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槁

鼻槁,中醫病名。是以鼻內乾燥、鼻塞、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為特徵。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症。鼻槁是一種發展緩慢的常見鼻病,以女性為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症狀更為明顯。本病多發生於乾寒地區、乾燥的工作環境,症狀在秋冬季節比春夏季節為重。類似於西醫的萎縮性鼻炎、乾燥性鼻炎。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鼻槁
  • 相關西醫疾病: 萎縮性鼻炎、乾燥性鼻炎
  • 其他名稱: 臭鼻症、鼻燥
  •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鼻科疾病
  • 發病部位: 鼻部
  • 主要病因: 肺、脾、腎虛損,燥熱邪毒侵襲
  • 多發群體: 女性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鼻槁是指以鼻內乾燥、黏膜萎縮,甚或鼻腔寬大為特徵的慢性疾病。西醫學的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病因

鼻槁的病因,內因多以肺、脾、腎虛損為主,外因多為受燥熱邪毒侵襲,以致傷津耗液,鼻失滋養,加之邪灼黏膜,發生脈絡瘀阻,黏膜乾枯萎縮而為病。

病機

燥熱之邪侵襲,多先傷肺,燥氣傷肺,津液受灼,則枯涸不能上承,致使鼻竅黏膜乾萎。邪熱傷絡,敗津傷肌,則鼻涕污穢,痂皮多,時有血絲涕;若肺腎陰虛,虛火循經上炎,津液被耗,可致黏膜乾燥,涕痂積留,咽乾灼熱微痛;若肺脾氣虛,肺不能輸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氣血,使鼻失濡養,清竅乾燥,故黏膜枯萎,痂皮受濕熱熏蒸,化腐生膿則鼻涕如漿如酪,鼻氣腥臭難聞。治療上,肺經燥熱,宜清肺潤燥;若肺腎陰虛,則宜滋陰潤肺;肺脾氣虛,則宜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診查要點

1、鼻內乾燥,甚則鼻咽乾燥感,鼻塞,嗅覺遲鈍,鼻氣腥臭,膿涕鼻痂多。
2、檢查可見鼻黏膜乾燥、萎縮,鼻腔寬大,鼻道內有黃綠色膿稠鼻涕瀦留或有黑褐色鼻痂。自幼發病者,可影響鼻部發育而呈鞍鼻,以致鼻樑寬而平。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燥熱襲肺,耗傷津液,鼻竅黏膜失養,故鼻內乾燥、灼熱疼痛,鼻黏膜乾燥;燥熱傷絡,則涕痂帶血;燥熱傷肺,肺失清肅,故咽癢乾咳;舌質紅、苔薄白少津、脈細數亦為燥熱傷肺之象。
肺腎陰虛,津不上承,鼻失滋養,兼以虛火上炎,灼傷鼻竅黏膜,故見鼻乾較甚、鼻衄、嗅覺減退、涕痂積留鼻竅、鼻黏膜紅乾、鼻甲萎縮、鼻氣惡臭;陰虛肺燥,故見乾咳少痰;陽絡受損則痰帶血絲;腎陰不足,腰膝失養,虛火內盛,故見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亦為陰虛之象。
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鼻失滋養,故見鼻內乾燥、黏膜色淡、乾萎較甚、鼻腔寬大;脾虛濕盛,濕蘊化熱,熏蒸鼻竅,故見鼻涕黃綠腥臭、涕痂積留;脾氣虛弱,清陽不升,清竅失養,故頭痛頭昏、嗅覺減退;納差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緩弱均為脾氣虛弱之證。

治療原則

清燥、滋陰、補氣。

證治分類

內治
(一)肺經燥熱
症狀:鼻內乾燥,灼熱疼痛較甚,鼻竅內肌膜萎縮,鼻涕污穢,帶黃綠色,痂皮多,或有少許血絲,咽痛咽癢時而咳嗽。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治法:清肺潤燥,宣肺散邪。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
常用藥:桑葉、枇杷葉、杏仁、麥冬、火麻仁、石膏。
(二)肺腎陰虛
症狀:鼻內乾燥,涕痂積留,遇冷則頭痛、頭昏加重,咽乾不適,咽時微痛。手足心熱,咳嗽痰少,頭暈耳鳴,腰酸無力,溲黃而少。舌質紅而乾,脈細數。
治法:滋養肺腎,生津潤燥。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生地黃、麥冬、百合、白芍、玄參、桔梗、白芷、甘草。
(三)肺脾氣虛
症狀:鼻內乾燥,鼻涕如漿如酪,鼻氣腥臭難聞。或見食少腹脹,疲乏少氣,大便時溏,唇淡。舌質淡紅,脈緩弱。
治法: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白朮、柴胡、升麻。
外治
1、滴鼻:可用石蠟油、複方薄荷油或清魚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
2、洗鼻:將暖生理鹽水或暖開水盛於碗盆內,囑病人低頭由鼻將水吸入,經口吐出,反覆多次,可洗淨鼻內痂皮及膿涕。每天洗1-2次,洗滌後再滴藥液,效果更佳。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1、針刺:取迎香、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每次2-3穴,中弱刺激,留針10-15分鐘,每日1次。
2、艾灸:取百會、足三里、迎香、肺俞等穴。懸灸至局部發熱,出現紅暈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3、迎香穴埋線:將鼻部周圍按一般外科原則消毒,鋪上小孔巾,在迎香穴位處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每側1-2毫升,然後用帶有腸線的三角縫合針穿過穴位內,剪去露出皮膚外面的線頭。如有出血,可稍壓迫止血,不必包紮。如有線頭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條腸線脫落。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病程長,纏綿難愈。部分患者可並發喉痹、耳鳴及聽力減退。年幼患病,長期不愈者,可致外鼻畸形。

預防調護

1、保持鼻竅清潔濕潤,清除鼻內積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縮劑滴鼻。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強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動物肝臟、豆類等食物,少食辛辣燥熱之品。
3、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防治各種急慢性鼻部疾病。
4、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粉塵吸入,室內常灑水,保持空氣濕潤。在乾燥或粉塵環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

文獻摘要

1、《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七》:“夫鼻乾無涕者,由臟腑壅滯,內有積熱,攻於上焦之所致也。凡肺氣通於鼻,主於涕。若其髒夾於風熱,則津液不通,皮毛枯燥,兩頰時赤,頭痛鼻乾,故令無涕也。”
2、《萬氏秘齋片玉心書·卷五》:“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涸而結,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吞服抱龍丸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