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諧(齊諧記)

齊諧

齊諧記一般指本詞條

《齊諧》,古代先秦神話集。屬於記載奇聞逸事的志怪書籍。《莊子·逍遙遊》提到:“齊諧者,志怪者也。”另有劉宋時期《齊諧記》

基本介紹

  • 書名:齊諧
  • 拼音:qí xié
  • 流傳情況:已散佚
上古博物者,《齊諧記》,

上古博物者

《列子·湯問》:“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絲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張湛注:“夷堅,未聞,亦古博物者也。”
《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陸德明《經典釋文》:“齊諧,戶皆反。司馬及崔並雲人姓名;簡文雲書。”成玄英疏:“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齊國有此徘諧書也。”
馬敘倫《莊子義證·內篇逍遙遊第一》中提到“齊諧,<列子·湯問篇>作夷堅。夷、齊聲同脂類,諧、堅脂、真對轉。”由此可見,兩者或為同一人名。
證據有三:第一,所敘為同一傳聞,即天池中的大魚與大鳥。不過《莊子》講了魚化為鳥的情節。第二,講述者相同。《列子》說是“殷湯問於夏革”,《莊子》說是殷湯向棘詢句,郭慶藩早已淪證:“革,棘古同聲通用。”夏革(棘)回答殷湯的詢問,引證了這個故事‘。第三,夷堅與齊諧是雙聲、疊韻關係。夷、齊疊韻,都是上古脂部字;堅,諧雙聲。堅是古見母字,諧是古匣母字,發音部位相同,極易轉化。而且,諧是從“皆”得聲的,“皆”見母,其他從“皆”得聲的字分屬見母或匣母。兩詞聲韻、調近似,《列》、《莊》寫為兩詞,實為一詞的不同記錄,這在上古文獻中是常見現象。

