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文學

18世紀文學

18世紀文學主要成就是啟蒙文學。主要包括法國啟蒙運動文學、英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和德國民族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蒙運動
  • 外文名:Enlightenment campaign
  • 包括啟蒙運動、德國民族文學
  • 時間:18世紀
  • 釋義:照亮
簡介,概述,英國,法國,德國,歌德,

簡介

啟蒙運動”:(1)啟蒙,原文是“照亮”的意思。(2)啟蒙知識分子認為:人之初,人類社會與大自然是和諧的,人們憑理性而生活,人人幸福,事事如意。可是隨著封建文明、封建專制和宗教迷信的發展,原有的那個永恆的理性及和諧幸福被破壞掉了,因而社會黑暗起來,人們心靈也愚昧麻木起來。因此,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要人人幸福,首先就要用那個永恆的理性及建築於理性之上的科學文化知識去啟迪人們的心靈,使人們擺脫愚昧,徹底剷除專制存在的土壤——世人的愚昧,徹底打破統治者製造的愚昧、麻痹世人的宗教迷信謊言;另一方面還要從政治上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為實現自由,平等、博愛、基於天賦人權的理性國家而奮鬥。(3)啟蒙理論,實質上是奪權理論(為什麼要奪,怎樣奪,奪後怎樣);啟蒙運動,實質上是法國大革命前新興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奪權之前一次輿論大準備。

概述

英國

1.笛福是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一個溫和的啟蒙作家,有“現代新聞報導之父”的美譽。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曲原始積累時期資產者的頌歌。主人公魯濱遜是笛福時代英國商業資產者的典型,歌頌了資產階級的積極進取精神。魯濱遜形象是歐洲小說史上的一個創舉,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的正面形象。標誌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誕生。藝術上用第一人稱主人公自述方式,逼真的細節描寫和樸實的語言。笛福,對長篇小說這一文體有創造性發展而榮獲“小說之父”的稱號。
2.斯威夫特代表作諷刺小說《格列佛遊記》,通過幻想的環境、虛構的情節、誇張的手法對英國政治、法律、議會、黨爭和哲學進行諷刺和抨擊。特別對代表貴族利益的托利黨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攻擊的醜態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全書生動滑稽,既有童話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反語、誇張、對比等多種諷刺手法斯威夫特開創了英國文學中的諷刺傳統,對後世影響甚大。
3.菲爾丁是英國現代小說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代表。代表作《湯姆·瓊斯》是歐洲文學中的一流小說,代表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被譽為18世紀英國社會的散文史詩。小說圍繞一對青年男女的身世和戀愛波折,廣泛描寫了18世紀英國城鄉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批判了貴族資產階級的放蕩、貪婪與虛偽。菲爾丁把英國和歐洲小說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作了充分準備。
4.“感傷主義文學”:(1)18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發生在英國的一股文學潮流。人們開始對理性社會產生懷疑,只得寄希望於藝術和情感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逃避。(2)感傷主義文學潮流在文學形式方面將歐洲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僅是19世紀初歐洲聲勢浩大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而且可以說是現代派文學的源頭。(3)感傷主義開闢了一種以心理感覺為載體摻合外部現實世界的投影的敘述方式。感傷主義是因斯泰恩的小說《感傷旅行》而得名。
5.前浪漫主義以彭斯和布萊克為代表。彭斯是個農民詩人,詩樸實自然,充滿樂觀情緒。

法國

1.孟德斯鳩的代表作是《波斯人信札》,是書信體的哲理小說,對法國絕對君權的黑暗統治、上層社會的驕奢淫逸和種種惡習進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諷刺。作者還通過波斯貴族後房生活的描寫,譴責了違反人性、摧殘人性的多妻制和閹奴制度,並塑造了敢於反抗專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現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辛辣的諷刺是這部小說的顯著特色。是18世紀哲理小說的開創性作品。
2.“哲理小說”:(1)哲理小說是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小說。(2)它以人物活動為主線,穿插描寫了多方面的內容,把敘事、議論、抒情、諷刺融為一體,表現作家關於政治、法律、道德、文學方面的啟蒙觀點,富於哲理性。(3)哲理小說有:《波斯人信札》《拉摩的侄兒》《老實人》《天真漢》《愛彌爾》等等。
3.伏爾泰被公認為是啟蒙運動的精神領袖。《老實人》是他哲理小說中最優秀的一部。小說描寫了一個神話般的理想世界——黃金國,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幻想。結尾提出了“種我們的園地要緊”的名言,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求實精神。
4.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又是法國《百科全書》的組織者兼主編。文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三部哲理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宿命論者雅克》。
5.狄德羅《拉摩的侄兒》是一部對話體哲理小說。主人公拉摩的侄兒是一個“怪人”,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是具有才能卻自甘墮落的時代畸形兒的典型。馬克思稱這部小說為“無與倫比的作品”,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法的傑作”。
6.“正劇”:(1)正劇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由法國的狄德羅、博馬舍和德國的萊辛創立。(2)正劇的特點是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採用散文的形式描寫現實社會鬥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戲劇的主人公,語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羅的《私生子》、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等。
7.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爾》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書中種種教育主張和措施,都是以他的 “返回自然”的哲學思想為出發點提出來的。晚年撰寫的《懺悔錄》是他人生歷程的真實記錄,不僅為傳記文學樹立了範例,而且也給教育學、心理學提供了“關於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參考材料。”書信體哲理小說《新愛洛綺絲》堪稱情感小說。作品讓讀者從一封封公開的情書中得出結論:聖·普樂和尤麗的愛情是純潔高尚的,真心誠意,志同道合。然而,冷酷的社會現實摧殘了這朵愛情之花。顯示作者激進的反封建精神。
8.博馬舍的“費加羅三部曲”:《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姻》《有罪的母親》。
9.《費加羅的婚姻》是博馬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富有戰鬥性的喜劇。伯爵追求蘇珊娜,並妄圖恢復他自己早已宣布放棄的貴族對農奴新娘的“初夜權”,由此產生全劇的矛盾。它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階級的腐化墮落,讚美了第三等級的聰明才智,反映第三等級對貴族的勝利。

