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飛(滑稽演員)

龔一飛(滑稽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龔一飛原名高洪根(1929—2003)浦東高行人,著名滑稽演員,師承程笑飛。被滑稽界和喜愛的戲迷譽為滑稽泰斗。他長期從事滑稽演藝事業,在解放前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滑稽演員,他演技精湛,深厚滑稽功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一飛
  • 別名:高洪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浦東高行
  • 出生日期:1929年
  • 逝世日期:2003年4月10日
  • 職業:著名滑稽演員
  • 代表作品:《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小和尚》《哎喲,媽媽》《阿Q正傳》
個人簡介,經歷,藝術特色,遺忘大師,身故,養蜂學家,

個人簡介

龔一飛龔一飛
23歲擔任玫瑰滑稽劇團團長,創作並參加了多部滑稽大戲的演出,是一名頗具特色、深受觀眾喜愛的滑稽演員。他的“長吃進”包袱爐火純青,享有盛譽。特別是80年代,他與常州滑稽劇團合作創作演出了《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小和尚》等多部滑稽戲。並與上海青年滑稽劇團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合作演出了《哎喲,媽媽》、《阿Q正傳》,還參加了大型滑稽戲《海上第一家》,海派系列小品《老娘舅系列》的演出。

經歷

50年代,滑稽舞台上“阿飛戲”盛行,正是其劇目的火爆遭到了其他劇團的嫉妒,欲加其罪,然身為《阿飛展覽會》的主演龔一飛也因此錯劃為“右派”,劇團散夥。付出了不該的慘重代價——被關安徽白茅嶺勞改農場十多年,受到不公平待遇,直到改革開放才回到久別的上海。因此龔一飛先生不被許多人知曉,但他的舞台技藝在戲迷中是普受認可的,無不叫絕。他的藝術造詣不在姚、周兩位滑稽泰斗之下。

藝術特色

龔一飛先生的技藝是普受認可的,美譽其“老龔一上台,笑聲滾滾來”
龔老與眾不同的詼諧形象,表面一本正經卻又幽默風趣、他的獨到思維和形像化的包袱、他的“自說自話”卻又“前言後語大反差”令人回味。龔一飛巔峰時期的表演亦莊亦諧,語言充滿豐富的想像力,往往令人難以想到、顯得那樣自然真切、水到渠成。其特色手法“咕白”與“長吃進”。包袱信手捏來,自然幽默,足現一代老藝術家的深厚功力 。
雖龔一飛並無創立派系,但龔一飛的獨到藝術形式在同輩滑稽演員中難出其右。慶興龔老其中兩位高足現依然活躍在演藝舞台上,也是觀眾熟知的滑稽演員張克勤、陳國慶,老戲迷眼裡的“龔派”滑稽的獨到藝術特色形式依然可以傳承。龔老的特色技藝後繼有人。

遺忘大師

龔一飛老先生是被官方遺忘的,是被體制遺忘的。
龔一飛先生龔一飛先生
90年代中期,江、浙、滬幾乎所有的滑稽演員集體亮相,公演了一台反映一家小飯店百年歷史變遷的大戲《海上第一家》,龔一飛先生在第一幕出演一位晚清縣官,被當時很多滑稽愛好者認為是整齣戲上百個角色中最出彩的一位! 但遺憾的是,龔老並沒有在體制內謀得一個好的地位,沒有得到理想的官方話語權。儘管其水平在同輩演員中絕對是拔尖!在現今當無所謂,但在解放後直至90年代,體制對於演員是極為重要的。 因龔老曾被錯打入冤獄,此後一直游離在“主流”之外。《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都是和江浙一帶劇團的合作,在上海灘被觀眾所熟悉的,是十幾年前的《海上第一家》以及《老娘舅》里飾演的康海海。而龔一飛之前的輝煌已經是過眼雲煙。 觀眾能銘記,不怕官方把龔老遺忘只可惜,龔一飛先生離世早。否則,即便再被官方所遺忘,也定會被更多的觀眾所銘記。

