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營

龍眼營

龍眼營,古稱龍駭瀛,地處漳州城南,其南面靠近九龍江的南門溪,水路交通方便,北面靠近孔廟及府口街,是漳州最古老的街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眼營
  • 外文名:Longyanying Alley
  • 地點: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南部
歷史沿革,街道風采,

歷史沿革

宋代就已稱為龍駭瀛。原來龍眼營有條河溝,河溝有座橋,這座橋是漳州七陰八陽橋的第四條,稱龍駭瀛橋。相傳漳州龍駭瀛橋在宋淳熙四年(1177年)時,橋下出現河水洶湧而起的現象,時人認為有龍在水下揮舞奮躍,因此,說“龍奮其下”,故得名龍駭瀛,到清代才讀諧音龍眼營至今。
龍眼營這古老而又熟悉的地方,古時候這裡是人流、物流的中轉站,客棧二十幾家,因其地形比較隱蔽,陌生人很難找到,故漳州諺語“入城找不到龍駭瀛”而得來。也因這地形的原因,當年太平軍進入漳州時,太平軍李世賢選擇這地方的通元廟作為辦公議事的侍王府,是有戰略眼光的。現通元廟又稱侍王廟。

街道風采

龍眼營在歷史上與文化教育聯繫甚密,因其北面靠近孔廟及府口街,受文化教育的影響甚深,自古以來就有辦學興教的習俗,在這裡興辦教學的社塾、義塾由來已久;古時這裡的錦歌館(歌仔館)林立,到處簫笛弦管,充滿著閩南的鄉土氣息,龍眼營錦歌社經常被邀到南洋諸島演出,錄製唱片,因此漳州錦歌古時也風靡國內外,盛極一時。現在龍眼營錦歌社,雖已喪失了當日的風采,但其錦歌文化卻被傳承了下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龍眼營錦歌社的牌子掛在龍眼營所在地的西橋國小,學校將錦歌列為該校開展傳統藝術教學的特色內容,將龍眼營錦歌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龍眼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