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黑龍江省巴彥縣龍泉鎮)

龍泉鎮(黑龍江省巴彥縣龍泉鎮)

龍泉鎮,原名“天增泉”。後因龍泉河環繞其境,故改名“龍泉”。1959年4月,劃分為龍泉、華山兩個公社。1984年2月,將龍泉公社改為龍泉鄉。同年8月,改設龍泉鎮。龍泉鎮以農業為主,是商品糧重要產區,種植作物以玉米、大豆、穀子、高粱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黑龍江
  • 面積:149.14平方公里
  • 人口:25701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黑L
鄉鎮簡介,歷史由來,建制沿革,地質地貌,農業狀況,經濟狀況,公共事業,地圖信息,

鄉鎮簡介

龍泉鎮位於黑龍江巴彥縣東北部,距縣城16公里,地處駱駝砬子山腳下,巴窪線公理穿街而過。龍泉鎮歷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人煙,形成集鎮後,商賈雲集,工貿興隆。成為當時巴彥縣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龍泉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鎮內街道整齊,白色路面橫貫東西大街,路旁樓群林立,商貿雲集,新型城鎮已經初具規模。
以農業種植為主。龍泉鎮轄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有耕地面積166450畝,其中:水田面積13350畝,全鎮共有林地面積4340畝。常住人口25701人(2017年)。 全鎮有線電視入戶率完成70%,住房磚瓦化率55%,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為4%,3個自然屯1258人能夠吃上安全水。

歷史由來

龍泉鎮,原名“天增泉”。後因龍泉河環繞其境,故改名“龍泉”。

建制沿革

清代晚期,1852年(清鹹豐二年),始有人煙,隸屬呼蘭城守尉管轄。
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劃歸呼蘭廳管轄。
1878年(清光緒四年),有名為張振祿者來此領荒墾殖,逐漸形成村落。
1883年(清光緒九年),揣萬寶於此開一燒鍋,名“天增泉”,後演化為地名。
清末,1905年1月(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劃歸巴彥州管轄,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隸屬第二區。中華民國成立後,
1913年1月,改隸巴彥縣管轄,仍屬第二區。東北淪陷後,商賈雲集,形成集鎮,始稱“龍泉鎮”,隸屬第二保,
1939年1月改設龍泉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1月,設定龍泉區。
1948年11月,改稱華山區,
1950年改為第五區。
1956年3月,設定龍泉鄉。
1958年9月,改稱龍泉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將原華山、通達鄉併入龍泉公社。
1959年4月,劃分為龍泉、華山兩個公社。
1984年2月,將龍泉公社改為龍泉鄉。同年8月,改設龍泉鎮。

地質地貌

龍泉鎮面積149.14平方公里。東部為淺山丘陵區,有蒙古山余脈富大山、駱駝砬子山、成志溝山等。其中:成志溝山高海拔564.3米,是巴彥縣的最高點。駱駝砬子山為巴彥、木蘭兩縣界山。山深林茂,樹木蔥鬱,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通山頂。玉皇廟石刻、抗聯活動遺址,殘垣斷壁猶在,每逢夏日,遊人絡繹不絕。西部平原區。

農業狀況

龍泉鎮以農業為主,是商品糧重要產區,種植作物以玉米、大豆、穀子、高粱為主。

經濟狀況

鎮黨委、政府在確保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產業,實現縣委確定的“半壁江山、豬坐殿”的戰略發展思路。生豬飼養量在7.4萬頭,以黃牛、生豬、羊、家禽為主的養殖業成為農村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從第一產業中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鎮黨委、政府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年有組織的輸出富有勞動力6500人左右,創造勞務收入8000萬元。勞務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

公共事業

龍泉鎮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居全縣各鄉鎮的首位。1983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工作先進集體,1984年鎮文化活動中心被評為全國民眾文化活動先進集體。2006年,龍泉鎮福鄉村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級試點村,現已建成10000平方米高等級農民文化休閒廣場,是全縣最大休閒廣場。2006年,鎮黨委、政府爭取資金670萬元,易地新建龍泉中學,泉中學,新樓寬敞明亮,軟硬體設施全縣一流,全校教職員工正在為爭創省級一類學校而努力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龍泉鎮委(巴興公路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