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龍海紅樹林保護區)

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龍海紅樹林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17°54′11″-117°56′02″,北緯24°23′33″-24°27′38″,位於九龍江入海口的灘涂潮間帶,與廈門隔海相望,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瀕危動物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和濕地鳥類等,屬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類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九龍江入海口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20.2公頃 
  • 景點級別:省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88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地質地貌,自然資源,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科研價值,

歷史沿革

1988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經龍海市編辦批准,保護區名稱變更為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2006年12月綜合考慮紅樹林資源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經省政府批准,保護區進行了範圍調整,並重新確定界限和功能區劃分,保護區面積擴大到420.2公頃,由甘文片、大塗洲片和浮宮片三個部分組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
該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的九龍江入海口,位於東經117°51′——118°00′,北緯24°20′—24°29′。保護區範圍包括了浮宮鎮的海山村、霞威村、埔里村、田頭村、霞郭村;東園鎮的秋租村、田厝村鳳鳴村海澄鎮的埭新村、玉枕村、大成農場;紫泥鎮的甘文農場、軍墾農場角美鎮橋頭村、金山村、白礁村,分布在龍海市的5個鄉鎮的13個行政村,2個鎮辦農場和一個軍墾農場。

氣候

保護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暖熱濕潤,雨量充沛,乾、濕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21.1℃,無霜期328天,年日照時數為2223.82小時,年均有霧日數14天,年降水量1371.9毫升,降水多在4~9月。年平均4次颱風。

地質地貌

九龍江河口濕地九龍江流域多年沉積形成的大片灘涂,區內土壤主要是濱海鹽土。九龍江是北溪和西溪兩個河系的共稱。九龍江河口上段分為北港、中港和南港。下段是鹹水區域,鹽度相對比較高,保護區的甘文位於北港和中港匯流處,大塗洲位於南港出口與海門島之間,浮宮片位於南港與南溪匯流處,三片都屬於海水和淡水交匯區域。九龍江河口屬徑流與潮流相互作用的強潮海區。九龍江河口灣泥沙主要來源於河流輸沙和潮流輸沙,年平均輸沙量為246.1萬噸。由於大量泥沙入海,九龍江灘涂面積平均每年增加1.8k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保護區內濕地資源豐富,有紅樹林沼澤288.0公頃,潮間淤泥灘涂90.9公頃,潮間鹽水沼澤15.4公頃,河口水域25.9公頃。

保護對象

植物

維管束植物有54科107屬134種,其中紅樹植物有5科7屬10種。植被類型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植被型,秋茄林、秋茄+桐花樹林、蘆葦鹽沼、短葉茳芏鹽沼、互花米草鹽沼、苦郎樹群落、雞矢藤群落等7個群系。分布面積廣大的紅樹植物是主要植物資源。

動物

野生脊椎動物有21目54科212種,其中獸類3目3科6種、鳥類16目40科181種、爬行類1目6 科17種、兩棲類1目5科8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卷羽鵜鶘褐鰹鳥海鸕鶿黃嘴白鷺黑臉琵鷺黑翅鳶普通鵟、鶚、小杓鷸小青腳鷸褐翅鴉鵑草鴞等29種。其中屬中日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有96種,中澳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有52種。此外,保護區還有眾多的水生生物資源,包括潮間帶生物231種、浮游植物93種、浮遊動物60種、魚類129種、甲殼類36種。

管理機構

經龍海縣編委批准成立龍海縣紅樹林保護區工作站,隸屬縣林業局領導的事業股級單位,人員編制6人。

科研價值

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受到了廈門大學、國家海洋三所等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關注,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考察與交流活動,取得許多研究成果。截至2011年,共接待前來考察、研究、教學實習的專家、學者、大中專學生及青少年夏令營近5000人次,並成為廈門大學重要的教學基地,發揮了自然保護區作為科研、科教培訓和科普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