身故

一代笑匠龔一飛因患病,不幸於2003年4月10日去世,享年 74歲。
龔老漫畫圖像龔老漫畫圖像

養蜂學家

龔一飛(1926~ )養蜂學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各級養蜂學(協)會的積極組織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於廈門集美鎮。教授。九三學社社員。1949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留校任助教兼農業推廣幹事。從1951年5月院系調整轉為福建農學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養蜂系(1988年改為蜂學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第3、4屆副主委,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浙江農大動物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農業部教材指導委員會畜牧學科組成員、蜂學專業組組長,中國養蜂學會1~3屆副理事長,福建省養蜂學會1~3屆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養蜂學會首席顧問,福建省養蜂學會名譽會長,福建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名譽所長,九三學社福建省委顧問。1985年評為福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8年評為福州市勞動模範。1996年評為福建省科協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中國養蜂學會評上我國現代五名養蜂家之一,立傳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1992年起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成長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龔一飛的童年及少年時期,舊中國大多數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艱難。龔一飛雖然是生長在福州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龔易圖的“龔家花園”(西湖賓館的中心部分)內,但由於不是嫡系子孫,龔家花園的富庶與他們家幾乎無關。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觀園的豪宅里有數不清的花鳥蟲魚。這些自然界的生靈在龔一飛的童年裡成了他痴迷熱愛的生物學的免費啟蒙老師。
他的父親龔禮賢是生物學教師,家裡就存有不少動、植物標本。父親的言傳身教也促使他對生物學興趣的養成。可是真正讓他走上養蜂、研蜂這條“甜蜜之路”的原因卻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戰爭時期,年僅42歲的父親因病去世。在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母親要獨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個孩子。1944年,身為老大的龔一飛考取了大學,對於這個日常生活都捉襟見肘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欣慰而又為難的事。中途他就從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輟學,當了一年國小教師以貼補家用。
協大校園坐落在鼓山麓閩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適於養蜂。20世紀40年代,龔一飛肄業期間,師從林青教授學習養蜂。既然身懷知識,就可以學以致用,而且養蜂投資小收益快,養蜂助學對他來說是一條可取之道。於是,他從親友處借來錢,馬上將想法付諸實施。10箱蜜蜂養在離校頗遠的果園裡。每到周末,他便從魁歧乘船過江並奔走十餘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學識,付出艱辛,終於掌握了駕馭蜂群的技術,而蜂群也給他帶來了回報。10箱蜂一季下來收了500多kg蜜。按時價算,1kg蜂蜜可換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這就解決了學費和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這樣,龔一飛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育事業
1949年夏他自該校畢業,留校工作,開養蜂課。1958年,受命籌建福建農學院養蜂場,任命為場長,同時將私有小型蜂場捐贈該場。1959年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0年,應邀擔任由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養蜂師資培訓班教師,主講蜜蜂生物學課程。同年,福建農學院創辦2年制養蜂專業,出任養蜂教研組主任。他經常與師生一起擴種蜜源植物,建立校內蜂場,帶領師生深入山區教學。1961年,被福州市科學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65年,主持舉辦了全國中蜂師資訓練班,為推廣中蜂科學飼養培育了骨幹力量。
1967年養蜂專業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組織教學蜂場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魯番盆地采棉花蜜,創造了平均群產蜂蜜190kg的高產紀錄。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間,在福建省浦城縣的福羅山區與當地農民栽果樹、誘捕野生中蜂,將圓桶舊法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科學飼養,建成了集體定地蜂場,為探索閩浙贛邊境山區蜜源潛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規律積累了經驗。1978年,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恢復招生,他任專業主任。1980年,養蜂專業擴展為4年制本科。