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古寺

龍江古寺

古寺坐北朝南,蜿蜒八萬河繞寺而過,給古寺增添了幾分秀麗。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駕臨古寺,贈言曰:“海中聖地,千年復興”。新中國成立後,該寺作為公產使用。1997年,恢復原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該寺曾是海陸豐農民運動東南片赤衛隊活動場所、中國共產黨地下情報站“蘭州站”、中國共產主義東南青年會誕生地、中國人民解放軍飛虎隊擴員壯大基地、解放軍槍枝物資倉庫。2004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龍江古寺史書《古蹟生輝》,記載了該寺的悠久歷史和護國愛民之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江古寺
  • 別名:龍江院、“新庵”
  • 地址:陸豐市博美鎮廣汕路博美路段北郊
  • 建造時間:北宋崇寧元年
簡介,歷史背景,革命舊址,現狀,

簡介

龍江古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寺始建於北宋崇寧年代公元1002年2月,為觀音庵,後稱龍江院。從此,這座山有觀音菩薩而得名“佛祖山”。由於龍江院地處粵閩水陸交通要道,陸路從這裡前往京城;碼頭船隻來往頻繁,居民集市交易方便,生息興旺。據說,古代的高官貴族,商賈名流,路過古寺都要進入庵內謁見燒香叩拜,長年香火不斷。

歷史背景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農曆五月初四日,龍江院被清政府放火燒毀,該寺的和尚為避免殘害跳江歸天,古寺東側河邊相傳為和尚潭,由此而名。龍江院被毀除後,周圍香客以遺址為佛台敬奉觀音菩薩,香火延續不斷。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店下村洪氏(後人敬稱為“洪菜姑”)發起重建龍江院,與陸豐湖口庵結為姐妹庵。民國戊午年(公元1918年)六月一日,余傳祿承繼洪氏衣缽與吳傳喜、吳傳壽三渡南洋與華僑林吾妹、楊漢忠、莊惠真、孫傳明等擴建了這座完善的佛堂——陸豐龍江古寺。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駱鳳翔先生蒞臨龍江院,親手為大門石匾書寫“龍江古寺”四個大字,延襲至今。

革命舊址

龍江古寺不僅是佛教聖地,而且還是革命古蹟。在海陸豐大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共產黨人進行地下活動的場所,在此成立了農民運動赤衛隊和東南片新民主義青年會,並建立陸豐東南4情報聯絡站,為支持革命,掩護我黨地下活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文革時期,古寺古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這座飽受滄桑的古寺。1984年,一群熱心公益事業的離退休老幹部(包括在這裡革命過後倖存者)組建“龍江古寺理事會”;1998年“龍江古寺理事會”改為“龍江古寺古蹟理事會”;2000年3月3日,該會經陸豐市民政部門批准成立“龍江古寺古蹟研究會”。2003年,龍江古寺被陸豐宗教部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現狀

在首屆古蹟研究會林木重會長和廣大理事成員的不懈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贊助下,千年古寺才得以復興,寺貌煥然一新。新建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均偽造北宋年代的古建築,風格高雅,氣宇不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