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兒

人物簡介:

格奧爾格·齊美爾(1858—1918)是德國早起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認自己並沒有創建什麼社會學體系,但由於他強調社會學以社會交往形式為其研究對象,所以在社會學史上一般稱他的社會學為形式社會學。

齊美爾1858年3月1日生於柏林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猶太商人家庭,為七個孩子中最年輕的一個。父親早逝(1874年死),其後齊美爾被一位音樂出版商收養為被監護人(Julius Friedländer (1827–1882)),在這段期間之後,他留下豐厚遺產,足以令齊美爾無經濟煩憂。Friedrichwerderschen 中學畢業後,齊美爾在柏林大學(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erlin)修讀歷史、民族心理學和哲學,後轉為哲學與藝術史,並以拉丁文為副修。1881年獲得博士學位,並於1885年獲得講師資格,此年開始以自由職業者(或私人性質的哲學講師)身份任教於柏林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美兒
  • 出生日期:1858
  • 逝世日期:1918
  • 職業:德國早起社會學的代表人物
生平,成就,內容,

生平

齊美爾出生於柏林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還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有他家的好友、一個音樂出版社的經理作了他的監護人。母親的冷漠和盛氣凌人使他與家庭的關係比較疏遠,幼年的齊美爾就開始感受到人世間的冷暖。
齊美爾雖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他在學術界卻有很高聲望。他的若干觀點得到了韋伯等許多著名社會學家的贊同,他被認為是德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

成就

齊美爾是一位多產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論文發表在大量期刊、報紙上;在社會學、倫理學、哲學和文學理論領域,他撰寫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論社會分化》、《歷史哲學問題》、《倫理學科學導論》、《貨幣哲學》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會學主要著作《社會學:關於社會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後,他離開社會學研究達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會學著述上來,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會學基本問題》。齊美爾在其晚年撰寫的著作和論文,大多是關於文學批評和評論、哲學史等方面的內容。
由於齊美爾具有多方面興趣,涉獵廣泛,所以他很少把自己的理論系統化。他提出了許多觀點,散見於各個領域,難以將它們組成具有嚴密聯繫的理論體系,因此有人稱為“小品文”式的作家。全面的評論齊美爾的社會學思想是比較困難的》但是,齊美爾的許多社會學思想,例如形式社會學、關於衝突以及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研究,則是獨具特點並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的。

內容

齊美爾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知識(eklektische Wissenschaft)。也就是說:社會學不是單一的學問,而是一個運用其他學科總整而成的新學問。它運用了歷史研究、人類學、統計、心理學以及其他專門學科構成。在其中它所使用的並非使這些學科的原始資料,開創新的新的總整體系,突顯出另一層意義。作為社會學,齊美爾想要描繪人類集體生活的形式,並且試圖歸整出一些規則,再從這裡面找到個體性。因為在物理世界中,並不存在“社會”或“個體性”這樣的東西。也就是說,對於社會學而言,它所研究的對象是無法被直接觀察到的——唯有個體輪廓消失,認識上升到某種抽象層次時才能理解和把握。
齊美爾的第一個著作《論社會差異》(Über sociale Differenzierung)就在處理這樣的核心議題。他認為,現代的個體性是在持續發展,持續差異化的,並且越來越明顯。個體性的養成,其實是仰賴社會團體緊密的連帶(比如鄉村相對於都市的生活)。社會化的程度,也就在於個體在社會網路中,跟其他個體交換、交織的複雜而深入程度,當然也影響他們形成差異化的程度。當我們致力於拓展我們的興趣範圍時,我們也為了發展我們自己個體性,拓展更多的空間。齊美爾在最後提到,社會差異化有其進化上的好處,在每個知識領域裡面,可以藉此不斷發展出來,甚至達到極微細的技術發展(技術進步、分工配置、負責組織等)。然而,這樣的細微發展也有其代價,那就是在不斷擴張、深化的社會認同網路,其實也持續地對個體的生活世界有系統性的介入。 在這個主題上,齊美爾有兩本最主要的著作:《貨幣哲學》。這一本著作是齊美爾對大都市貨幣經濟興趣的基礎,同時也跟其他研究現代性的社會學有所連結(比如韋伯的目的理性)。他認為,現代社會將為出自於貨幣計算的巨大計算理性模型所主導,時間內的鐘點就是個例子。時間的計算與貨幣的計算,才可能使現代性落實。
齊美爾也認為,起初人們對產品的價值,是出自主觀評估。但當社會日益複雜化以後,就會影響到社會交流的內涵。為了讓交流簡化,貨幣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貨幣就成了反應價值的工具。在貨幣裡面,價值的世界以及具體的事物就跟他彼此混雜在一起:“貨幣如同蜘蛛,是人際社會網路交纏的中介。”(Das Geld ist die Spinne, die das gesellschaftliche Netz webt.)貨幣就是人們比較與讓渡事物的原因。只要能換成或貨幣,所有東西都能夠交換,因為它就是被認可的價值單位,同時也是比較的單位(所有事物都被它夷平了(Nivellierung)),在其中再也沒有事物可以以質的方式來認識。貨幣占領生活世界,就是以量的方式戰勝質,讓手段超越目的—變的只有貨幣才有價值,產生顛倒。最後貨幣就控制著我們,而不是原來僅是統一的功能而已。貨幣是一個毫無面目、沒有差異的東西,並且會把所有事物的價值、不可取代性通通磨平。
最後,現代性的個體性就會遭遇以下困境:生活中所有具體的面向儘管已經獲得更好的進展,或許獲得某種自由,但其實又被困住。相同的對現在的宗教、生活意義以及對未來的承諾縱使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但在現代性裡面,貨幣經濟猶如新的宗教一樣出現,讓所有的社會與個人關係都透過它重新構成,也掌管著人們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