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淮東

齊淮東

齊淮東,男,1969年8月29日生,山東東阿人。

現任大眾日報編委、特派記者組組長、經濟新聞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淮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東阿
  • 出生日期:1969年8月29日
人物簡歷,獲獎情況,主要業績,

人物簡歷

1992年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到大眾日報社(大眾報業集團)工作至今。
歷任大眾日報農業部編輯、記者,經濟新聞部記者,總編室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特派記者組副組長,大眾日報編委、特派記者組組長兼經濟新聞中心主任。
齊淮東

獲獎情況

中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第十屆長江韜奮獎長江(記者)系列獲獎者(2009年)
中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第十六、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者(2006、2008年)
第十屆、十一屆、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者(2000、2001、2012年)
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
山東省十佳青年記者編輯(2001年)
首批齊魯文化英才(2009年)

主要業績

2008年11月7日下午,在北京京西賓館,大眾日報高級記者、特派記者組副組長齊淮東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手中接過一座沉甸甸的獎盃。這是他三年內捧起的第二座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獎盃。至此,39歲的他已四獲中國新聞獎,所采寫的作品累計52次在全省、全國獲獎。如此佳績,在省級黨報記者中難得一見。
執著追求:紮根一線寫精品
“三貼近”,創精品,是齊淮東的職業追求。為了這個追求,從業17年,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紮根新聞採訪報導一線,筆耕不輟。
1992年大學畢業進入大眾日報社後,齊淮東被分配做跑農口的記者。當時,編輯部對記者采寫稿件的質與量並沒有硬性考核,“原創新聞”的概念也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但齊淮東私下給自己立了“規矩”:每月至少寫一篇獨立構思、深入採訪的“好稿”。寫《駐村工作組的一天》,大冷天他和駐村幹部同吃同住,從天不亮一直跟到半夜;寫《漫灘之後》,他在泥濘的黃河大堤內外奔波一周,白天採訪晚上寫稿,回濟南後未及休整,就將災區所見所思及時凝結成這篇以情節動人、以思想服人的散文式通訊,獲山東新聞獎,個人被省委、省政府記抗洪搶險二等功。日積月累,年紀輕輕的他寫稿寫出點名氣,成了獲獎“專業戶”。
1998年6月,一紙調令讓他走上一版編輯崗位。在總編室,齊淮東顯得挺“另類”:版面編輯沒有寫稿任務,夜班工作又非常辛苦,但他插空就往外跑,不是寫新聞就是寫言論。
1999年5月,山東省委決定總結推廣海爾集團的經驗,編輯部派齊淮東去青島採訪。這是他接手的第一個真正的“大活兒”。懷著忐忑的心情,他在海爾集團一蹲就是半個月,帶回7篇日記體通訊。這組總標題為《海爾告訴我們什麼》的系列報導發表後,其清新、紮實的風格讓讀者眼前一亮,不少企業家剪下來當資料收藏。作品被評為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同事、朋友向他祝賀時並不知道,回濟南當天,年輕力壯的他竟因疲勞過度引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心肌缺血,沒等回家就進了急診室。這種情況後來又發生過兩次,有一次是在單位被救護車拉走的。
在總編室工作8年半,值班之餘,編輯部策劃的重頭報導經常交給他或由他組織采寫。身兼兩職,辛苦加倍,收入不增,很多人不理解,但他樂此不疲。
責任於心:不戀“官位”戀佳作
如果說寫好稿是記者的本職追求,那么努力以精品佳作提高輿論引導力,則源於更為自覺的責任感。
2003年,大眾日報提出“新聞強報、特色立報”、“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群”等全新辦報理念,致力提高輿論引導力。當年8月,重點報導組成立,4名記者從報名參加的30多位業務骨幹中選拔產生。時任總編室副主任的齊淮東主動報名競崗,以民主推薦總分第一的成績入選。這個選擇讓很多人跌破眼鏡:一個關鍵崗位的中層幹部,何苦爭著去當一個“扛大活”的記者!其實對他而言,有稿可寫、能出精品就是最大的幸福,能身體力行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貢獻就是最大的滿足。
成立一個多月,重點報導組還沒拿出叫響的稿件,齊淮東急火攻心,嘴上起了燎泡。他伏案研讀,和同事沉下心來梳理所見所思,一個念頭成熟起來:各地上項目熱火朝天,有的行業是不是過熱了?經深入採訪,6篇《熱門產業冷思考》很快見諸一版。後來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次第出台,一個個備受追捧的熱門項目遭遇市場寒冬,一些地方領導和企業家見到他直夸:你們的報導及時、超前,給我們提了醒、敗了“火”,避免了損失!
預見性凸顯引導力。而對重大戰略和政策的宣傳引導,則需要過硬的理論功底和大局意識。
2004年,重點報導組改為特派記者組,齊淮東兼總編室副主任、特派記者組副組長,2007年起任專職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5年間,他策劃和組織采寫了大量配合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體現編輯部宣傳意圖的重頭稿件,常得到省領導表揚,多次被中宣部新聞閱評肯定,個人有5件作品獲山東新聞獎一等獎。主持日常工作當年,特派記者組僅重頭系列報導就推出12組,被命名為全省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同行譽之為“特別能戰鬥的團隊”。他本人也因此被評為大眾報業集團十佳業務主管。
致力創新:記者永遠在路上
新聞是創新的事業,而創新是對新聞把握能力的綜合考驗。2005年對王樂義的宣傳報導,對齊淮東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那年4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到先進性教育活動聯繫點壽光市考察時來到三元朱村,了解到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發明、推廣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廣大農民在他帶領下發了大財,由衷地稱讚:“王樂義這個頭帶得好!”。
總書記對王樂義帶頭作用的肯定,就是對其先進性的肯定,編輯部決定重磅推出介紹其先進事跡的典型報導。這項任務又交給了齊淮東。讓他犯難的是,王樂義這個典型推出多年,屢經報導,如何出彩?他和同事絞盡腦汁,商定從“新”字上做文章:報導形式創新,主標題和小標題使用直接引語,畫龍點睛,深化主題;報導內容創新,寫人不造神,通過王樂義並不“完美”的細節勾畫一個有血有肉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通訊《這個頭,帶得好!》發表後反響強烈,被評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讓他贏得第二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訊息《諸城農民邁進3公里社區服務圈》,同樣體現了敏銳的新聞發現力與創新能力。2007年9月在諸城採訪時,市領導介紹了聯合黨總支建設和農村社區化服務兩個新探索,齊淮東緊緊抓住“以縣市為單位連片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這一全國首創之舉,在獨家報導中簡明、清晰地提煉出新聞事實及其深遠意義。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薛國林專門撰文評價說,“其寫作特色對於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訊息報導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對齊淮東來講,創新無止境亦無邊界。《山東農業大學不評職稱了》是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作品,他編稿時用了一天一夜,差不多推倒重寫;2006年初在全國轟動一時的網路新聞——《溫總理相隔10年來山東農村,還穿著那件冬裝》,是他值夜班審照片時“靈光一閃”,對比10年前自己隨溫家寶採訪留下的老照片發現的,被國內多數晚報都市報和入口網站轉載或引用。
如今,齊淮東不僅成長為山東新聞界的“一支筆”,還帶領著一個專門“寫大稿”的特派記者團隊衝鋒陷陣,斬獲頗豐。在人們期許的目光中,他在新聞創新的路上愈走愈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