面向全國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農學院成立了全國唯一的養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該系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這個院系現已擴展為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下設蜂學、蜂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蜂療3個專業,成為全國唯一培養高等院校蜂學本科多樣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為我國蜂業戰線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千餘名專科、本科及碩士畢業生,並培訓了數百名蜂業專項技術人才。其中,有的已成為海內外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教學科研機構領導者……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龔老師數十年來歷經滄桑,貢獻畢生精力為蜂學教育事業而奮鬥,今已桃李花開,碩果纍纍!
科學研究
龔一飛在20世紀40年代於協和大學農學院肄業期間,邊養蜂助學,邊師從趙修復教授選修《昆蟲學》和《昆蟲分類學》,並對達爾文學說深感興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奧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畢業後,一直從事養蜂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第一手資料。新中國成立後,他學習《實踐論》、《矛盾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眼界頓開,堅信一切真知灼見皆源於實踐。他在蜂學方面的精湛造詣,正是他長期實踐的結果。
1952年以來,龔一飛在養蜂科研和教學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為農作物授粉、蜂蜜高產技術、蜜蜂病敵害防治技術,蜜蜂生物學、蜜蜂育種新技術等多課題的研究。先後在全國性及地方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華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75年,他編著的《怎樣養蜂》一書,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先後印刷6次,發行67萬冊,對普及養蜂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他受農林部教育局委託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養蜂學》,獲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他受農業部、教育部委託主編的全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養蜂》,前後印刷5次。他參加編寫、翻譯的著作還有《養蜂手冊》、《副業生產手冊》、《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蜜蜂機具學》及世界養蜂名著《蜂箱與蜜蜂》等。
他在學術上有不少頗具影響的創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根據中蜂獨特的適應性,預言中蜂在華南、西南廣大山林地區具有西方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歷時半世紀,這預言不斷為養蜂實踐所證實。他在70年代發表的《論中蜂》一文,多年來,不斷為多種專業期刊或論文集所選載。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從風媒向蟲媒演變,正好比動物界中由體外授精向體內授精演變一樣,在傳種接代的方式上屬於突破性的飛躍。他的這種見解,為利用蜜蜂授粉增產充實了理論基礎。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體活動,它對培養強壯蜂群,穩定工蜂采蜜積極性至關重要。龔一飛在國內首次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闡述自然分蜂的內外因,達到了新水平。這在指導生產實踐上具有廣泛的意義。他根據自己在吐魯番盆地炎暑獲得養蜂穩產高產的實踐,否定了傳統認為華南養蜂越夏的難關是由於高溫所致的觀點,指出群體的蜜蜂對溫度具有驚人的調節能力,華南越夏的困難是蜜蜂敵害猖獗和局部地區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現分蜂熱是養蜂生產上的致命傷。早在50年代,他就根據王台發育規律,試驗成功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除王結合二次選擇毀台法。近十多年來,他指導助手和研究生致力於蜜蜂交配生物學、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貯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種基礎技術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特別是1984年夏他和張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雙版納,目睹我國西南原始熱帶雨林中豐富多彩的蜂種資源,於是萌發了撰寫《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的想法。90年代初,他們在福建省科委的資助下,連續5個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後涉足長白山、完達山、大小興安嶺、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天山、阿爾泰山、伊犁草原、吐魯番盆地、祁連山、河西走廊、六盤山、河套、毛烏素沙漠、內蒙草原、五指山、十萬大山和衡山,實地察訪,採集標本,徵集圖片、資料,甚得各方惠助,收穫頗豐;更喜的是相關學科取得重大突破,專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漸使其抱負轉為現實。
《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分蜜蜂分類、品種、進化與起源等4章。大體上闡明了蜜蜂屬的來龍去脈、親緣關係、地理分布,介紹各蜂種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抗病敵害性能,並從不同地區飼養的角度評比它們的經濟價值。此書能為蜜蜂世界探索者、養蜂生產者、蜜蜂選育種工作者和蜜蜂檢疫人員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