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葵草

龍葵草

一、龍葵草,別名:烏籽菜、天茄子、牛酸漿、烏甜菜,拉丁文名:Solanum nigrum,是茄目茄科茄屬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一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葉卵形,似辣椒葉,長2.5—10厘米,寬1.5—3厘米,頂端尖銳,全緣或有不規則波狀粗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葉柄長達2厘米。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具有藥用價值,植物喜溫暖,不耐霜凍,但對低溫忍受性頗強。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現亦已移植到美洲和澳大利亞。

二、龍葵,也稱龍葵草,為茄科茄,俗名有:苦菜、龍葵苦葵、老鴉眼睛草、天茄子、天茄苗兒、天天茄、救兒草、後紅子、水茄、天泡草、老鴉酸漿草、天泡果、七粒扣、烏疔草、野茄子、黑姑娘、烏歸菜、野海椒、黑茄、地泡子、地戎草、山辣椒、山海椒、野茄菜、耳墜菜、野辣角、天茄菜、狗鈕子、野辣椒、野葡萄、酸漿草、水苦菜、野傘子、飛天龍、黑幽幽兒、黑天兒、天兒 、天天、圈兒圈兒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分布,易採集。龍葵性寒,味苦,微甘,具有小毒,歸肺、膀胱經,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止咳祛痰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龍葵草
  • 拉丁學名:Solanum nigrum
  • 別稱:烏籽菜、天茄子、牛酸漿、烏甜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茄目 Solanales
  • :茄科 Solanaceae
  • :茄屬 Solanum
  • :龍葵 S. nigrum
  • 分布區域:分布於亞歐大陸,亦移植到美洲和澳大利亞
基本簡介,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栽培技術,整地,育苗,田間管理,採收和留種,藥用價值,用法,附方,各家論述,化學成分,

基本簡介

龍葵出自《藥性論》、《唐本草》:龍葵,所在有之,即關、河間謂之苦菜者。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本草圖經》:龍葵,舊雲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老鴉眼睛草生江、湖間,葉如茄子葉,故名天茄子。《綱目》:龍葵、龍珠,一類二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嫩時可食,柔滑,漸高二、三尺。莖大如箸,似燈籠草而無毛,葉似茄葉而小,五月以後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正圓,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數顆同綴,其味酸,中有細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為龍葵,生青熟赤者為龍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遼遠。
龍葵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稀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卵形,長2.5—10cm,寬1.5—5.5cm,全緣或具波狀齒,先端尖銳,基部楔形或漸狹至柄,葉柄長達2cm。花序短蠍尾狀或近傘狀,側生或腋外生,有花4—10朵,花序梗長1-2.5cm;花細小,柄長約1cm,下垂;花萼杯狀,綠色,5淺裂;花冠白色,輻射狀,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約3cm;雄蕊5,花葯頂端孔裂;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絨毛。漿果球形,直徑約8mm,熟時黑色。種子多數,近卵形,壓扁狀。花果期9-10月。

形態特徵

龍葵草是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一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葉卵形,似辣椒葉,長2.5—10厘米,寬1.5—3厘米,頂端尖銳,全緣或有不規則波狀粗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葉柄長達2厘米。花序為短蠍尾狀或近傘狀,側生或腋外生,有花4—10,白色,細小;花序梗長1—2.5厘米,花柄長約1厘米;花萼杯狀,綠色,5淺裂;花冠輻狀,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厘米;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絨毛。漿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熟時黑色;種子近卵形,壓扁狀。花果期9—10月。
龍葵草龍葵草
莖光滑無稜或稜不明顯,綠色或紫色,近無毛或被微柔毛。葉卵形,長2.5—10厘米,寬1.5—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下延成葉柄,全緣或每邊具不規則的粗齒或微波狀,光滑或兩面均被稀疏短柔毛,側脈每邊5-6條;葉柄長約1-2厘米。傘形花序腋外生,由3—6(-10)花組成,總花梗長約1—2.5厘米,花梗長約5毫米,近無毛或具短柔毛,萼小,淺杯狀,直徑約1.5—2毫米,萼齒5,卵圓形,先端圓,基部連線成角度;花冠白色,筒部隱於萼內,長不及1毫米,冠檐長約2.5毫米,5深裂,裂片卵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絲短,花葯長約1.2毫米,約為花絲長的4倍,頂孔向內;子房卵形,直徑約0.5毫米,花柱長約1.5毫米,中部以下被白色絨毛,柱頭小,頭狀。 漿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成熟時多黑色;還有一種成熟時白色(俗稱洋炮)。種子多數,近卵形,直徑1.5—2毫米,兩側壓扁。具有特殊氣味。花果期9—10月。
龍葵草龍葵草

