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鄉

龍源鄉地處市境東北角,當藥菇山腹地,距臨湘市區36公里。鄉境東連湖北省崇陽縣石城鎮,南鄰壁山鄉及湖北省通城縣大坪鄉,西接文白鄉,北近羊樓司鎮。全鄉轄龍源、馬坳、明星、幸福、梅池、四合6個行政村、45個村民小組,集雨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10.57萬畝,耕地1742畝,2000年總人口432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源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人口:4321人
  • 山林:10.57萬畝
相關介紹,機構改革,改革內容,改革措施,改革成效,風景區,

相關介紹

鄉域以山區為主,盛產藥材木材,計有中草藥111科、450餘種;每年向周邊地區提供木材1500立方米左右。2000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300萬元,各類稅收50萬元,財政收入80萬元。
鄉域自然風光明媚,是旅遊觀光的極好處所。鄉域當湘鄂2省4縣交界的藥菇山腹地,千山萬壑,山高林密,流泉飛瀑,濺珠噴玉。風光旖旎的湖光山色,神奇獨特的歷史遺蹟,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古老淳樸的民情風俗,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探險避暑休閒。整個景區計有3大景區、49個景點。
龍源鄉政府駐劉家大屋。1984年以前為原龍源大隊駐地。集鎮當龍源水庫上游龍源港。因為劉姓人戶居住,其時約百戶人家,400多人口,故名劉家大屋。1984年設龍源鄉後,鄉政府駐此,遂逐漸形成集鎮。現有建成區面積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多人,街道長500多米。除鄉政府機關外,還設有鄉辦中學、農科中心、村辦國小及10多家店鋪。小型企業主要從事竹木加工、中草藥粗製、家俱製造等。
龍源水庫蓄水一億零八百萬立方米,水庫大壩1970年築成,建成時是湖南省最大的土壩,臨湘其他地方的人民多有貢獻,1973年開始蓄水,水庫現在是水源重要保護區,供水地區包括臨湘大部分地區和附近的長嶺煉油廠生活區,水庫已安全運行30多年。龍源水庫也是重要的風景區,高峽出平湖,碧螺現當中。
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7]16號)批覆同意:臨湘市文白鄉、龍源鄉與羊樓司鎮合併設立新的羊樓司鎮。新的羊樓司鎮以原文白鄉、龍源鄉和羊樓司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設羊樓司鎮的行政區域,新的羊樓司鎮轄4個居委會、37個建制村,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總人口4.8萬人,鎮人民政府駐羊樓司(原羊樓司鎮人民政府駐地)。劉家大屋現為龍源村村支部和村委會駐地。龍源中學已於2003年撤銷,部分師生併入羊樓司中學,中學原址現為龍源國小。

機構改革

近年來,隨著中央稅費改革、“一免二補”政策的實施,農村工作形勢悄然發生著質的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促進鄉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湖南省臨湘市委、市政府於2007年8月在羊樓司鎮開展了以“撤併鄉鎮、轉變職能、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通過改革,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整合了產業資源,壯大了以楠竹產業為主體的支柱產業,鎮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改革內容

