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游少海

齊景公游少海

齊景公游少海是一篇文言文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寓意切忌急於求成,導致欲速則不達的失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景公游少海
  • 典籍: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人物:齊景公、晏嬰
  • 類型:文言文
原文,注釋,譯文,說明,寓意,

原文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樞之巧,而以為不如下走也。

注釋

1.煩且:良馬名。
2 傳騎:騎馬傳遞公文的人。
3 謁:進見。
4 嬰:齊國大夫晏嬰
5 疾甚:病重。
6 遽(jù qì):急忙。
7 趨:疾走,這裡是快走。
8 乘:馬拉的車。
9 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
10 轡:韁繩。
11 御:駕車。
12 盡:終於。
13 釋:放棄。
14 使:讓

譯文

齊景公到渤海去遊玩,騎馬傳遞公文的人從國都之中趕來拜見說:“晏嬰病得很厲害,即將死去,恐怕您在他死前趕不上見他。”齊景公立刻起身,傳遞公文的騎士又趕到了。齊景公說:“趕快坐上駿馬拉著的馬車,讓馬夫韓樞來駕車。”行走了幾百步,齊景公認為馬夫趕得不快,就奪過韁繩代替他駕車;大約駕車走了幾百步,又認為是馬不向前跑,就把車馬丟下而徒步奔跑。憑著煩且這樣的好馬和馬夫韓樞的技巧,齊景公還認為不如自己下車徒步奔跑。

說明

本節是對第五節“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的說明而舉的例子,晏嬰是春秋時齊國的思想家。字仲,謚平,亦稱晏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繼其父晏弱任齊卿,歷仕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卒於景公四十八年。前後從政56年,聲名顯於諸侯。他主張修文德,輕鬼神。景公生病,意欲降罪祝史,他以為不可,於是進諫說:“雖有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彗星出現,景公想舉行禳祭,他用“天道不諂,不式其命”的道理,說明祈福禳災無益,要求齊君善理政事,多關心人民疾苦。他還從現實生活出發,以烹飪、奏樂為例,指出了和與同的差別,說明事物矛盾“相成相濟”,並在“和”與“同”的關係問題上發展了史伯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可”與“否”對立統一的觀點。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君所謂否,而有可焉”。他還明確指出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現象相反相濟的規律。晏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見於《左傳》。《晏子春秋》是戰國時人纂輯而成的,學術界有人認為是後人偽托,不足信。這樣一個人物當相國執政,做好了自己分內的事情,齊景公可是最省心的君主了。難怪齊景公心急如焚嫌車馬不快而要自己徒步奔跑了。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能看出齊景公對晏嬰的關注,還有晏嬰的愛國憂民,敢於直諫的性格的影響力。

寓意

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扎、奮鬥的過程,而這也是將你鍛鍊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與之相悖。歷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後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