德國

1.萊辛是德國民族戲劇、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國文學的轉變”。
2. 萊辛的美學理論《拉奧孔》探討的是詩與畫的界線,認為詩表現的是連續的動作,是性格的形成過程;而畫、雕塑則只是性格的完成或那富有包孕性的片刻,因此,詩比畫更有表現力。
3. 萊辛的市民悲劇代表作《愛米莉婭·迦洛蒂》,通過愛米莉婭父女的“反抗”行為,寫出了貴族的暴虐和市民的軟弱,表達了德國市民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4. “狂飈突進運動”,即運動的思想藝術特徵:(1)18世紀70—80年代發生在德國的文學運動,這就是狂飈突進運動。(2)一大群文學青年,在英法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要求個性解放。他們崇尚天才和叛逆,強調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推崇自然和自我。(3)這一名稱源於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飈突進》,理論代表是赫爾德爾和歌德合著的《德國的風格和藝術》。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強盜》和《陰謀與愛情》,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4)席勒和歌德參加了這一運動。
5.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斐迪南與露易絲的愛情悲劇,寫出了第三等級的平民與特權貴族的矛盾和衝突。恩格斯稱其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6.《陰謀與愛情》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性的戲劇”:(1)劇本勇敢地把當時德國的黑暗現實搬上了戲劇舞台。(2)作者公開站在平民一邊,維護平民尊嚴,譴責達官貴人。
7. 18世紀末19世紀初,史稱“魏瑪古典主義時期”,德國文學達到高峰。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晚年的席勒和歌德。
8.“魏瑪古典主義時期”德國文學的繁榮,即魏瑪古典主義:(1)18世紀90年代是德國文學史上“魏瑪古典主義”的繁榮時代,席勒和歌德均被邀到魏瑪公國合作了10年,形成了德國文學的“古典主義時期”(2)德國古典文學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並繼承啟蒙運動的優良傳統來實現“人道主義”這個最崇高的理想。(3)德國古典主義在政治上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激進,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陶冶性情,培養完整和諧的個性;在藝術上以古希臘藝術為典範,把“高貴的單純、寧靜的偉大”視為最高理想,追求莊嚴肅穆、完整和諧。(4)歌德和席勒的一系列作品和論著,促成了德國文學的繁榮,形成了18世紀歐洲文學的高峰。

歌德

1.歌德是德國偉大的民族詩人,代表作《浮士德》是世界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2. 歌德的抒情詩是近代德國抒情詩的開端。詩歌特點:(1)讚美大自然,(2)謳歌愛情和友誼,(3)隱含了對專制和暴政的強烈不滿,(4)充滿了積極、健康、樂觀的精神。如《五月之歌》《歡會與離別》等。
3.“維特熱”:即為什麼歌德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作品? (1)維特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形象。黑暗的社會現實使他感到生命已無價值,精神崩潰,飲彈自殺。(2)維特是時代覺醒者和庸俗環境的反抗者,他以個人為中心來反抗,以孤傲對待德國現實的醜惡。他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3)也正因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國不同時代同病相憐的青年,他們從中找到共鳴,不少人不但模仿維特的服飾,甚至也學維特的自殺,一時形成“維特熱”。
4.《浮士德》的取材與創作過程:(1)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土德博士的民間傳說。傳說他將靈魂賣給魔鬼,以探求新的生活出路。(2)整個構思過程延續了將近60年。在前人的基礎上,歌德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故事進行了全面改造,一方面強調浮士德形象的特點,另一方面改變了原故事的悲劇結局,賦予浮土德傳說以全新的意義。全劇沒有首尾相連的故事情節而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人生要義的一生。
5.《浮士德》的情節和結構:“基本情節可歸結為:一幕序曲,兩個賭賽,終生追求,五幕悲劇。①《天上序曲》是劇作的開端,也是全劇的思想總綱。②第一個賭賽是天帝和魔鬼關於“對世界和人的看法”——人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人生理想的問題,第二個賭賽是魔鬼梅非斯特關於“浮士德是否對生活產生滿足”。③一生追求、五幕悲劇:知識的追求和知識的悲劇;感官的追求和愛情的悲劇;權勢的追求和從政的悲劇;美的追求和尋美的悲劇;事業的追求和事業心的悲劇。(2)結構:全劇結構上的特點是,沒有首尾相聯的故事情節作主線,各部分之間若即若離。它的龐大的、複雜的內容是靠著一種內在因素維繫,而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種內在因素就是浮士德的精神發展史。詩劇以浮土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人生真諦的一生經歷。
6.《浮土德》是一部思想內容很豐富的作品,其主要的思想價值即詩劇意義:(1)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掙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2)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3)詩劇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的堅定信念: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礙,但最終會找到人生的真理。(4)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衝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
7.梅非斯特是作品中另一重要人物,形象特點:是一個來自北歐傳說和基督教傳統的形象,在詩劇中作為浮士德的對立面出現。梅非斯特是生活中玩世不恭的虛無主義者典型,是情慾的化身,“惡”的代表,同時也是一個象徵、寓意型的形象。
8.歌德的世界意義:(1)歌德是德國的偉大詩人,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歌、戲劇和小說,成為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葉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2)他的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一部關於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是世界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詩劇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衝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歌德在《浮土德》中揭示了人生的真諦:“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3)是歌德首先提出了“世界文學”這一概念,促進了全球文學一體化的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