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瓶

鼻煙瓶

鼻煙瓶是一種盛鼻煙的容器,康熙末年,鼻煙瓶改稱為鼻煙壺。鼻煙壺也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是用特製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製而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鼻煙瓶
  • 類別:一種盛鼻煙的容器
  • 又稱:鼻煙壺
  • 年代:明朝
鼻煙,簡介,詳細,菸草,吸聞鼻煙,祭祀,考察,傳入中國,輸入中國,

鼻煙

簡介

snuff
一種菸草製品。明萬曆九年 (1581) 由義大利傳入中國。其原料為經晾曬後的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乾菸葉。製作時,先拍除菸葉上的沙土,再在碾磨上磨細,篩取 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貴藥材,然後封貯在陶缸內埋入地下,使其陳化一年以上,並窨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氣。用時以手指粘上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消費者主要為西藏、內蒙古等地的牧民。

詳細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菸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貴香辛藥材,或用花卉等提煉,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因為鼻煙放在鼻煙壺里容易發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臘密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開始出售。煙味分五種:膻、糊、酸、豆、苦。鼻煙有紫黑、老黃、嫩黃等多種顏色,氣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嗅之氣味醇厚、辛辣,據說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療效。菸草是由美洲經呂宋(今菲律賓呂末島),在明代萬曆年間流傳至我國福建的,當時稱為淡巴菰或淡巴菇。

菸草

它和玉米、西紅柿、土豆、朱古力並列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發明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後,才使美洲的菸草逐漸流傳至全世界。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的科爾蒂斯在1935年於紐約出版的《鼻煙和鼻煙壺的歷史》中說,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到達薩爾瓦多,當地的印第安人贈給哥倫布的珍貴禮物是金黃色的菸葉。印第安人經常徒步,或是坐著牛車跋涉遷徙,生活十分動盪艱苦,而吸聞菸草不僅能戰勝按勞和饑渴,還可以用它醫治創傷和疾病。菸草成了上帝周給人類的珍貴禮物。

吸聞鼻煙

1503年(明代弘治十七年),隨同哥倫布第二次探險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發現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習俗——吸聞鼻煙。他說,吸聞鼻煙是通過一根細管,一端放在煙末上,另一端放在鼻孔前。在吸聞中,還時常拔出細管,清洗乾淨。墨西哥和巴西都盛產菸葉,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有吸聞鼻煙的習暢。後來,葡萄牙殖民者到了美洲,他們發現巴西的印第造捲菸。在巴西,有專業的鼻煙磨坊,將優質煙末摻合玫瑰花等,製成當時世界上層優質的鼻煙。印第安人還以玫瑰木製成研缽和研杵,把優質菸草搗成碎末,並附加香草植物的碎葉,製成氣味芬芳的鼻煙。鼻煙時常是熱的,用骨制細管的下端插進鼻煙中,而以上端放在鼻孔前吸聞,以承受芳香的氣味。這些玫瑰木的研缽、研杵以及吸聞斯煙的骨制細管,都是裝飾優美的手工藝品。奧托瑪克鼻部族的印第安人採集菸草、含羞草的枝梗切割成碎末,並將其弄濕,使之發酵,然後混合本薯粉製成鼻煙,放在盤裡,用右手持叉(骨制,多為鳥形)盛起將鼻煙放在鼻前吸聞。有的鼻煙還摻合紅柳、紅色硬木、紫杉、漆樹等樹皮、麝香、樹膠等碎末。印第安人用動物的骨、角以及皮革、樹皮等製成的美麗的鼻煙壺(盒),是珍貴的手工藝品。

祭祀

在公元前一世紀,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州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澤地區,盛產菸草。菸草高達六英尺,開淺紅色花,葉長三英尺。公元五世紀時,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瑪雅古國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峰。瑪雅古國的印第安人以燃燒菸草來祭祀他們最尊崇的太陽神。塔巴斯科州是古代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阿茲台克王國,當時的印第安人也以燃燒菸草來祭祀太陽神。

