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子

龜頭子

龜頭子(天竺粒)又名騷龜頭、石柯、杯果,屬山毛櫸科。龜頭子原產於印度巴卜那都,因其狀如龜頭、故得此名。其性喜高溫向陽之地,無花,每三年結一次果,在果實成熟的後期,必須在高溫30度100天后方可採摘,是“印度神油”的主原料,其性溫熱,善補。藏人常以此物加牛骨燉湯,喝過此湯周身溫熱,可只穿氈衣在冰天雪地中過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龜頭子
  • 外文名:The child
  • 法語:le gland du pénis
  • 韓語:귀두 아들
  • 西班牙語:El hijo de
  • 分布區域:印度
參見,功能,用法,注意事項,

參見

益腎子 益腎子又叫壯陽果、補腎果、掉藤果、龜頭子
龜頭子為不常用的一種民間草藥,其效用民間傳說為補腎壯陽,治療陽痿、早泄等腎虛疾病。
龜頭子實物圖龜頭子實物圖

功能

溫補氣血、腎血、虧損、關節酸痛、祛風濕、補肝腎、 強腰、溫腎壯陽。

用法

1、龜頭子400克,配陰陽子200克,通浸白酒1000克可祛風濕、關節酸痛、強腰。
2、龜頭子200克搗碎後泡白酒1000克,可補肝腎、腎血虧損、溫腎補陽。
3、如果急用是用40--50克龜頭子,燉牛骨加老薑或胡椒喝湯,在10--15分鐘內立刻見奇效。

注意事項

該種果實的原植物產於廣西西部(那坡)和雲南東南部(屏邊),但並未記載產自西藏。查《西藏植物志》第一卷,也未見收載該種,說明此種並不產西藏。查藏藥志及中華藏本草等書未發現此種記載,《中藥大辭典》和《中華藥海》也未見對該果子藥用的記載,《本草綱目》也未查到該條目,說明此種尚未作為藥材記載。於是,筆者對市場上公開炒賣(售價50元一斤),並說有良好療效的說法產生懷疑。
查閱了《中藥大辭典》,有關柯屬植物藥用的記載只有3條:
龜頭子
一、為野檳榔,原植物為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的花序,其主治功用:順氣消食,健胃,殺蟲;治食積腹脹,蟲積不化;
二、為柯樹皮,原植物為柯(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的樹皮的韌皮部,有小毒,治浮氣水腫;
三、條為多穗石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s Rehd.)葉,治高血壓。
另查本書的“橡實”條目,其主治功效為澀腸固脫,治瀉痢脫肛,痔血。上述四條均與壯陽無關。據筆者所知,該科植物通常含較多的鞣質和丹寧,且有時有小毒,建議廣大民眾謹慎使用。
龜頭子
龜頭子
龜頭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