《齊諧記》

劉宋東陽無疑曾有《齊諧記》七卷,已佚。後南朝梁吳均(469~520)續作1卷,《隋書·經籍志》著錄。今本只有17條,但文辭優美,書中不少故事曾廣為流傳,如田慶兄弟三人分荊故事,張華識別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故事,七月七日織女渡河會牛郎故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等等,常為人引作典故。陽羨書生寄居鵝籠一條,徐子光《蒙求注》引劉晨﹑阮肇故事,《太平御覽》引吳龕故事,《樂府詩集》引王敬伯故事,均不見今本,原書似已散佚。有《顧氏文房小說》本。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
南朝宋·東陽無疑 
吳當陽縣有董昭之者,曾乘船過錢塘江(《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並引作當陽董昭之嘗乘船過錢塘),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一頭回,復向一頭,甚遑遽(《太平廣記》引江中下無央字,見下無有字,蘆下無一頭八字,遽作懼。《御覽》作著一短蘆,甚迫遽)。昭之曰:“此畏死也。”(廣記畏死為遑懼無昭之曰及此也二字)便以繩系此蘆(《藝文類聚》無此句,《廣記》便作因,無此字),欲取著船頭。船中人罵:“此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蹋殺之。”昭甚憐此蟻(《御覽》作著船頭,《廣記》作著船,並無欲取及船中人罵以下二十一字)。船至岸,蟻緣繩得出(《藝文類聚》無此二句,《御覽》作蟻緣繩出,《廣記》作船至岸,蟻得出。互校補正)。其夜夢一人烏衣,從百許人來謝(《藝文類聚》、《御覽》並無其字,《廣記》作其夜夢一烏衣人謝),曰:“仆不慎墮江,慚君濟活。仆是蟲王(《廣記》作曰仆是蟻中之王也,感君見濟之恩),君後若有急難之曰,當見告語。”(《藝文類聚》無後字,《御覽》作君若急難之曰,當見告,《廣記》作君後有急難當相告)歷十餘年,時所在劫盜,昭之被橫錄為劫主,系餘姚。昭之忽思蟻王之夢,結念之際,同被禁者問之,昭之具以實告。其人曰:“但取三兩蟻,著掌中,語之。”昭之如其言,夜果夢烏衣云:“可急投餘杭山中。天下既亂,赦令不及也。”既悟,蟻齧械己盡,因得出獄,過江投餘杭山。旋遇赦,遂得無他。(《藝文類聚》、《御覽》並無歷十餘年以下。《藝文類聚》作後昭之遇事系,蟻領群蟻穴獄,遂得免。《御覽》作後昭遇事系獄,蟻穴獄,遂得脫。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七;《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九;《太平廣記》卷六百七十三。)
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雲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門備之七祠。今州里風俗,望曰祠門,其法先以楊枝插門而祭之,其夕則迎紫姑以下。劉敬叔《異苑》云: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曰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雲子婿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姑紫,可出。《異苑》又云: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曰迎之,遂穿室而去,自爾正著以敗衣,蓋為此也。《洞覽》云:帝嚳女將死,雲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俗云:溷廁之間必須淨,然後能致紫姑。(《太平御覽》卷三十,又卷八百二十五引,云: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室,雲我是蠶神,能見祭,當令蠶百倍。今人正月末作糕糜為此也。)
東陽郡朱子之,有一鬼恆來其家。子之兒病心痛,鬼語之:“我為汝尋方雲燒虎丸,飲即差。汝覓大戟與我,我為汝取也。”其家便持戟與鬼,鬼持戟去。須臾還,放戟中庭,擲虎丸著地,猶尚暖(《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三;《太平廣記》卷三百十八)。
餘杭縣南巷中,有一人,佚其名,路入山得一玉肫,從此以後,所向如意,家遂殷富。(《太平御覽》卷八百五)
餘杭縣有一人,姓沈名縱,與父同入山,至夜三更,忽見一人,著紗帽,披絳綾袍,雲是斗山王。斗山在餘杭縣。(《太平御覽》卷八百十六;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九引《齊地記》云:餘杭縣有民家,近山。嘗一夕,其民與父同入山,至更餘,忽見一人著絳綾袍,雲是斗山王。按齊地乃齊諧之訛。)
江夏郡安陸縣,隆安之初,有一姓郭名坦,兄弟三人。其大兒忽得時行病,病後遂大能食,一曰食斛餘米,其家供給五年,乃至罄貧。語曰:“汝當自覓食。”後至一家,門前已得筥飯,又從後門乞。其人答:“實不知君有兩門,腹大飢不可忍。”後門有三畦韭,一畦大蒜,因啖兩畦,便大悶極,臥地。須臾,至大吐,吐一物似龍出地,漸漸大。須臾,主人持飯出,腹不能食,遂撮飯內著向所出物上,即消成水。此人於此病遂得差。(《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九;《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三引食斛餘米家至罄貧二句。陳禹謨補註同,唯後門乞上有又從二字,據補。)