考察

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們認為,由於墨西哥的菸草在古代是最著名的,而又以塔巴斯科州出產的菸草為最佳,所以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就俗稱菸草為“塔巴斯科”了。同時,由於瑪雅古國的印第安人從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處,沿著密西西比河往北不斷遷移,足跡直到俄亥俄山谷和伊利湖流域,因此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和伊利湖的附近,都發現了印第安人菸斗的碎片。有趣的是,加拿大北部的愛斯基摩人也有吸聞菸草的習慣。據一些人類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愛斯基摩人以遊牧生活為主,食物以肉食、脂肪居多,而又缺鹽,因而可能籍助吸菸來幫助消化。

傳入中國

鼻煙傳入中國是在明代隆慶年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據清朝趙之謙《勇廬閒詰》中提及,明萬曆九年(158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鼻煙、自鳴鐘、萬國圖等貢禮,進行傳教活動,後進貢給皇帝,但從現存明代宮廷檔案“利瑪竇所獻方物”的名單中未見鼻煙的記載。剛傳入時中文稱為稱“士拿乎”、“士那富”、“西臘”、“布露輝盧”、“科倫士拿乎”等,均為外來語譯音。到了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根據鼻煙是用鼻子來聞的特點,把“士那乎”命名為“鼻煙”,至此,鼻煙開始有了中國名字。 鼻煙傳入宮中後,隨著皇帝賞賜給大臣們鼻煙以及鼻煙壺,開始向上層社會流入。
據明代姚露《露書》等史籍記載,菸草原出呂宋,古稱淡巴菰、談肉果、擔不歸;又由於菸絲色澤金黃,吸聞過多可以醉人,所以亦名金絲醺、乾酒等。明初,呂宋國曾以菸草入貢我國。萬曆年間,菸草開始在福建漳州地區種植。淡巴菰是西班牙文tobacco(菸草)的譯音,而西班牙文又是沿用美洲印第安語的tabasco(菸草)。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呂宋國的馬尼拉港開放,成為西班牙進行遠東貿易的基地。很多西班牙大帆船從秘魯的利馬啟航,將美洲的水果、醃肉、胡桃、編結針、良種小雞以及菸草、鼻煙、鼻煙盒等運到呂宋。同時,我國福建商舶也將茶葉、瓷器、生絲、織錦、珍珠、寶石、水晶、金以及銅臉盆等貨物運載至呂宋,和西班牙商人交易,又將西班牙商舶運至呂宋的菸草、鼻煙等輾轉運回福建。所以,福建商人也就沿用了西班牙文菸草的譯音,稱呼菸草為淡巴菰了。
中國人發明了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是在玻璃或玉質的內壁上作畫。
由於早期的鼻煙均為德國、西班牙、法國和泰國生產的製品(尤以德國為多),價格昂貴,所以只有官僚及貴族等上層社會才有能力購買。清道光年間五口通商後,廣州有商行利用國產的菸葉原料仿製進口鼻煙,自此,鼻煙開始在社會上普及起來。到了晚清末年,鼻煙慢慢被旱菸、水煙、紙菸代替,最終被社會淘汰。

輸入中國

鼻煙輸入中國,大概在康熙時,《熙朝定案》謂“康熙二十三年,聖駕南巡,汪儒望畢,進獻方物,上命留西蠟,賜青佇白金”,按西蠟,即鼻煙瓶,似此康熙皇帝,前述雖惡菸草,然於進貢方物中,得留鼻煙,足示其珍愛之意,此時宮廷皇族,蓋已盛用鼻煙,觀汪灝《隨鑾紀恩》“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賜鼻煙一玻璃瓶”,竟將鼻煙作寵賜之物。至雍正年間,使用鼻煙之風氣更甚,進貢者以是為貴,賞賜者以是為恩。雍正三年,義大利教皇伯納第爾進貢方物,有各色玻璃鼻煙壺、咖什倫鼻煙罐、素鼻煙壺、瑪瑙鼻煙壺及鼻煙,居六十種之多。五年,葡萄牙國王若瑟遣使麥德樂進貢方物四十一種,亦有鼻煙,若干年後,葡萄牙國王若瑟復貢方物二十八種,各色鼻煙壺與鼻煙估有六種。當時皇帝宴會,諸王貝勒大臣以下,皆賜鼻煙與鼻煙壺,以示聖恩廣大。而縉紳階級對於鼻煙好,更可知矣。(參考《大清會典》)清代官吏,嗜好鼻煙,不可須臾離也……。(摘自黃現璠撰《吸菸風俗傳播考》(五),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一期,1942年1月14日;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198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