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稃草

齒稃草

齒稃草(學名:Schismus arabicus Nees)是禾本科、齒稃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鬚根細弱,稀疏。稈纖細,叢生,高可達15厘米,光滑無毛,具節,節部多彎曲。葉鞘基部者長於節間,上部者短,表面有明顯的脈紋,邊緣膜質,光滑無毛;葉舌有柔毛;葉片扁平,窄線形,無毛。圓錐花序較密,近穗形,灰綠色,小穗含小花;小穗軸彎曲,穎短於小穗,邊緣具寬膜質,外稃邊緣和背面均被柔毛,邊緣及先端均為膜質,漸尖,無芒,內稃膜質,長圓狀匙形,較外稃短,具脈。

分布於中國新疆準格爾盆地、天山和塔巴爾哈台山的前山山丘陵;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有分布。齒稃草耐旱、耐高溫能力極差,生長於海拔350-1000米的沙漠及荒漠中的薄沙地帶。

齒稃草植株矮小,青鮮時全株柔軟鮮嫩,各類家畜均喜食,尤為小畜所挑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植物標本館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矮小,密叢。齒稃草高5-15厘米。葉條形,短小,寬0.5-2厘米。葉片扁平,窄線形,長約1.5厘米,無毛。鬚根細弱,稀疏。稈纖細,叢生,高5-15厘米,光滑無毛,具2-3節,節部多彎曲。葉鞘基部者長於節間,上部者短之,表面具突出明顯的脈紋,邊緣膜質,光滑無毛;葉舌為1圈長約1.5毫米的柔毛;
圓錐花序較緊密,卵形,長1-2厘米,近穗形,灰綠色,長1-2厘米,分枝纖細且較短,被稀疏短毛;小穗長5-7毫米,含5-7小花;小穗軸彎曲,長約1毫米;穎短於小穗,長5-6毫米,具5-7脈,第一穎稍短,外稃長2.5-3毫米,具9脈,下部約1/2處被柔毛而以邊緣為密,頂端膜質,無芒,內稃頂端尖,長達外稃裂片的基部。邊緣具寬膜質,第一穎長約5毫米,具5-7脈,第二穎長約5.5毫米,具5脈;外稃邊緣和背面均被長0.3-1.2毫米的柔毛,頂端2齒裂,具7-9脈,邊緣及先端均為膜質,頂端2裂片長約1毫米,漸尖,無芒,第一外稃長2.5-3毫米;內稃膜質,長圓狀匙形,較外稃短,具2脈;雄蕊3,花葯長約0.5毫米。細胞染色體,2n=12。

生長環境

齒稃草耐旱、耐高溫能力極差,生長於海拔350-1000米的沙漠及荒漠中的薄沙地帶。適宜土壤為灰棕色荒漠土。在準格爾盆地南部,由梭梭白皮沙拐棗沙蓬對節刺、羽狀三芒草、沙蒿、苦艾嵩、倒披針葉蟲實等植物組成的平原沙質荒漠草場植被中,齒稃草是梭梭、沙拐棗、羽狀三芒草草場中短命植物層片的主要組成者。與齒稃草共生的短命植物有四齒芥、荒漠庭薺東方旱麥草等。草場植物的總蓋度為10-15%,其高度:灌木層為70-100厘米,草本層片為20-30厘米,短命植物層片為7-15厘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新疆準格爾盆地、天山和塔巴爾哈台山的前山山丘陵;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齒稃草是一種春雨型短生禾草,是荒漠草場短命植物層片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齒稃草生育期較短,能充分利用早春融雪水和降水完成生活周期,種子能度過盛夏與嚴冬,第二年重新發芽。通常於4月下旬萌發,8月開花,5月下旬至6月初結實,6月中下旬枯死,在極端乾旱年份,6月就乾枯。

主要價值

齒稃草植株矮小,在雨水好的條件下,草高可達10-25厘米。青鮮時全株柔軟鮮嫩,各類家畜均喜食,尤為小畜所挑食。乾枯後莖葉殘留良好,秋季小畜喜食。在平原戈壁多為春秋放牧利用,早春齒稃草生長發育迅速,在春季缺草的情況下可作為小畜的優等放牧青草。
齒稃草營養成分(占風乾物質%)
生育期
水分
粗蛋白質
粗脂肪
粗纖維
無氮浸出物
粗灰分
結實
7.97
9.79
5.16
23.85
46.98
6.25
0.34
0.11
開花
6.84
9.16
1.9
24.1
45.75
12.25
0.66
0.15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