生長習性

喜溫暖,不耐霜凍,但對低溫忍受性頗強。根系十分發達,鬚根特多,耐旱性強。栽培上為求高產優質,仍以濕潤環境為佳。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嚴,陰濕環境條件下生長仍較好。對土壤適應性廣,微酸性或微鹼性均宜,但中性土壤最優。
龍葵草龍葵草

地理分布

龍葵草分布地區較為廣泛,中國幾乎全國均有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居多。分布氣候區主要集中在溫帶季風氣候區。生長地多為地區相對海拔較低平處,田間地頭,路邊河邊均能看到它的影子,高山上則難覓它們的蹤跡。
龍葵草龍葵草

栽培技術

整地

選擇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粘質壤土或沙質壤土作園地,並施入有機肥作基肥。畝施有機肥1500至2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按畦寬1.5米(包溝)作畦,橫向開溝後施入,與土拌勻後便可栽植。

育苗

氣溫穩定在15℃左右即可播種。一般以3到11月播種為宜。播後30到40天,苗高20厘米左右、具3到4片葉時即可定植。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密植栽培的,株距20厘米,行距20厘米,間拔採收後成20厘米×20厘米,並作兩次採收用。

田間管理

苗期宜少水勤澆,特別是種子發芽出土後淋水要輕,以免濺傷細嫩幼苗。栽植後淋定根水,以後要經常保持園土濕潤。淋水要結合加施速效氮肥,每50公斤水加入尿素200到300克,由稀到濃施入。疏植,採收2到3次側芽者,每採收一次,施肥一次。第一次追收主莖(芽)時宜施複合肥,可促其側芽持續生長,提高產量。

採收和留種

播種後60到70天,株高約30厘米時即採收嫩莖葉。密植栽培(20厘米×20厘米)的,一般採用一次性拔收,或間拔採收。疏植栽培(30厘米×40厘米)的,採收主莖葉後15天左右再採收一次。每畝產量可達1500到2000公斤或以上。

藥用價值

用法

【用法用量】:0.3~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龍葵草龍葵草
【性味與歸經】: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於感冒發燒,牙痛,慢性支氣管炎,急性腎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帶,癌症;外用治癰癤疔瘡,天皰瘡,跌扑損傷,蛇咬傷。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炎。用於瘡癰腫毒、皮膚濕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氣管炎、白帶過多、前列腺炎、痢疾、感冒發燒,牙痛,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帶,癌症;外用治癰癤疔瘡,天皰瘡,跌扑損傷,蛇咬傷。
【用藥禁忌及原因】:脾胃虛弱者勿服龍葵草。

龍葵鹼作用類似皂甙,能溶解血細胞。過量中毒可引起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後慢、精神錯亂,甚至昏迷。
【不良反應及治療】:對白血球的影響劑量過大,引起白血球濃度下降。

