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巴黎條約》

1815年《巴黎條約》是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英、俄、普、奧)與法國簽訂的和平條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815年《巴黎條約》 
  • 外文名:無 
  • 簽訂時間:1815年11月20日 
  • 簽訂條約:《巴黎條約》 
歷史背景,內容,過程,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1815年《巴黎條約》1815年《巴黎條約》
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英、俄、普、奧)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巴黎條約》。這項條約比第一次條約更為苛刻。它規定法國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國又喪失菲利普維爾、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和蘭道等許多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法國要償付7億法郎的賠款,以發行公債的辦法分15次在5年內還清;賠款還清以前,聯盟各國派兵15萬人駐紮在法國東北的要塞,駐軍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歸還拿破崙戰爭時期從歐洲其他國家掠走的珍貴藝術品。此外,凡未被該約取消的1814年《巴黎條約》和維也納《最後議定書》的所有條款,也都再次得到確認。

內容

1815年11月20日簽訂《巴黎條約》主要內容是:①擁護1815年《巴黎條約》。
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國攻擊,盟國各出兵6萬相助。
③定期舉行會議,協商各國的共同利益和維持歐洲和平的方法。
條約的有效期為20年。四國同盟與神聖同盟相配合,目的在於防止法國再起,反對新的革命運動。法國遵守1815年《巴黎條約》規定,按期償付賠款,1818年,盟國同意撤出在法國的駐軍,法國也加入同盟。並於11月15日發表共同宣言,聲明五強維持歐洲和平,即按歐洲各大國統治者的利益和目的,處理歐洲事務。隨著歐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四國同盟內部矛盾重重,在許多問題上已不能一致行動。

過程

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的歐洲盟友,1800年5月拿破崙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奧軍被為避免被截斷後路,慌忙撤退,6月9日法軍截住奧軍,擊潰其先頭部隊,13日法奧兩軍主力在馬倫戈會戰,擊潰奧軍。1800年11月,拿破崙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兩個方向同時開始進攻,12月2日北線法軍在德意志境內擊敗奧軍,南線法軍切斷了曼托瓦要塞和奧地利本土的聯繫,1801年2月,法奧簽定「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聯盟解體。
1803年5月英國對法宣戰,封鎖法國海上貿易。1804年12月,拿破崙稱帝,稱拿破崙一世。1805年,英、俄、奧、瑞典等組織第三次反法聯盟,同年,奧軍分兩路進功義大利和巴伐利亞,俄國也出兵配合,正準備入侵英國的拿破崙調集法軍主力迅速進致萊茵河,9月25日,法軍對奧軍發動進攻,10月6日,在烏爾姆會戰中擊潰奧軍,11月13日,法軍占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俄軍和奧軍撤退阿羅木茨,12月2日,法軍與俄奧聯軍進行了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會戰,拿破崙利用反斜面陣地大敗聯軍。12月26日法奧簽定《普雷斯堡和約》,第三次反法聯盟解體。
1806年9月,英、俄、普、瑞典等國結成第四次反法聯盟,1806年,普魯士進行總動員,9月向法國進軍,10月8日,法軍進入薩克森在霍夫擊敗普軍,11月7日,普軍10萬餘人投降,普魯士徹底喪失戰鬥力。11月,俄軍發動進攻,1807年2月,雙方進行挨勞會戰,6月法軍進攻海爾斯堡,俄軍撤退,6月14日法軍在弗里德蘭截住俄軍,將俄軍擊潰。7月7日和9日,俄、普分別與法國簽定《蒂爾西特和約》,第四次反法聯盟瓦解。
1806年11月,拿破崙頒布“大陸封鎖令”,封鎖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貿易,但西班牙和葡萄牙拒不執行,1807年10月,法國對葡萄牙宣戰,與西班牙籤定《楓丹白露密約》瓜分葡萄牙,11月法西聯軍入侵葡萄牙,隨後法軍占領了西班牙的戰略要地,1803年3月占領馬德里,隨後拿破崙封自己的哥哥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軍民奮起反抗,7月22日,2萬法國占領軍投降,10月30日,拿破崙攻入西班牙,12月重新占領馬德里,西班牙抵抗力量轉入游擊戰,牽制了大量法軍。

