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堡

龍州堡

龍州(洲)堡,明長城榆林鎮關堡。龍州堡在陝西靖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成化五年巡撫五銳建,四面深溝, 東西俱通邊外要路,清有把總分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洲堡
  • 地理位置陝西靖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 歷史來源:明長城延綏鎮三十六堡之一
  • 史料考證:《靖邊縣誌》
基本介紹,歷史,現狀,

基本介紹

據《靖邊縣誌》載,為“明成化五年(1469)巡撫王銳建築,周圍凡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至二丈三、四尺不等。東西門二,樓鋪九座。隆慶六年(1572)加高,萬曆六年(1578)磚砌。”
明正統年(1436—1449年)間始築龍州寨,位於今靖邊縣鎮靖堡東40里的龍州鄉龍州村,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為堡。有東西兩門,樓鋪9座,隆慶六年(1572年)增高,萬曆六年(1578年)磚砌牌牆垛口。

歷史

正統中期始築龍州寨,位於今靖邊縣鎮靖堡東40里的龍州鄉龍州村,成化5年改建為堡。堡西北距大邊5里,西至鎮靖堡40里。明時龍州堡為延綏鎮中路所轄營堡,駐兵572名,馬377匹,把總一員。
在《讀史方輿紀要》有這樣的話,鎮靖堡又東四十里,即中路龍州城也。但在有的學者的文章里是這樣寫的:龍州堡、鎮靖堡、靖邊營、寧塞營、永濟堡、舊安邊營、新安邊營、新興堡、石澇池堡、三山堡、定邊營、鹽場堡、饒陽堡,以上各營堡為榆林鎮守西路所轄,共14營堡。這裡將龍州堡劃為西路所轄。龍州堡的位置正處於延綏鎮東路和西路的交界,不同時期是會有從屬上的變化。
龍州堡

現狀

龍州堡轄長城“三十四里,墩台二十座。” 這段長城,尤其是由堡城向西,經五台麻黃梁諸村至伙場地段,因其行經之地為黃土地貌,所以牆體保存較好。現該堡為龍州村所在地。
龍州在靖邊縣城張家畔東南21公里處。從張家畔啟程,乘汽車順便捷的靖楊公路向南過馬圈樑,上麻黃梁分道,沿明長城折東,約20多分鐘便到。在高阜眺望:龍州四周群山環峙,其西南邊老虎腦山似大蟲翹首,中間低凹平坦,澗中沙嘴河、坪莊河將龍州切割成大澗和小澗幾塊。
漢代,龍州即建堡寨,名石堡寨。北宋時,党項族李氏在西北稱雄,建立西夏政權。為抗擊西夏,陝西經略副使范仲淹曾親臨抗擊前線,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馬營。
後來西夏攻占堡寨,見其處地勢險要,便重新修築一城,其城西北傍水,東南接澗,占地約120餘畝,並將此改為龍州。龍州成為攻擊北宋政權的營盤。
明代,舊城池全廢,而河套韃靼族不時侵擾,龍州一帶又成抗擊韃靼的前沿。1470年,明朝派巡撫王銳在鴉兒巷又築一城。差不多與此同時修築的長城從北逶迤而過。隆慶、萬曆年間,鴉兒巷城不斷加高加固,城牆砌上城磚,上面砌有牌牆垛口。
清代,西北邊少數民族先後歸順,進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兵防漸漸鬆弛下來。乾隆年間,鴉兒巷城曾補修過一次。到1809年,龍州發大水,城被洪水沖塌兩處。1867年,甘肅回民起義軍攻打龍州。鴉兒巷城被棄為荒城。
之後,有人又打起石堡寨的主意。《靖邊縣誌》(光緒本)記述其處“寨闊數千丈,高數十丈,四面懸崖,南通一徑。”從地理上看,石堡寨為入龍州咽喉;從地形上講,易守難攻,為防守理想之地。有個姓閻的豪強據寨稱強,當地民眾便將堡寨易名閻寨子。1922年,民團頭子樊幼樵強占閻寨子,並動用民力,拆除舊城磚,將堡寨進行了維修。因為堡寨地勢險要,龍州一時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個頑強堡壘。1935年,靖邊獲得了解放,龍州卻如江心孤島,為民團所占。直到1941年,共產黨利用民團內部矛盾進行策反,龍州才回到人民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州一直為靖邊縣政府所轄的一個鄉。經過多年建設,昔日狼煙烽火已為陳跡,一個嶄新的龍州出現在人們面前。鴉河出的龍臼,過去由於其水清澈可見,四季不涸,明月照水,相映成趣,曾被譽為“龍潭碧月”,成為靖邊八大景之一。上世紀70年代後,鴉河和沙嘴河先後截流築壩,庫內綠水漣漪,鮮魚弄波,月映其中,山襯其邊,一個新的“龍潭碧月”又展現在人們眼前。同時壩梁阻流橫截,穿越大澗、小澗的人可以以壩當橋,再不用為翻溝涉河而發愁。龍州地勢平坦,龍州人充分利用水利條件,辦起抽水站,其大澗、小澗都變為平展展的水地。當地出產的蔥,股粗、皮薄、辛辣、鮮嫩,加之水流灌溉,產量頗豐,為靖邊名產之一,遠銷榆林市各縣和寧夏、內蒙古、山西等臨近省區。
進入農家宅院,瓦房、磚窯、新式家具。鄉政府周圍建有學校、醫院等單位,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農曆每月逢二、逢七,都有集會。圖文/名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