附方

①治疔腫:老鴉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濟方》)
②治癰無頭:搗龍葵敷之。(《經驗方》)
③治一切發背癰疽惡瘡:蝦蟇全個,同老鴉眼睛藤葉搗敷。(《袖珍方》)
④治瘰癧:山海椒、桃樹皮各等分研末調麻油敷患處。(《貴州草藥》)
⑤治天庖濕瘡:龍葵苗葉搗敷之。(《綱目》)
⑥治血崩不止:山海椒-兩,佛指甲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⑦龍葵草治痢疾:龍葵葉八錢至一兩(鮮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⑧龍葵草治吐血不上:人參一分,天茄子苗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新水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人參散)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龍葵,可服可敷,以清熱通利為用,故並治跌仆血瘀,尤為外科退熱消腫之良品也。
2.《唐本草》: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
3.《食療本草》:主丁腫,患火丹瘡。和土杵,敷之。
4.《本草圖經》:葉:入醋細研,治小兒火焰丹,消赤腫。
5.《救荒本草》:敷貼腫毒、金瘡,拔毒。
6.《滇南本草》:治小兒風熱,攻瘡毒,洗疥癩癢痛,祛皮膚風。
7.《滇南本草圖說》:治小兒風邪,熱症驚風,化痰解痙,亦治痘風瘡,遍身風癢。疔,可攻能散。葉:洗瘡。
8.《綱目》:苗:消熱散血。
9.《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消炎。
10.《唐本草》:龍葵,所在有之,即關、河間謂之苦菜者。葉圓,花白,
11.《本草圖經》:龍葵,舊雲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老鴉眼睛草生江、湖間,葉如茄子葉,故名天茄子
12.《綱目》:龍葵、龍珠,一類二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嫩時可食,柔滑,漸高二、三尺。莖大如箸,似燈籠草而無毛,葉似茄葉而小,五月以後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正圓,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數顆同綴,其味酸,中有細子,亦如茄子之子。

化學成分

龍葵地上部分含澳洲茄鹼(solasonine),澳洲茄邊鹼(solamargine),β-澳洲茄邊鹼(β-solamargine);
橙色果實中含α-胡蘿蔔素(α-carotene);
果實中還含有植物凝集素(lectin);
澳洲茄胺(solasdine),N-甲基澳洲茄胺(N-methylso-lasodine),12β-羥基澳洲茄胺(12β-hydroxysolasosine),番茄烯胺(tosodine),12β-羥基澳洲茄胺(12β-hydroxysolasodine),番茄烯胺(tomatidenol),毛葉冬珊瑚鹼(solanocapsine),替告皂甙元(ti-gogenin);
龍葵草龍葵草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D,5α-呋甾烷-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ranosyl-22-methoxy-25D,5α-furostan-3β,26-diol-3-O-β-lycoterraoside],去半乳糖替告皂甙(desgalactotigonin)[5],替告皂甙元四糖甙SN-4(tigogenin tetraoside SN-4);
SN-a即澳洲茄胺,SN-b,即澳洲茄醇胺(solanaviol),SN-d,即12β-羥基-26-去甲澳洲茄胺-26-羥酸(12β-hydroxy-26-norsolasodine-26-carboxylic acid)SN-e,即澳洲茄醇胺-3-β-茄三糖甙(solanaviol-3-β-solatrioside),SN-f,即12β,27-二羥基澳洲茄胺-3-β-馬鈴薯三糖甙(12β,27-dihydroxyso-lasodine-3-β-chacotrisoide);
果實中尚含有α-澳洲茄邊鹼(α-so-lamargine),α-澳洲茄鹼(α-solasonine);
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果實中的脂肪和生物鹼的含量在成熟期間逐漸增加,如澳洲茄胺不成熟時時占4%-5%,成熟後占5%-6%,但茄啶(solanidine)在果實不成熟時含有,成熟後卻消失了;
龍葵草龍葵草
種子油中含有膽甾醇(cholesterol);
從根莖中分得龍葵皂甙(ut-troside)A、B,龍葵螺甙(uttronin);
葉中含槲皮素-3-O-(2Gla-α-鼠李糖基)-β-葡萄糖基(1→6)-β-半乳糧甙[quercetin-3-O(2Cal-α-rhamnosyl)-β-glucosyl(1→6)-β-galactoside],槲皮素-3-O-α-鼠李糖基(1→2)-β-半乳糖甙[querce-tin-3-O-α-thamnosyl(1→2)-β-galctoside],槲皮素-3-β-葡萄糖基(1→6)-β-半乳糖甙[quercetin-3-β-glucosyl(1→6)-β-galactoside],槲皮素-3-龍膽二糖甙(quercetin-3-gentiobi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
龍葵草龍葵草
此外,還含有23-O-乙醯基-12β-羥基澳洲茄胺(23-O-acetyl-12β-hydroxysolasodin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