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天水

龍城天水

“龍城天水”是甘肅省天水市的別稱。天水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大小石窟6處,是名副其實的石窟藝術之都。

天水是華夏文明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於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城天水
  • 別名:羲皇故里
  • 行政區類別:市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甘谷縣,
  • 電話區號:0938
  • 郵政區碼:741000
  • 地理位置:中國大陸版圖幾何中心
  • 人口:370萬
  • 方言:天水方言
  • 氣候條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伏羲廟,麥積山,大地灣
  • 機場:天水機場
  • 火車站:天水車站,天水南站
  • 車牌代碼:甘E
概述,飛將李廣,傳說,歷史,文化,

概述

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於宛丘(河南淮陽)。 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為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為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龍城天水

飛將李廣

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時期有名的大將。《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了李廣的很多事跡。李廣因為善於騎射而出名。曾經跟隨當時的漢文帝外出打獵。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否則一定能建立一番功業。(“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有飛將軍稱號,詩句龍城飛將可見漢代天水就已經有了龍城稱號。

傳說

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徵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賦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闢地的神,幫助黃帝統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
在封建時代,龍象徵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更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在燈謎、對聯、圖畫中,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
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將流傳千年的龍文化發揚光大,弘揚一種浩窮天宇的民族之氣。
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為什麼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么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蹟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歷史

天水早期名稱叫上邽,上邽是由春秋時邽縣演變而來的。“天水”是當地歷史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三年。天水得名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3000年前,天水“山水秀麗,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這裡,連年乾旱,繁華,富饒的上邽縣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一夜紅光閃耀,大地震動,天上河水傾瀉而下,形成一湖“天水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天水井”。漢武帝得知後設郡“天水郡”。天水別稱秦州。秦的來源,是由種植禾(即毛谷)而來的。西周時,孝王“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給伯益之子非子,始叫“秦地”。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秦國的開端。天水是“秦”的發祥地。唐盛世時,秦州是我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唐玄奘西去取經,曾“過秦州,停一宿”。安史之亂後,杜甫曾棄官,挾家帶小,赴秦州避亂。天水另一古稱“成紀”。成紀得名與傳說中伏羲氏有關。稱天水為“龍城”是自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漢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

文化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