周子有女,啖膾不知足,家為之貧。至長橋南,見罛者挫魚作鮓,以錢一千,求一飽食,五斛便大吐,有蟾蜍從吐中出,婢以魚置口中,即成水。女遂不復啖膾。(《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二)
廣陵(《廣記》作廣漢)王瓊之為信安令,在縣,忽有一鬼,自稱姓蔡名伯喈,或復談議,誦詩書,知古今,靡所不諳。問:“是昔蔡邕不?”答云:“非也,與之同姓耳。”問:“此伯喈今何在?”云:“在天上,或下作仙人飛來去(《廣記》作在天上作仙人,無飛來去三字),受福甚快,非復疇昔也。”(《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三,《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十一)
義熙四年,東陽郡太末(《御覽》訛作太朱)縣吳道宗,少失父,單與母居(《廣記》無單字),未娶婦(《御覽》無此句)。會道宗收債不在家(《廣記》作會道宗他適),鄰人聞其(《廣記》無其字)屋中砰磕(廣記作窣磕)之聲,窺不見其母,但有烏班虎在其室中(《廣記》作在屋中)。鄉曲驚怕,恐虎入食其母(《廣記》作鄰人恐虎食道宗母),便(《廣記》作遂)鳴鼓,會裡(御覽無里字)人共往(廣記無往字)救之。圍宅突進,不見有(御覽作其)虎,但見其母,語如平常(御覽無平字),不解此(廣記作其)意。兒還,母語之曰:“宿罪見譴,當有變化事。”後一月曰,便失其母(《廣記》作後一月忽失母)。縣界內虎災屢起,皆雲烏班虎。百姓患之,發人格擊之,殺數人(《廣記》作眾共格之,傷數人)。後人射虎,箭帶膺(《御覽》作射虎中膺),並戟刺中其腹,然不能即得(廣記作死)。經數曰後,虎還其家,臥床上(廣記無此句),不能復人形,伏床上而死。其子號泣而葬其母(《廣記》引至此作葬之如母),如法朝暝哭臨。(《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八,《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
晉(《御覽》無晉字)太元元年,江夏郡安陸縣薛道詢(《廣記》作師道宣),年二十二,少未了了,忽得時行病,差後發狂,百治救不痊。乃服散狂走,猶多劇失蹤跡,遂變作虎(廣記了了下作忽發狂變為虎),食人不可複數(《廣記》作不可記)。後(《御覽》無後字)有一女子,樹上採桑,虎往(《廣記》無往字)取食之。食(《廣記》無食字)竟,乃藏其釵釧於山石間。後還作人,皆知取之(《廣記》作後復人形,知而取之)。經一(《廣記》無一字)年還家,復(《御覽》無復字)為人,遂出都(《廣記》無都字),仕官為殿中令史。夜共人語,忽道天地變怪之事。道詢(《廣記》作宣)自云:“吾昔(《廣記》無昔字)曾得病發狂,遂化作虎,啖(《廣記》作啗)人一年中。”兼道其處所、啖人姓名(《廣記》無一年中二句,作言其姓名)。其(《廣記》無其字)同坐人,或有食父兄子弟者,於是號哭,捉以付官(《廣記》作捉送官),遂餓死建康獄中。(《太平御覽》善八百八十八;《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
晉孝武大元八年,富陽民麻姑(《御覽》作麻治)者,好啖膾。江北(《御覽》有江北二字)華本者,好啖鱉臛。二人相善,麻姑見一鱉大如釜蓋,頭尾猶是大蛇,系之經一月,盡變鱉,便取作臛。報華本,食之非常味美,姑不肯食。華本強令食之,麻姑遂啖一臠,便大噁心,吐逆委頓,遂生病。啖中有物,塞喉不下,開口向本,本見有一蛇頭開口吐舌。本驚而走,姑僅免。本後於宅得一蛇,大二圍,長五六尺,打殺作膾,喚麻姑。姑得食,甚美,苦求此魚。本因喚家人捧蛇皮來,麻姑見之,嘔血而死。(《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二引云:江南有麻治者,為人好啖膾。江北華本者,得一大蛇,喚麻治為膾,得食甚美,苦索魚名。華本因醉喚取蜷皮、餘肉出,麻治見之,大吐鱉,歐血死。又卷八百六十一引云:江北華本者,為人好鱉臛二句。)
有范光祿者,得病,兩腳並腫,不能飲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逕入齋中,坐於光祿之側。光祿謂曰:“先不識君,那得見詣。”答曰:“佛使我來理君病也。”光祿遂廢衣示之,因以刀針腫上,倏忽之間,頓針兩腳及膀胱百餘下,出黃膿水三升許而去。至明曰,並無針傷,而患漸愈。(《太平廣記》卷二百十八)
廣州刺史喪還,其大兒安吉,元嘉三年病死,第二兒四年復病死。或教以一雄雞置棺中,此雞每至天欲曉,輒在棺里鳴三聲,甚悲徹,不異棲中。鳴一月曰,後不復聞聲。(《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一)
張然滯役多年,婦遂與奴私通。後歸,奴與婦謀然。狗注精舐唇,視奴。然曰:“烏龍與手。”應聲盪奴,奴失刀朴。然取刀殺奴也。(《白孔六帖》卷九十八)
國步山有廟,有一亭,呂思與少婦投宿。失婦,思食逐覓,見大城有廳事,一人紗帽,馮幾,左右競來擊之。思以刀斫,計當殺百餘人,餘者便乃大走,向人盡成死狸。看向廳事,乃是古時大冢。冢上穿下甚明,見一群女子在冢里。見其婦,如失性人,因抱出冢口。又入抱取在先女子,有數十。中有通身已生毛者,亦有毛腳面成狸者。須臾天曉,將婦還亭,亭吏問之,具如此答。前後有失兒女者,零丁有數十。吏便斂此零丁至冢口,迎此群女,隨家遠近而報之,各迎取於此。後一二年,廟無復靈。(《太平御覽》卷五百九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