(一)調整區劃,撤併鄉鎮
改革前,羊樓司鎮與文白鄉、龍源鄉毗鄰,解放前同屬羊樓司鄉,解放後同屬臨湘縣三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同屬羊樓司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羊樓司公社、文白公社,1984年,文白鄉又分為文白、龍源鄉。分開後,羊樓司鎮107平方公里,2.6萬人,人平純收入達到4880元。而文白鄉只有99.4平方公里,1.5萬人,龍源鄉只有4.74平方公里,0.7萬人,發展相對落後,人平純收入只有3600元和3400元。為了發揮羊樓司鎮的輻射作用,帶動文白、龍源鄉的發展,今年臨湘市委、市政府經過反覆調查研究,徵求意見,報省民政廳批准,撤銷了文白鄉、龍源鄉,將羊樓司鎮、文白鄉、龍源鄉合併為羊樓司鎮,合併後的羊樓司鎮面積253.8平方公里,轄41個村(居委會),393個(居)民小組,5萬人。合併後山林面積35.1萬畝(其中竹林15萬畝),水田25811畝,旱地12457畝,茶園6730畝,集鎮面積4.31平方公里。
(二)轉變職能,強化服務
長期以來,鄉鎮政府職能沒有真正界定清楚,鄉鎮總是被動應付完成上級交辦的一些季節性的工作。尤其農村稅費改革後,不再“催糧要款,催耕催種”了,很多鄉鎮幹部認為“無稅一身輕”,不知道自己該乾什麼了。透析目前鄉鎮政府職能運轉情況,“缺位”、“越位”、“錯位”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造成鄉鎮政權不作為或不能很好作為的痼疾所在。在一些鄉鎮,雖然領導幹部叫累、具體工作人員叫苦,但農民民眾卻不滿意。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改革必須先從轉換職能入手。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形勢要求,臨湘市從四個方面著手轉變鄉鎮職能:一是強化服務職能。將羊樓司鎮政府職能界定為:落實國家政策,發展鎮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把鎮政府工作重點從直接抓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範引導、提供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來,實現了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二是突出社會職能。將扶貧助學、鄉村工程建設等既需要政府出面組織指導協調,又需要藉助社會團體和民眾力量共同承擔的工作,有意識地引導社會力量承擔,逐步弱化政府職能,彰顯社會職能,從而提高政府行使職能的效能。8月份以來,羊樓司鎮政府出面協調,引導在該鎮投資辦廠的民營企業家捐資140萬元修建了四條總長21公里的公路。三是完善市場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將技術性和服務性的事務交給中介組織,交給市場。依法加強對中介組織的監管,規範其行為。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轉移等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全部、徹底地轉為市場職能。四是分離經營職能。將原事業站所的農作物病蟲害預報、動物防疫等公益性職能集中起來,綜合設定五個事業站所,強化其服務功能,經費由財政保障;將經營性職能(如農技站的種籽、化肥、農藥經營職能,畜牧站的牲畜治療服務職能,水管站的農村自來水經營職能等)從事業站所分離出去,由原從事經營服務工作的人員組建了農資服務公司、農村自來水公司、畜牧水產技術服務公司、農機公司等四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與鎮機關事業單位完全脫鉤,走市場化發展的路子。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為老百姓提供了優質服務,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
(三)理順關係,明確責權
鄉鎮政府管理著成千上萬人口,責任不可謂不大,要做的事情不可謂不多。然而現實中,鄉鎮政府往往處於“既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兩難境地。癥結就在於鄉鎮政府和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責、權、利”關係不明確,鄉鎮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甚至是某些職能部門的辦事機構。一些事情,管理許可權在部門,責任卻在鄉鎮政府,這種“責任”,鄉鎮如何履行?責、權、利分離的另一後果,是造成基層政府做得多,得到的少,運轉困難。
為了進一步理順條塊關係,他們按照責權一致、人權與事權一致的原則,合理劃分職責許可權,建立鄉鎮站所管理新體制。一是合理條塊分權。將除國土資源所和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站以外的事業站所全部下放鄉鎮管理,市直部門只負責業務指導和專業培訓。使鄉鎮黨委、政府的綜合管理職能進一步完整到位。二是強化管理手段。對雙重管理以鄉鎮管理為主的站所負責人,由鄉鎮進行考核,將考核情況作為決定幹部任免、人事調整、職級晉升的重要依據。對垂直管理或雙重管理以部門為主的單位和負責人,鄉鎮通過民意測評、行風評議、“一票否決”等手段加強監管制約,徹底改變了以往“塊塊無職無權管不了,條條鞭長莫及管不好”的狀況。
(四)精簡機構,分流人員
1、精簡機構。一是減少了行政內設機構設定,鎮機關內設3辦:黨政綜合辦公室(加掛綜合治理辦公室牌子)、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加掛計生辦公室牌子)。各辦公室設立一崗多責的幹事和助理等職位,在重點從事一兩項專門工作的同時兼事其他工作。在原來三鄉鎮7個內設機構的基礎上減少了4個內設機構。二是綜合設定了事業站所。在將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基礎上,綜合設定了5個事業站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計畫生育服務所、國土資源所、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站,比原來26個事業站所精簡了21個。三是合併了行政執法和經濟監督機構,將原羊樓司派出所與文白派出所合併為羊樓司派出所,將原羊樓司司法所、文白司法所、龍源司法所合併為羊樓司司法所,將原羊樓司財政所、文白財政所、龍源財政所合併為羊樓司財政所,減少行政執法和經濟監督機構5個。
2、精減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一是精減人員編制。羊樓司重新核定機關行政編制36名,機關後勤服務編制2名,在原來三鄉鎮61機關編制的基礎上精減了23名;鎮事業站所重新核定編制57名,比原來103名減少了46名。二是精減和消化領導職數。原羊樓司鎮、龍源鄉、文白鄉班子成員共30人,新羊樓司鎮班子成員14人,共消化領導職數16人,其中調市直單位任一般幹部9人,調其他鄉鎮4人,就地退線改非3人。
3、多渠道分流超編人員。人員分流問題是當前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面臨的最大因難,也是改革的成敗和關鍵所在。臨湘市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羊樓司鎮富餘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分流,保證分流人員“分有出路,流有歸宿”。具體採取了以下幾種分流渠道:一是清退一批。將機關、事業單位的臨時工和借調人員徹底清退,共清理清退臨雇、借調人員38人(機關3人、站所35人)。二是淘汰一批。對事業站所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對競崗落聘人員就地分流。通過競爭上崗,共減少站所領導職數34名,淘汰分流落聘人員31人。三是選派一批。將有村組工作經歷或比較年輕的鄉鎮機關幹部選派到村任職,幹部身份、行政級別不變,工資渠道改由村組返還,保留檔案工資。今年共選派方雲輝等10名同志下村兼任村支書。四是引導一批。支持、鼓勵鄉鎮幹部職工辭職下海領辦、創辦各類服務實體。五是安撫一批。將年齡較大、任職年限較長的鄉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對照《臨湘市委工作辦法》的有關規定,解決正科級後,就地改任非領導職務。合併後,羊樓司鎮機關事業人員由改革前的192人精減到89人,共分流103人,每年可節約人員經費支出近150多萬元。