1809年1月,英奧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4月9日奧軍不宣而戰,13日和法軍遭遇,19~23日雙方連續交戰,奧軍被打敗,5月13日維也納被法軍占領。奧軍撤退到多瑙河以東摧毀了河上橋樑,法軍求勝心切,5月21日渡河時遭到奧軍襲擊,拿破崙首次戰敗,損失慘重。7月6日,法奧兩軍在瓦格拉姆決戰,法軍以巨大的代價擊敗奧軍,10月14日,雙方簽定《申布倫和約》,第五次反法聯盟瓦解。
1815年《巴黎條約》1815年《巴黎條約》
1812年6月,法軍開始進攻俄國,俄軍主動後撤,法軍追趕深入俄國境內,8月雙方進行斯摩棱斯克會戰,俄軍抵抗後繼續後撤,沿途堅壁清野斷絕法軍給養,沙皇不滿俄軍退卻,任命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為了向國內交差,9月7日,庫圖佐夫同法軍進行了博羅季諾會戰,俄軍給予了法軍沉重的打擊後繼續後撤。9月14日法軍占領被縱火焚燒的空城莫斯科,10月19日法軍撤退,11月3日法軍後衛遭俄軍襲擊,6日遭遇暴風雪,法軍損失慘重,11月9日,法軍在斯摩棱斯克渡別列津河中遭俄軍攻擊,損失大量人員、火炮和輜重,12月12日,不足3萬殘兵返回法國,拿破崙的軍隊主力損失殆盡。

歷史意義

1813年,俄、普、英、西、葡、瑞、奧等組織第六次反法聯盟,1813年5月,拿破崙率新軍在呂岑打退俄普聯軍,8月26、27日,雙方進行德勒斯登會戰,拿破崙指揮7萬法軍擊退15萬聯軍,聯軍準備合圍法軍,10月16日,爆發萊比錫會戰,拿破崙被擊敗。1814年1月,聯軍侵入法國本土,1月29日,拿破崙在布里埃納擊敗聯軍一部,2月10日致30日,拿破崙連續對聯軍發起攻擊,聯軍損失慘重,但此時拿破崙已無力進行殲滅戰。2月底聯軍進攻巴黎,3月初拿破崙在拉昂會戰中損失慘重,被迫撤退,3月21日,拿破崙進軍馬恩河,吸引聯軍失敗,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4月11日,拿破崙同反法聯盟簽定《楓丹白露條約》,4月20日拿破崙被流放,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月1日,拿破崙利用人民對波旁王朝的不滿成功復辟。3月25日,英、俄、普、奧、荷等國成立第七次反法聯盟,集結70萬重兵進攻法國。6月12日,拿破崙先發制人,向比利時的英普聯軍發動進攻,16日,法軍在利尼擊潰普軍,英軍退往滑鐵盧,6月18日,法軍和英普聯軍在滑鐵盧決戰,普魯士援軍不斷趕到,最終擊敗了拿破崙。6月21日拿破崙逃回巴黎,7月7日,聯軍進入巴黎,拿破崙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南大西洋聖勒拿島,直到病逝。拿破崙戰爭將法國革命的啟蒙思想傳播到了整個歐洲,法國的軍事占領也喚醒了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拿破崙的軍事藝術創造了輝煌一時的勝利,被後來的軍事家廣泛深入的學習研究,加速了歐洲近代的發展進程。
法國與反法聯盟成員國簽訂的和平條約。第一次《巴黎條約》是第六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與法國於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簽訂的。後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復荷蘭、瑞士、德意志諸公國和義大利各國奧地利統治地區除外的獨立;拿破崙戰爭時期,各國占領的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國控制的多巴哥等島嶼除外)歸還給法國,馬爾他島歸英國所有;宣布萊茵河和希爾德河自由航行。對於法國放棄的領土歸屬問題以及涉及除法國以外的歐洲其他國家的問題,條約規定另外召開國際會議解決(見維也納會議)。
條約簽訂不久,拿破崙一世利用了法國各個階層對復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滿,以及戰勝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尖銳矛盾,從流放地厄爾巴島潛回法國,建百日王朝。英、俄、奧、普等國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它們組織了第七次反法聯盟,並在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法軍,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退位。

555x54854kjpg世界大戰《巴黎條約》簽定紀念章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英、俄、普、奧)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巴黎條約》。這項條約比第一次條約更為苛刻。它規定法國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國又喪失菲利普維爾、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和蘭道等許多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法國要償付7億法郎的賠款,以發行公債的辦法分15次在5年內還清;賠款還清以前,聯盟各國派兵15萬人駐紮在法國東北的要塞,駐軍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歸還拿破崙戰爭時期從歐洲其他國家掠走的珍貴藝術品。此外,凡未被該約取消的1814年《巴黎條約》和維也納《最後議定書》的所有條款,也都再次得到確認。
1815年《巴黎條約》1815年《巴黎條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