的生絲已達14000包,為此他已墊付資金約2000萬兩。當年浙江氣候欠佳,影響養蠶業,估計生絲供應量將較往年減產。因此,胡和絲業同行齊約堅持高價售賣。一向操縱生絲貿易的外商,對胡所標價格採取了抵制態度。不料,這一年義大利生絲豐收,訊息靈通的上海外商轉向義大利販運,以致上海生絲交易嚴重低落。
延至陰曆年關1883年1月,一些著名絲棧如金嘉記、朱永盛等商號先後因周轉失靈,虧蝕達150萬兩以上,拖累錢莊達40家,上海金融市場出現顛簸不定的徵兆。又逢中法糾紛升級,進入戰爭狀態,動盪的時局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上海市場絲價又頻頻下跌。1883年9月初,上等4號輯里絲每包價格為427.5—428.5兩;10月跌為382.5—386.3兩;到11月15日,更進一步跌到375—376兩的最低價。到11月下旬,胡忍痛將生絲大量出售給外商,每包賣價低到372.5兩,虧蝕極大。
1883年12月1日,胡雪岩在上海開辦的阜康錢莊倒閉。受其牽累,上海其他的錢莊銀號形勢更加危急,但是票號、外國銀行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拒絕再伸出援助之手,雙重打擊之下錢莊銀號只得大批關閉。據說在倒賬風潮中,上海78家錢莊銀號關閉了68家,而停業的商業行號也有三四百家之多。與此同時,胡雪岩在各地開辦的錢莊銀號也紛紛倒閉,致使各地的金融業同樣受到了猛烈衝擊。

影響

這場金融恐慌,在1883年冬終於以空前的規模席捲整個上海市場,南北市大錢莊從年初的78家到年終只剩下10家;南北市行號棧鋪受拖累而閉歇的不下三四百家。
風潮過後,《字林滬報》即發表題為“論錢市之衰”的評論,認為“開設之多”、“放賬之濫”、“宕賬之巨”、“風氣之漓”等,“凡此皆錢業近10年來之弊病,積而至於今日之大衰也,此非所謂木必自腐而後蛀蟲生焉者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