改革措施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是一場農村工作的革命,是一場任務艱巨的攻堅戰,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在改革工作中,臨湘全市上下高度重視,強化領導,精心組織,狠抓各項措施落實,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第一,領導重視,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為適應新的農村工作形勢,臨湘市委、市政府從民眾利益和需求出發,在上級沒有安排該市鄉鎮機構改革試點任務的情況下,主動提出開展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一是召開高層次會議,研究部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今年1月11日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明確要在2007年啟動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合併1-2個小鄉鎮,同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任茂輝為組長、常務副市長黎作鳳、組織部長李伍華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按照市委常委會議的要求,市委副書記任茂輝多次主持召開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會,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明確提出將羊樓司鎮、文白鄉、龍源鄉合併。二是領導親自帶隊下基層調研和協調處理有關矛盾問題。領導小組正副組長多次帶領組織、編辦、人事等部門深入鄉鎮、村組調研。三是主要領導在各種場合宣傳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在3月5日召開的全市三級幹部會上,臨湘市委書記胡知榮鄭重提出要以“減人、減事、減支”為目標,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啟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年內合併2-3個鄉鎮。由於領導的重視和宣傳,在全市上下營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圍。
第二,精心組織,確保改革順利實施。一是深入調研,科學制定改革方案。作為改革試點,沒有現成模式可借鑑。我們在全面把握上級政策的基礎上,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先後28次召開座談、調研、研討會,對鄉鎮合併、機構設定、幹部職數配備、職能調整、事業單位人員競聘上崗以及落聘人員安置待遇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研究。形成初步方案後,多次向省、岳陽市有關部門匯報請示,不斷修改完善改革方案。二是部門協作,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在成立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在組織部、編辦、人事局、財政局、審計局、羊樓司鎮、文白鄉、龍源鄉等單位抽調得力幹部,組成羊樓司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組,在工作組內又成立了由編辦牽頭的機構改革工作小組、由人事局牽頭的人員分流工作小組、由民政局牽頭的區劃調整工作小組、由審計局牽頭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各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形成了改革合力。
第三,規範操作,堅持改革的公平公正。一是嚴格按政策辦事。把握好政策界限,特別是在競聘上崗、人員分流方面,咬定政策,不任意開口子,不隨意打折扣,確保政策執行不變調、不走樣。二是陽光操作。改革實施過程中,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接受改革對象的監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尤其是對事業單位人員競聘上崗,每個環節都向社會公示,杜絕暗箱操作。三是加強過程監督。紀檢監察部門全程參與,對違反政策行為,嚴肅查處,堅決糾正。四是落實優惠政策,妥善安置落聘分流人員。對分流的103人都由有關部門和羊樓司鎮明確責任分工,採取一對一掛鈎的方式,做好分流人員的思想疏導工作,熱情幫助他們想辦法、找出路,確保改革平穩過渡。

