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雲山碑刻及摩岩石刻

齊雲山碑刻及摩岩石刻統稱。位於休寧縣齊雲山。齊雲山原有碑刻和摩岩石刻1400餘處,現僅存462處,其中石碑206處,石刻256處。遍布全山,以羅漢洞、紫霄崖和石橋岩一帶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觀年間的石刻,大多數為明、清兩代的石刻和碑刻,約占總數的80%以上。石刻大多鐫於懸崖絕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鐫刻於壽字岩處的"壽"字楷書,字徑達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型,楷、行、草、篆、隸俱全,流派紛呈,各具風格,鐫刻工藝精湛。所有碑刻及石刻均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雲山碑刻及摩岩石刻
  • 定義:齊雲山碑刻及摩岩石刻統稱
  • 地理位置:休寧縣齊雲山
  • 現僅存:140餘處
  • 石碑:206處
  • 字徑:達230厘米
簡介,齊雲山碑刻,石刻代表,摩崖石刻,羅漢岩佛像群,臥佛窟造像,仙人床造像,玉泉岩造像,

簡介

齊雲山碑刻及摩岩石刻統稱。位於休寧縣齊雲山。齊雲山原有碑刻和摩岩石刻1400餘處,現僅存462處,其中石碑206處,石刻256處。遍布全山,以羅漢洞、紫霄崖和石橋岩一帶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觀年間的石刻,大多數為明、清兩代的石刻和碑刻,約占總數的80%以上。
石刻大多鐫於懸崖絕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鐫刻於壽字岩處的"壽"字楷書,字徑達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型,楷、行、草、篆、隸俱全,流派紛呈,各具風格,鐫刻工藝精湛。所有碑刻及石刻均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雲山碑刻

《御製齊雲山玄天太素宮之碑》碑高300厘米,寬120厘米,厚20厘米,黟西青石琢成,額雕雙龍戲珠,邊圍刻以雲龍翔風瑞苹花紋,精鏤細琢,下置石龜馱負,碑文楷書,字型灑逸,於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樹於太素宮第一進殿內,屹然堂皇;1967年8月遭毀。原砷文曰:
徽州府休寧縣齊雲山齊雲觀,原有真武聖殿,相傳自宋寶慶中建,而真像則百鳥御泥所塑成者。迄今數百餘年,金容如始,遐邇人民,凡有禱祈必皈赴焉。朕於嘉靖壬辰,因正一嗣教真人張彥,奉令道眾詣山建醮祈嗣,果獲靈應,自是設官焚修。而祠宇卑隘傾頹,不稱崇奉至意,爰命巡按御史,庀工程材,遣高士陳善道,錦衣衛千戶何昶,德董厥役,以嘉靖丙辰八月啟工,修建真武正殿,並左右配殿,添設供器鐘鼓樓等項,復創造三清殿一區,規制宏麗,儀物備飾。更題曰:玄天太素宮。惟此山高百仞,盤繞百餘里,上應斗宿,俯瞰大江,峰巒秀特,岩洞幽奇,允為東南之福地,神仙一洞天也。至是宮成,金鋪玉映,始足以妥明神而增勝概矣。御史奏請朕撰文勒碑,以示永久。朕惟帝以夭一之精,炳靈降世,感召元君,授以無極大道,丹成沖舉,受冊瓊台,主鎮北力,輔化制運。昔我太祖、成祖,開基創業之時,帝赫著神靈,翊成丕績,乃立廟南都,建宇太岳,殷禮秩祀,前後並隆。及朕纘承大統,復荷帝宣靈昌胤,彰彰若是。玄功聖德擊報稱,比歲常發銀,修飾太岳太和山宮殿,門堨坊,額曰:“治世玄岳”。夫神無德而不在,則禮儀無德而不備。謹效法祖宗,隨在祗若明祀於茲宮之修廷,罔敢緩焉。惟帝鑒享克誠,保佑朕躬,昌延皇祚,偶歲稔時,和內安外,靖佳祥駢集,教法興隆,則帝之福德,益衍於無窮,而朕實永有賴矣。

石刻代表

歷代摩岩造像極多,現在尚存唐、宋、明、清歷代遺留之大小佛龕共48座、造像總計2492尊。以唐代造型最多。主要集中於從“接引亭”而入,沿“牛頭洞”、“羅漢岩”、“臥佛窟”、“仙人床”、“玉泉岩”一線的上下岩壁間,號“千佛長廊”。其餘景區也有小量分布。

摩崖石刻

位於西北雞冠山峭壁上。面積約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 階,自上而下鐫刻明正統二年(1437)、天順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別為三監察御史張旭、張魁、張學御踢敕令。全楷書.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型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還有解縉題詩,惜早年村民取石建屋毀去。山後有2石卓立如笏,稱為雙笏石。1984 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岩佛像群

於千佛長廊入口處為“羅漢岩”,左側峭壁上的接引佛像,宋代造型。龕高330厘米,寬110厘米,深50厘米。就岩造像,左手彎胸前持明珠一顆,右手垂直,掌心示眾。岩上有依岩造像7龕,大小佛像157尊,除第6龕屬宋代造型外,其餘均系唐刻。上述各龕大小佛像造型,均線條突出,刀法粗獷,結構合理,神態自然。明末清初藝術大師任瑗在羅漢岩的峭壁上鐫上“唐刻”二古篆字,為斷代定詮。

臥佛窟造像

位於千佛長廊半山腰,就岩鑿龕。龕高340厘米,寬710厘米,深200厘米。龕內正中造一佛二菩薩像,居中佛像為全跏趺式蓮座,左右二菩薩,手持法器。龕內右側一佛乘孔雀,頭顱已歿;左側“涅盤變”一局,釋迦牟尼向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持飛天,瞑目凝神,甚為安詳,規格為130×75×20(厘米)。

仙人床造像

位於千佛長廊左側危岩絕壁間,窟內有 一石,如床,長700厘米,寬325厘米,厚200厘米,床面凹形似仙人曾臥,故名。《蜀中名勝記》卷十二載:“懸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上有仙臥之跡。”仙人床岩壁造像計有3龕,總計2100多尊佛像。佛像錯落其間,情態各異,今多呈風化剝落狀。1982年,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組臨場鑑定時,因岩高險峻,無法攀登,未予斷代。

玉泉岩造像

位於千佛長廊盡頭左側,岩窟高1220厘米,寬3200厘米,深1200厘米,是全山最大的一座石窟。窟額題刻有“羲畫開光”四字楷體,尚可辨,題署上下款識均風化剝落。窟內摩岩造像與雕塑若干,其中,“巡城圖”(牛車人物浮雕),造型為一輛大軲轆車載一佛持杖全跏趺式於蓮座上,一夫執鞭驅牛行駛,兩旁有數人簇擁,形若祈禱,故又有“黎民求佛去災圖”之稱。規格為100×96×32(厘米)。浮雕下倖存跋文一局,雖已風化模糊,從拓片中尚能辨別“求佛、去災”之記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