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書院

龍山書院

龍山書院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一向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蜚譽各地。但書院建築已毀,僅存殘跡。龍山書院位於山勢峻拔、風光如畫的龍山龍山之陽。它歷經元、明、清三代,可謂桃李滿天下,人才遍域中。龍山風光秀麗,春秋佳日,登山巔南眺,清河似練,汶水如帶,戴壩如東平龍,汶城塔影,隱約可見。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山書院
  • 外文名:Longshan College
  • 建立時間: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 地理位置:龍山
  • 著名人物: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
  • 組織架構:書院董事會
  • 作用: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
歷史沿革,院規章程,組織架構,著名人物,書院地址,

歷史沿革

東平龍山書院曾進行兩次移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東平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國小堂。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院規章程

書院章程規定:“書院為作育人才之所,而山(院)長即為人才模範。書院山(院)長由地方官紳自行延訪品學兼優之人充任,無論何人不得徇情壓薦。如山(院)長不實心教誨,即當辭謝,另請名師,一切情面囑託亦不允從。”書院教習(教師)由山(院)長延請當地學行素著之員生、舉人、進士充任。下設監學一人,負責生員管理;首士一人,負責辦理生員生活事務;學長一人(在眾生員中選舉產生),負責辦理生徒有關學習事宜。 書院不僅有朝廷頒發的《書院章程》,還有各自的院規。鹹豐九年(1859年),進士蔣作錦(州城西南大漁營人)撰寫東平龍山書院條規16條,規定了院長、主講、教習授課和生徒學習、生活制度及獎懲條例,以及書院經費管理和使用範圍、手續等。各項規章制度的要求都非常嚴格。如關於生徒學習、考試及生活方面的規定:“諸生必須服從院規。對違犯院規、不敬師長、荒廢學業者,進行嚴格管教,乃至鞭笞和除名。”“諸生住院,飲酒、賭博者,查出重責不怠,院中並禁閒人遊戲。”對書院教習亦有明確規定:“為人師表,言行一致,處處做諸生模範。在教學上,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夫子之言為左右銘。”書院經費,主要來源於書院學田收入。

組織架構

東平龍山書院由州訓導署領導,設書院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由本州德高望眾的知識分子組成,公推書院負責人一人,元、明兩代代稱山長,清代稱院長。
為東平古八景之一。這裡有龍山聖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古老別致的建築群。有詩讚曰:“有史以來不記年,萬代第一是龍山。諸君捨棄皇宮院,卻奔深山住茅庵。龍山聖井甘泉水,天王殿側建書院。藤蘿烏桕遮天日,松柏長青伴春天。”的確是讀書講學的好地方,現院址遺蹟仍清晰可見。

著名人物

解縉東平龍山書院一向頗有名龍山東平氣。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里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朴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東平龍山書院的聲譽曾一度影響省外學者。據龍山大殿東深溝上的懸石刻文記載:解縉,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間進士,授中書庶吉士。被罷官後,曾遊學來過龍山書院,並在龍山的一塊懸石上讀過書。後人在那塊懸石上刻詩:“學士被罷官,遊學至龍山,鑽過藥王洞,住過太子殿,曾飲聖井水,懸石為書案,成祖永樂初,又任翰林院。”

書院地址

龍山書院位於沙溪鎮豪吐村側。據《香山縣誌》(同治志)記載:"龍山書院在龍眼都坑口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縣魯楷倡建,五十八年(1793年)知縣彭翥遷建豪吐鄉側,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增建奎閣於右側。"
現龍山書院已易名為龍山中學。書院的前殿經多次重修保存良好,殿額上鑲嵌有長4米、寬73厘米、每字68厘米見方的行草陰刻"龍山書院"四字石匾額。前殿的左右兩邊,分別鑲嵌有長1.4米、寬60厘米、每字30厘米的行書陰刻"西齋"、"東齋"石匾。
在書院後牆,鑲嵌有兩塊"遷建龍山書院碑記"和"捐資芳名"的碑記,均用黑麻石陰刻楷書而成,碑長2米,寬65厘米。"捐資芳名"碑記中記載有3間廟,七百人捐資,其中3人捐田。
"遷建龍山書院碑記"碑文照錄:
遷建龍山書院碑記
里人楊汝任撰
里人李大觀書
書院舊在坑口墟之陽乾隆戊寅前邑侯魯公楷倡之李公達聰鄭公位演先君子賓軒公董而成之歲久不修漸即傾圮今卜遷於此更爽塏述前志也先是院中膏火闕如一切度支靡措以曠以廢里中稱憾事焉歲戊申同學李君巽觀就余謀所以興復之者李君故達聰公之猶子也余盛其意而未遽有以報也會裡人李亘君等有稅田四十畝被豪占而累於訟願廉其值歸為膏火貲則相慶曰興復之機其在是歟遂商於同學劉君璨觀劉君升萬梁君善參並質諸里父老相與請邑侯彭公翥侯故右文則許之復諭每年蠲撥艹朗沙埠公項花錢一百圓以益之著為額則命餘數人董重修事為文發簿捐廉以為都人士倡既或以工程浩大費慮不貲幾中沮退乃自念曰此豈異人事哉此吾里五十餘鄉文運興衰之所繇兆端者也忍困難恝置之爰援義會例集得會本銀九百兩又設簿沼僉計得銀二千五百兩有奇於是經始有日矣然苦原址湫隘思有以徙之適有事於聚龍寺同人鹹集見寺旁菜圃四山環抱明秀迫人後倚山從山龍如幾如枕前對旗峰如張旗如掛榜又如天馬行空鹹曰此山川靈淑所鐘也居四鄉之中其地夸曠而文明其勢蜿蜒而鬱積且以公地建公所費省而功倍也眾既稱善則諏爾日則鳩爾工則庀爾材區畫經制而龍山書院一煥然矣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法良意美書院致為近古吾里負山環海煙火萬家將萃而衣冠集而秀良樂而紡織弦誦講而仁讓發而文物聲明廢有與廢興其不在斯乎是役也朔於戊申越庚戌之冬而告竣中間興起獎率者彭侯也踴躍勸僉不辭勞?者李君?觀劉君璨觀劉君升萬梁君善參也至於經之營之堂室即敘則劉君輔宇實司之而周君廷岡高君上侃李君卓觀族子書華佐理之功亦足多焉余幸從諸君子後竊以恢先□遺烈樂觀厥成因為詳志其端末如此是為記
乾隆五十八年歲序癸丑仲冬立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