改革成效

羊樓司鎮綜合配套改革通過整合資源、重組機構、完善體制機制,解決了原來的鄉鎮管理體制與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諸多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機構少了,人員減了,成本低了。改革後,鄉鎮機關減少2個,每年節支32萬元;行政執法和經濟監督機構及事業站所精減26個,每年節支26萬元。原先三個鄉鎮行政人員59人,勤雜人員9人,事業人員126人,總計192人。合併後,行政人員36人,勤雜人員1人,事業人員52人,總計89人。比合併前精減103人,精減54%。按每人每年1.5萬元計算,節省工資支出154.5萬元。同時,領導職數精減16人,按每人每年職務消費1萬元計,每年節省16萬元。合併後每年合計可節省行政成本228.5萬元。目前合併一個月來,實際節支19萬元。
二是職能變了,關係順了,效率高了。隨著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鎮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鎮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穩定上,從直接抓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政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事業站所人財物的下放,也使鎮政府功能更加完備,責權利更加一致,條塊關係逐步理順。通過改革,改變了原來“職能泛化,扯皮拉筋,人浮於事”的局面,閒人變成了忙人,工作效能明顯提高。
三是作風轉了,服務便了,民眾笑了。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了鄉鎮運行機制和考核機制,機關作風也有了很大轉變,為農服務更加到位,民眾辦事更加方便。過去,鎮政府和站所由於職能不順,加上經費困難,長期欠發工資,致使幹部職工“開會不到,數字不報,任務不要”,造成“線斷、網破、人散”的混亂局面,為農服務基本無法開展,現在通過改革,轉變了職能,理順了關係,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使幹部職工有精力、有經費、有積極性,安心基層,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工作中去,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為農民服務更直接、更具體、更富有成效,保障了農民利益,促進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農民民眾的滿意度明顯提升。合併後,原文白鄉、龍源鄉部分老百姓曾一度擔心,離鎮政府太遠,辦事不便。為了方便原文白鄉、龍源鄉老百姓辦事,羊樓司鎮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民措施,規定所有站所每周必須派人到原鄉政府所在地辦公兩天以上;規定辦點幹部每月必須在辦點村住村15天以上,方便為民眾服務,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規定辦點幹部要在辦點村建立5個聯繫戶,其中貧困戶2戶、科技示範戶2戶、重點信訪戶1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同時規定幹部下鄉不準搞特殊化,必須吃住在民眾家裡,並按每餐2.5元的標準交納一伙食費。
四是資源活了,產業強了,農民富了。原羊樓司鎮、文白鄉、龍源鄉都是山區,竹木資源都非常豐富。但是,過去“雞犬之聲相聞,發展之路各異”,特別是受區劃限制,文白、龍源的竹木很難向羊樓司流通,農民也很難到羊樓司找到一席之地,利用羊樓司自來水、電力、交通條件發展竹木加工。龍源的瑤族千家峒,文白的高峽平湖等旅遊資源也由於人力、財力有限而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合併後,三個鄉鎮融為一體,優勢互補。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抓楠竹產業,把楠竹產業文章做大做強。一是進一步發展楠竹資源,二是大力發展新型楠竹產品加工,擴大竹產品銷售市場,壯大楠竹經濟。另外,改革後,經省農科所考察,羊樓司鎮豫薯宜種面積達萬畝以上,經協商,很快與羊樓司鎮簽署了萬畝豫薯種植協定。三鄉鎮合併後,龍窖山瑤族祖居地為羊樓司增添了文化底蘊,羊樓司強勁的發展勢頭也為龍窖山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一家香港企業已正式決定投資開發龍窖山旅遊資源,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年內投資2500萬元。隨著鎮域經濟的發展,民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風景區

龍窖山風景名勝區,2006年4月入選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岳陽臨湘市羊樓司鎮境內,由高峽湖、老龍潭青石寨三個景區組成,是一個以瑤族歷史文化景觀為基石,以森林景觀和山體湖水景觀為體,山水相映增輝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成片的石屋、石寨遺址,及石門、石窟、石棧道、古墓等遺存自成體系,令人叫絕,具有地質考古、生物研究的重大科學研究價值。根據相關資料證實,梅池村為瑤族重要的祖居地之一。
龍源水庫是臨湘人民主要用水來源之一,同時也是龍源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